瓦倫西亞現在時D6 2007-2-25 瓦倫西亞 Valencia
有鑒於美國建築大師法蘭克·蓋裡設計的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促使西班牙第四大城市畢爾巴鄂起死回生的成功經驗,第三大城瓦倫西亞也寄望借著“科學與藝術城”這項超大尺度的都市開發案與文化建築,帶動瓦倫西亞的城市復蘇。
瓦倫西亞市政府委托本地建築師——卡拉特拉瓦設計了占地面積為35萬平方米的“科學與藝術城”(CAS)。這座耗資數億元的項目,號稱是歐洲跨世紀最浩大的文化建設工程。這個綜合區包括三個壯觀的紀念碑式鋼筋混凝土建築物:第一棟天文館於1998年4月開幕啟用,科學宮2000年完成,藝術宮2005年完工。連接三幢建築的植物園與停車場2001年完成。這組建築最靠南邊地中海側還有座海洋公園,是由建築師late Felix Candela設計。今天上午陽光燦爛,我們早早就來到瓦倫西亞之行的重點——科學與藝術城,還不到九點半開門時間呢!但先來的游客已自覺排起買票的隊伍。海洋公園裡有一系列人造湖泊和水族館,復制來自世界各地的海洋生物環境,展示各樣的海洋生物,分時段地有海豚表演,不同場館的造型也是豐富多姿。今天周日,西班牙人拉家帶口地前來游玩,我們的目標不在這裡,門口像征性拍兩張照片就直奔科學館。
圖片1、海洋公園

瓦倫西亞之子——聖地亞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瓦倫西亞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這個由希腊人創建的城市,後來分別被羅馬人、阿拉伯人、摩爾人、哥特人統治過,13世紀又成為猶太人的聚集地。但曾經成為皇城的瓦倫西亞後來還是淪為一個普通農業中心。50年代在弗朗哥政權統治下,瓦倫西亞開始社會與經濟的全面復興,迅速成為一個新興工業城市。這一時期的文化與經濟、社會與技術變革,對生於1951年的卡拉特拉瓦成長過程有著深刻的影響,他以他多學科、跨專業的學識和驚人的天賦想像力,把雕塑、建築和結構技術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是當今世界極為罕見的“多面手”。“科學與藝術城”及其周邊的公共空間是他目前規模最大的作品群。在一片城市邊緣地帶,沿著一道穿越瓦倫西亞的干枯河床,水成為這片區域設計基礎,擁有起伏曲線和優美弧拱的藝術宮、天文館、科學宮,從北向南依次矗立在波光粼粼的池塘中央,水的鏡面反射,使建築的倒影或整體安靜地在水下顯現,或片段不停地在水面上晃漾,享有“幻夢之作”的美譽。
菲利普王子科學宮(Science Museum Principe Felipe,)2000年完成的科學宮占地41000平方米,以樹林為設計概念,結構設計巧妙地詮釋密林樹干,挺拔強硬紋理清晰有序。與很多傳統的大型展覽館相似,博物館采用一種截面沿著長向按照模數重復發展,形成長241m,寬104m的建築。5個混凝土樹狀結構一字排開,支撐著屋頂與牆面的連接處,這些“樹”同時容納了豎向交通與服務管線。建築的兩個端頭是對稱的,由一系列三角形斜拉構件構成,同時也強調建築入口的特征。科學宮的外表極具動感,仿佛無垠大海中冒出的巨型怪獸,雖非張牙舞爪,但交疊、重復的混凝土白色骨架,華麗而妖嬈,有魔幻般的靈性;另一側鋼架折疊、玻璃交錯的構造,也讓人眼花繚亂、匪夷所思! 這些所構成的形體與圖案,淋漓盡致地凸顯了科學宮主題性格——科學需要幻想和創新,一下子就把卡式緣於大自然的設計構思和盤托出。,這是一座互動式的科學博物館,底層是餐廳、小賣部等服務設施,二層是巨大、開闊的展覽空間,充滿了互交性與趣味性。展品包含了自然科學的方方面面,機械航模、分子模型、人體器官復制品、動植物標本等等,展覽的形式多樣,實物、圖片、聲、光、影像等,多數都是參觀者可以親手觸摸、親身感受的,有的還可以直接參與做實驗,讓人們了解到近現代科學的秘密。圖片2、菲利普王子科學宮

天文館(LHemisferic; Planetarium)
球形的天文館被覆蓋在一個透明的拱形罩下,罩長110m,寬55.5m。這個混凝土結構的造型及其運作過程十分誘人:在罩的一側,一個巨大的門上下開啟與閉合,露出裡面的球形天文館,就像是一張一合的眼簾。當這種運動反射在前面的淺水池中時,眼睛的聯想就更為強烈了。
為了避免與科學博物館衝突,天文館的地坪設在地面以下,通過一條下沉的廊道進入,廊道裡設有售票廳,餐館及其它服務設施。
天文館形像如同一只“知識之眼”,眼睛是人類觀察世界了解宇宙的靈魂之窗,以眼球造型的天文館作為瓦倫西亞城市復興的起點,別具新意。南北側地面上的兩扇三角門,是在空中旋轉打開的,讓人聯想起“天方夜潭”中念念有詞的“阿裡巴巴” 之門和門後面神秘寶藏。裡面的眼球設有巨型屏幕,作為天像放映和環視巨幕影院。
可惜當天不對公眾開放,不能進入球形館內參觀。資料照片上兩側的玻璃罩子張開,看上去宛如睫毛,很是逼真傳神!
植物園
320米長18米高拱頂的植物園,是開放性建築物,為科學與藝術城架構一座未來都市陽台。底部為白色混凝土建築的停車場,沿街面使用弧形拱圈,表面以破碎的馬賽克磚裝飾。頂層白色鋼構五十五座頂拱與五十四組細弦狀的肌肋網架,將十九世紀的歐洲流行的冬季公園轉化為二十一世紀的人造與自然共生的復合結構體。
這座纖細如蜘蛛網狀的開放性建築,在地面覆上厚達1.2米的泥土,種滿了瓦倫西亞當地的原生樹種。爬藤將沿著網架逐年往上蔓延,數年後白色如薄翼般的結構將轉化為超大尺度的綠廊。綠廊下提供了幽雅的戶外藝廊,六件當代公共藝術恰如其分地鑲嵌其間。
圖片3、天文館、植物園
索菲婭王妃藝術宮(el Palau de les Arts Reina,,又名“瓦倫西亞歌劇院”)
藝術宮高度75米、占地40000平方米,形體由兩個薄殼交互融合切割而成。頂端懸吊彎葉狀的頂版,挑戰地心引力的做法產生了驚人的空間張力。建築內部有四個表演場所,包括1700座的音樂廳,適合大型管弦樂隊,芭蕾和歌劇演出。經營高峰期,歌劇院能容納4000人。
建築師為這座歌劇院的設計花了14年時間。“考慮到投入的時間,建築的規模和涉及音樂演出,這一工程威巍壯觀,也是我花費時間最長的一項,”建築師說道:“它是觀眾、音樂家和藝術家的結晶。”
徜徉在這組規模宏大的建築周邊,除了驚嘆還是驚嘆!建築的白與天空的藍、水的綠、草木的青,展開一場充滿戲劇張力的對話,那些柔美的曲線、復雜的構架、重疊的圖形所組成的建築,既恬靜又充滿力量,既穩定又富動勢,表面的安詳與內在的激情之間存在著奇妙的結合!
其中最令自己喜愛的是藝術宮,她猶如來自遙遠星際的太空船,經過漫漫長夜,穿越茫茫太空,從天而落,以一種超脫的姿態降臨凡塵,帶給人間美妙無窮的藝術享受。
來到進入劇院的引橋,這裡被拉上繩索不讓入內,連靠近藝術宮的平台也不能上了,再次感嘆昨晚的幸運!其實我們只是進入了4個演出廳中最主要最大的一個,在其上還疊著一個可容納400人的室內歌劇廳,而兩邊的室外樓梯、電梯可抵達頂層平台上的半戶外劇場,上方懸吊彎葉狀的頂板正好則提供了最佳的音響反射。擁有這樣一座多功能劇院的瓦倫西亞居民實在幸福!
即使在藝術宮的外圍,不同角度總給人帶來變化萬端的視覺形像。雖體型宏偉龐大,卻像浮在水面一樣輕盈,有著穩固和靜止的狀態,卻呈現躍躍欲動的飛升趨勢,兩片薄殼的表面,飾以簡練、光潔而閃亮的碎白瓷片,無論白天還是黑夜都熠熠生輝,好一份未來世界的意境!
“建築是凝動的音樂”,這話用來評論卡式的作品實在恰如其分。從畢爾巴鄂的沃蘭汀步行橋、桑迪加航空港到這組“科學與藝術城”,將多學科的智慧融會貫通,在嚴謹、扎實、理性的科學技術基礎上,抒發最富想像力的詩意,創造天馬行空的雕塑感,自由、流動的特征從整體到每個細節無處不在,讓原本沉重的工程實體,幻化成靈巧又不失力度的開放形式,提供給人們實際功用場所的同時又帶來賞心悅目的視覺景觀。
這些卓爾不群的建築,在超越自然的人文創造中,湧動著一股膽識與豪氣,在尺度壯闊的震撼與永恆的寧靜之間,建築之美與天光水影交錯一起映入眼簾,正如評論家所言“它們不是坐在地上,而是在地上跳舞!”
圖片4、索菲婭王妃藝術宮
圖片5、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