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托萊多
托萊多(Toledo),是西班牙最重要的國家古跡,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已將整個古城定為“世界文化遺產”。托萊多位於馬德裡西南70多公裡處,是卡斯蒂利亞-拉曼恰自治區首府和托萊多省會,距離馬德裡的車程不到一個小時。 從八世紀阿拉伯統治時期,阿拉伯人、基督徒和猶太人共居此城,托萊多成為“三種文化之都”。基督徒、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幾百年生活在一起,給托萊多留下了偉大而珍貴的藝術和文化遺產。托萊多古城地勢險峻,建築在山崖上的城區被泰加斯河三面環繞,由三座古橋通入城區。老城內街道縱橫交錯,所有風景在步行範圍之內。 托萊多古城和巴黎郊外的凡爾賽一樣,成為最適合於一日游的歐洲城市之一。阿卡乍堡( El Alcazar),坐落在托萊多的制高點上,16世紀中葉時是卡洛斯五世國王的王宮。城堡呈正方形,四角有四個方形尖頂塔樓,其淵源可追溯至中世紀;它現在的外觀是十六世紀文藝復興的風格。數百年來,這座城堡刻劃著西班牙民族盛衰史的各種印記。1936年爆發的歷時三年的內戰,這裡也曾是重要的戰場之一,城堡四周的累累彈痕,至今依稀可辨。
現在是一座博物物館,十字形的展廳裡陳列的是班牙民歷代皇室的畫像,畫像旁有人物、畫家和作品的介紹。 Museo de Santa Cruz, 在十六世紀初時為兒童醫院,文藝復興的風格,外面飾以相當多的雕刻和淺浮雕,裡面有二個正廳,以較高的回廊和巨大的樓梯來區別主廳,這是西班牙境內包含層面最廣的省博物館之一,其中劃分有建築學區、人文學區和裝飾藝術區,最特別的要屬葛雷柯(El Greco)的油畫收藏,他們提供給研究其藝術的後人一個透視葛雷柯精神的良機。 蘇克德貝爾廣場(plaza de Zocodover),阿拉伯時期,這個中心廣場是一個大市場,人們在市場上舉辦各種節日活動和社會活動。現在廣場四周都是帶有拱廊的樓房,仍是托萊多城人來人往之地。這廣場成不規則形狀,林立著咖啡館、酒吧甚至麥當勞,還設有游客服務中心,由此可一探真正的小鎮生活。蘇克德貝爾廣場與對面的Santa Cruz博物館,二者之間特有一種門廊,叫“Keyhole”,樣式是伊斯蘭建築風格。游客們不斷的從這門廊中來來回回,仿佛是透過一扇阿拉伯大門從猶太人地盤進入基督徒世界,時空上交替變換,恍若隔世。門廊的前前後後,讓人看出不同宗教曾經叱吒風雲的端倪。這種門廊很多,無論是古代軍事防御的Rampart,現代的普通住宅或教堂、博物館,都是一個個的“Keyhole”連起來,不知當初托萊多的建築師們在設計這個形狀的時候,對它賦予了怎樣的意義。圖1-阿卡乍堡、Museo de Santa Cruz、蘇克德貝爾廣場、“Keyhole”

走在盤山路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古城座落於 山丘之上,向下俯瞰,山下很大的面積都是紅頂的三四層小樓,泰加斯河清澈的水帶穿息而過,環繞著褐色的城牆;向上仰望,山上的部分被被垂簾般的圍牆和高低錯落的各式房屋包圍著,造就了豐富而多變的室外空間層次。即使修好公路的今天,地勢落差也是顯而易見,小城在歷史上幾易其主,大約也是看中這樣的城市在戰爭中“一夫當關、萬夫莫入”的戰略及地理位置的優勢吧。太陽門(Puerta de Sol)是托萊多觀光必不可少的一道“名菜”,它建於13世紀,具有典型的阿拉伯風格――高大,宏偉,挺拔。之所以叫太陽門,有兩種說法:一是稱門上有太陽、月亮的圖案;二是稱阿方索十世時代星像測量結果,此門位居子午線零度上,從日出到日落,日光總照著此門。聖地亞哥•阿拉巴爾教堂 (Santiago del Arrabal) ,這座教堂也叫穆德哈爾教堂。這個教堂建於何時尚不確定,可能是在阿方索六世國王執政之時,當時該地原有一個古清真寺,建造者利用原有的結構而建立了一座教堂。其最初的建築結構中有一座尖塔仍清晰可辨,讓人想起穆斯林清真寺的尖塔。圖2、小城俯瞰、太陽門、聖地亞哥•阿拉巴爾教堂

比薩格拉門 (puerta de Bisagra) 是進入托萊多老城的正門,建於16世紀中葉,由兩個龐大的圓塔和一個巨大的帝國徽章構成,另有一個庭院。這座威嚴肅穆的大門最初由阿拉伯人建成,卡洛斯一世統治時期重修。在城牆上刻有西班牙文學大師塞萬提斯給托萊多的題詞:“西班牙之榮,西班牙城市之光。” 阿方索六世門 (puerta de Alfonso VI) 或名舊比薩格拉門,建於838年,是托萊多城穆斯林藝術的完美結晶。馬蹄形拱門、葉狀窗戶以及其他建築成分在托萊多眾多的建築上隨處可見。 在這個到處彌漫中古氣息的地方,也能找到現代技術的應用之處。在臨河的古城西北角,山勢陡峭險峻,上下落差很大。從山下到山上,自動扶梯的登山道與山體牢牢結合,上部深深懸挑出雨棚,雨棚上布滿植被,使得整個坡道看起來十分自然地契入山間,保持了山體的原貌,古城在維護與創新上也頗有匠心。 坡道上面,是 Santo Domingo el Antiguo廣場,廣場盡端是一座 Antiguo修道院改建的博物館,極具特色的花葉形裝飾窗和嵌入側牆的馬蹄形拱門,又是典型的阿拉伯風格。而不遠處,哥特式的政府辦公樓巍然聳立,不同風格、不同時期的建築在這裡融洽共存著。圖3、比薩格拉門、阿方索六世門、自動扶梯的登山道

古城裡,除了一條能走大車的主路,其它都是4-5米寬甚至不足4米的小街,蜿蜒錯綜、縱橫交叉、上下起伏。漫步在這些迷宮般的狹窄街巷,腳下是青石板路,幽靜的感覺似曾相識,仿佛寥寥人跡的那些江南小鎮。只是街道兩邊出現的,不是粉牆黛瓦的木屋,不是空氣中飄散的魚米之香,不是煙雨中娉婷走過的窈窕女子,而是中世紀異族的教堂、修道院、宮殿和民居。放縱自己迷失在蜘蛛網般的縫隙中,一點一滴,探訪各個史跡及隱秘角落,達到藝術文化的極至焦點。當然,這樣狹窄又有陡峭異常的小路,是難不倒21世紀的當地居民,這裡人人車技高超,且不說在小巷裡規避行人、自如穿梭、陡坡停車,親眼看見一輛大奔在一個狹小又陡峭異常的丁字路口轉彎,和友人還沒反應過來,車已十分嫻熟地轉過,加速而去!驚訝!走到那個路口,估摸這樣小的尺度,換成自己,十有八九是難一次過關的!說到車,西班牙真是地道的畢加索老家了!從畢爾巴鄂到馬德裡,街上的畢加索私家車司空見慣、俯首皆是,顏色也是多種,令人熟視無睹,連出租和警車都是白色畢加索,僅僅在托萊多這個中世紀的古城,小巷深處也能遇見。托萊多古城最著名的建築當數大教堂 (la Catedral) ,是西班牙最大的教堂之一,也是西班牙首席紅衣大主教的駐地。作為世界最大天主教堂之一的托萊多大教堂,是哥特藝術的頂峰之作,也是最佳的歷史見證。公元6世紀,它是哥德人的宗教聖殿。公元9世紀,摩爾人又改為伊斯蘭寺廟。1224年起,改為天主教堂。各種流派的建築師,在一座教堂內,留下不同時代、不同宗教的烙印。 大教堂正面最突出的部分是由三座門構成的門廳:地獄之門、寬恕之門和審判之門。教堂外部聳立著兩座高塔,其中一座是哥特-火焰狀的,另一座是哥特-文藝復興風格的。左側火焰狀的鐘樓高90米,上掛一口重17. 5噸的大鐘,是14世紀時所建造,在附近任何一條街巷取90米鐘樓的風景,都會是幅美麗的圖畫。 教堂博物館(The Museum Cathedra),位於聖壇及隔鄰小房間內,在裡面您可欣賞到世界知名藝術家的傑作 (Goya、 Velazquez、 Tiziano、 Rubens、 Raphael、 etc),其中 El Greco的 El Expolio更是不可錯過的名畫,此外還有禮拜服飾、古時的毛織品、裝飾輝煌的法典、以及繁雜美麗的鐵制品中主導 Corpus Christi儀式的有名銀。 聖馬丁橋 (puente de San Martín) 建於十三世紀,橋頭矗立兩座防衛塔,屬哥特風格,是游客必到之處。共有三座這樣的古橋跨過塔傑河,通往城中。 天主教國王的聖胡安修道院 (Monasterio de San Juan de los Reyes),是天主教主為了紀念 1476年在 Toro城戰勝摩爾人所建的,這座在大教堂旁的巨大建築是托雷多城最高的建築物,也是後哥特式建築特別支派的活範本,外觀由拱門尖塔及雕刻裝飾組成,這座修道院突出特點是雕飾華麗以及回廊上高超的雕刻藝術。
逐漸又往中心城區走,阿拉伯、猶太教、基督教樣式的老房子鱗次櫛比,一種風格凌駕於另一種風格之上,或者不同風格交融,眾多的、不同時代的藝術家都在古城留下了印記,老房子有些在維修,有些改成了商場,適應現代生活的需求,還有一座規模不小的劇院,這裡的人們同樣也在享受著現代文明!鋪子裡辛勤勞作的本地人,不想走路租上一輛雙輪電動摩托的游人,還有黑衣白頭巾的修女,微風吹起裙裾與巾角,儼然一份脫俗的氣度,……,這些,織就了一幅古城流動的風俗畫。 既然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紛至沓來的游客,讓中心地帶變得越來越熱鬧,這裡也有著眾多的紀念品商店。文學大師塞萬提斯的經典小說《唐·吉訶德》,就是以托萊多為背景創作的,所以這裡的很多店門口,擺放著唐·吉訶德和騎士摸樣的雕塑,隨處可以見到在紀念品店裡有賣騎士的盔甲、刀劍、盾牌和旗幟,這是軍事古城的一大特色。當然,各種印著古跡的瓷盤、明信片、工藝品,甚至獨具地方特色的首飾和糕點,也吸引著游人駐足盤桓。圖4、大教堂、聖馬丁橋、聖胡安修道院

托萊多,磚石築就的城市雖然城內有著大量精美繁復的古跡名勝,可穿行在那些蜿蜒的小巷,流連於街角屋前,特別吸引自己目光關注的,更是大量普通百姓的居家住宅。這些房屋的牆面、門頭、窗楣、陽台等處,無不是用磚與石兩種材料來砌築與裝飾。這裡住宅的牆面,古舊的條磚與厚重的石材所組成的裝飾花紋,雖然色彩上都是灰暗調子,但枯黃、褐色、棕紅與青、灰的混雜,呈現出斑斕的視覺效果。不同房屋磚的尺寸、顏色各有不同,砌築方式有傳統橫平豎直的,也有斜向排列成花紋的,更有在窗洞四周成發散狀的;而石材,既有精心雕琢裝飾於門頭、窗戶周邊,也有碎拼成圖案鑲嵌在磚牆之間。磚平整的表面,與石頭粗糙又具天然色彩的紋理搭配,構成的圖案雖質樸素淨,卻樣式繁多變化無窮,賦予每家每戶的房子不同性格和韻味。返樸歸真的裝飾效果,濃密地凝聚了藝術家與工匠們百余年的想像力與創造力。徜徉在寬街窄巷,陶醉於這種磚石藝術的魅力,屋檐牆角、門框窗楣,細微之處無不流露出這座小城背後所蘊涵的歷史價值及文化內涵。磚石之間透著深沉、厚重的底氣,並洋溢些許神秘意味的古風,令人不得不感嘆這種獨特工藝與裝飾所帶來的美感! 半天的游覽,是曲折小徑串連起來不同年代、各種風格的博物館、教堂、廣場、紀念品小店、古堡、城門、橋梁與蜿蜒深邃的護城河,雖然沒有進到任何一間博物館或教堂內部參觀,它們高度概括、凝聚的藝術文化自不待言,但在這些看似平淡卻韻味綿長的民居建築中,托萊多沉默又厚重、燦爛又多元的文化傳承,留下了清晰的痕跡,成為不可忽略的歷史見證,成為塞萬提斯筆下永恆的城鎮,並深深打動自己。圖5、古城的房子

在古城裡用過午飯,我們向瓦倫西亞出發。300公裡的高速路,預計差不多3小時能到,可司機卻走錯了路,在馬德裡外圈繞來轉去,花了一個多小時,終於找到去瓦倫西亞的正確路口。一路狂奔,兩旁是大片的田地,綿延起伏,曲線舒緩柔美,地表居然是由棕紅色、土黃和明黃色、大小不一的長方形土地組成,與深深淺淺的綠草地交織著,上面有一些零星的、排列整齊的褐色灌木或深綠華蓋飽滿的樹。在薄雲翻滾、幻化莫定的光線下,變化出奇迷的色彩與景致。盡管是在急弛的車上,這種獨特的田園風光,引得我們不時按動快門,不肯錯失一幅幅美妙的畫面。當天邊最後一抹亮色也將消失殆盡,前方星星點點的燈光閃爍,一座大都市的輪廓隱約浮現,瓦倫西亞就快到了!而原本今天順道去阿爾布法拉自然公園的計劃不得不放棄了。小貼士1、馬德裡與托萊多之間,每天有火車和長途汽車來往,路途時間約75分鐘。2、托萊多的比薩格拉門、蘇克德貝爾廣場和大教堂廣場分別有為游客服務的“i”,可以拿到免費的地圖,這是游覽的好幫手!3、托萊多大教堂,開放時間,周一~周六:10am-18:30pm,周日14 pm –18:30pm,門票6歐。4、葛雷柯故居及博物館(El Greco House-cum-Museum)
開放時間: 星期一休館,周二~周六,10am-14pm, 16 pm -18pm; 星期日10am-14pm,門票:2.4歐。其它博物館大約門票價格在2-4歐,有些周一不開,其余時間與上面差不多。5、托萊多的旅游紀念品雖多,但也是良莠不齊,且價格並不實惠,仔細甄別比較在定奪不遲。6、托萊多古城一種叫“達馬斯奇納多”的金銀箔絲鑲嵌飾品,是西班牙最著名的工藝。這種把金銀絲鑲嵌在首飾、槍把、銀盤上的古老技藝,是西班牙王公貴族的最愛,在許多西班牙博物館裡保存下來的文物中,都可看到這種手工藝。如今托萊多沿襲傳統,把金銀鑲嵌應用到現代飾品如耳環、胸針、手鐲等上,深受女游客歡迎,在西班牙的幾個大城市的百貨公司都有專櫃出售。7、托萊多最著名風俗是聖體節 (Santísimo Corpus Christi),復活節後第九周的星期四舉行,其來源追溯至八百年前,是個由來已久的傳統。其慶祝方式為:一群宗教游行隊伍披帶繡帷,從大教堂出發,游行於城市內主要道路,最後回到出發點,這也是一年中唯一的一天,會將陳列於大教堂博物館、由金銀匠 Enrique de Arfe打造的哥德式鍍金銀聖像抬出、在大街上游行;為這肅穆儀式增添活潑色彩的是各不同階級的軍隊、工會、大學制服;忠於舊習俗,路線上的街道屋頂均以白遮陽棚裝飾,地面上則以花朵和芳香植物; Corpus Christi節的傍晚依照傳統則有鬥牛競技。(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