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天府之旅——玩在成都(都江堰,武侯祠)

作者: 我愛南開

導讀玩在成都 在成都,如果你是一個男人,那你將是艷福不淺的。有時候,你會覺得成都的空氣裡都彌漫著一種脂粉的氣息,以至於覺得天下不過是一個小王朝,民間的美女們是如此通俗易懂,她們的肌膚和呼吸無時不刻地蕩漾在你的身邊,讓你一生都願意為之沉迷和頹廢下去。在成都,如果你是一個女人,那你將是幸福的。平靜的生活遮不住豐腴,無論你絢爛若春花,還是平淡 ...

玩在成都

在成都,如果你是一個男人,那你將是艷福不淺的。有時候,你會覺得成都的空氣裡都彌漫著一種脂粉的氣息,以至於覺得天下不過是一個小王朝,民間的美女們是如此通俗易懂,她們的肌膚和呼吸無時不刻地蕩漾在你的身邊,讓你一生都願意為之沉迷和頹廢下去。在成都,如果你是一個女人,那你將是幸福的。平靜的生活遮不住豐腴,無論你絢爛若春花,還是平淡如冬果,但任何一個季節都會邀請你去參加盛宴。在這個城市裡女人是一種溫柔的權力,允許小富小安,允許小情小調,還允許有一點點曖昧和虛榮。

春熙路上,美女和小狗到處可見,茶坊很多,可惜沒進去,酒吧也不少,跟我們亦是無緣。此次成都之行,我們走了都江堰、武侯祠和川大、西南交大。可能是文人的本質,到哪裡都忘不了看看大學,逛逛書攤,還順手撿了本《維基經濟學》,渴盼已久的書,7元錢。

都江堰建於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都江堰附近景色秀麗,文物古跡眾多,主要有伏龍觀、二王廟、安瀾索橋、玉壘關、離堆公園、玉壘山公園和靈岩寺等。

門票90元,學生證可以打半價,進去之後蹭了一對跟團的人,跟著導游邊聽邊看,建議游覽都江堰一定要聽導游解釋,不然自己看是看不出什麼的。其中的歷史文化和名人故事只有聽了才會長見識。

都江堰的主要歷史事件:

李冰創建都江堰

秦昭王後期李冰任蜀郡守期間(約公元前276~前251年),在深入調查研究、總結前人治水經驗的基礎上,精心選擇在成都平原頂點的岷江上游干流出山 口處作為工程地點,團結和組織西蜀各族人民,經過艱苦奮鬥,終於在公元前256年前後建成都江堰。實踐證明,歷2000多年效益不衰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地理位置優越、合理,工程布置適合自然規律,分水堤、溢洪道、寶瓶口三項工程相互制約、相輔相成,聯合發揮引水、分洪、排石輸沙的重要作用。都江堰至今仍然 發揮著巨大的效益。

司馬遷考察都江堰

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司馬遷奉命出使西南時,實地考察了都江堰。他在《史記·河渠書》中記載了李冰創建都江堰的功績。後人在其西瞻蜀之岷山及離堆處建西瞻亭、西瞻堂以示紀念。

張陵傳道青城山

東漢順帝時(公元126~144年),張陵從洛陽越秦嶺到鶴鳴山修道,漢安二年(公元143年)七月一日,率弟子來青城山結茅傳道。張陵在青城一帶山區傳道13年,漢桓帝永壽二年(公元156年)在青城山羽化,葬第三混元頂。青城山成為天師道的發祥地,常道觀被稱為"仙都眾奧之妙,福地會昌之域,張天師羽化處焉"。歷代龍虎山的天師多來青城山朝拜祖庭,為漢天師張陵掃墓。

諸葛亮設兵護堰

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北征,以都江堰為農業之根本、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征集兵丁1200人加以守護,並設專職堰官進行經常性的管理維護,開以後歷代設專職水利官員管理都江堰之先河。

馬可·波羅游歷都江堰

元世祖至元年間(公元1264~1294年),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從陝西漢中騎馬,行20余日抵成都,游覽了都江堰。後在其《馬可·波羅游記》一書中說:"都江水系,川流甚急,川中多魚,船舶往來甚眾,運載商貨,往來上下游。"

李希霍芬考察都江堰

清同治年間(公元1862~1874年),德國地貌學家、地質學家李希霍芬來都江堰考察,以行家的眼光,盛贊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美世界各地無與倫比。曾於1872年在《李希霍芬男爵書簡》中設專章介紹都江堰。李希霍芬是把都江堰詳細介紹給世界的第一人。

修建成灌馬路

成都到灌縣公路於1913年動工,從灌縣一端建成2公裡"示範路"即告停止。1923年,四川省督理委林火良青為總辦,改官辦為官商合辦,1925年全線建成,1926年1月1日通車。是四川省第一條公路。

創辦合資企業

1919~1920年,灌縣人姚寶姍在小金縣長卸任後,集會省中經營界人士,與法國基督教士謝安道合資,興辦森茂伐木公司。公司以灌縣為基地,在理番 (今阿壩州理縣)等地砍伐大山原木,加工成方料,經小溝入岷江漂運至灌縣紫坪鋪收漂,再扎成大筏,水運成都銷售,獲利甚巨。是為都江堰市第一家中外合資企 業。?

疊溪洪水

1933年8月25日,岷江上游茂縣境疊溪發生7.5級地震,山岩崩塌,橫斷岷江及其支流。10月9日,岷江被堵塞斷流45天後,干流小海子潰決,積 水一湧而下。10月10日1時許,洪水進入都江堰市境,洪峰流量約每秒1.02萬立方米,衝毀都江堰金剛堤、平水槽、飛沙堰、人字堤等水利工程及安瀾索 橋。內、外江水彙成一片,汪洋無際。16個鄉鎮受災,毀農田1000公頃,死亡5000余人。紫坪、白沙岷江沿岸1萬余立方米木材、1000多噸煤炭及藥 材漂沒無遺,都江堰以下各河流沿岸房舍、橋梁、碾磨衝毀無數,流離失所的災民在萬人以上。?

黃炎培都江堰辦學

1941年,黃炎培到都江堰選定城東郊豐都廟為校址。翌年暑假,委派重慶職業學校校長陸叔昂來灌縣購置水田、耕牛、農具,為教學實習准備條件。1944年2月,"都江實用職業學校"開學,由沈肅文任校長,黃炎培偕夫人姚維鈞到灌縣主持開學典禮,並親為學校制定"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實"的校訓。學校提倡"手腦並用"的學風,注重學生思想修養、文化知識和生產技能的培養。學校建立董事會,黃炎培任董事長。抗日戰爭勝利後,學校於1945年10月交由灌縣地方接辦。?

林森主持都江堰開水典禮

1942年清明節,四川省政府及灌區14縣官員齊集都江堰舉行開水典禮,典禮由當時正住在灌縣的國民政府主席林森主持。開堰前先在伏龍觀祭祀李冰,向李冰神像頂禮膜拜。祭畢,林森及其從祭人員乘轎直赴二王廟祭祀李二郎。祭畢,林森及其從祭人員又轉赴都江堰魚嘴,在鞭炮和萬眾歡呼聲中,親視開堰放水。

馮玉祥捐資建亭

1941、1942、1945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馮玉祥數次在灌縣、青城山居留。抗日戰爭勝利前夕,馮玉祥寓居青城山真武宮。1945年8月11日晨,當他聽到抗戰勝利、日本投降的消息時,當即捐資在真武宮側建亭,取名"聞勝",並撰書刻碑一通立於亭中。

解放軍搶修都江堰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四川,入川後賀龍司 令員指出,要先搶修都江堰,把已延誤的歲修時間搶回來。並決定從軍費中撥出專款,確定由王希甫負責,由駐灌縣解放軍協助搶修。12月29日,成立都江堰歲 修工程臨時督修處。成都軍事管制委員會撥款3萬銀元作搶修經費。駐灌縣解放軍184師1500余人在師長林彬、政委梁文英指揮下參加搶修工程。整個歲修工 程於1950年3月底全部完工。4月2日按照都江堰傳統習慣舉行了開水典禮。?

都江堰建堰2250周年慶典

1994年4月5日,由四川省政府、國家水利部主辦,成都市政府、都江堰市政府、都江堰管理局承辦的"中國四川都江堰建堰2250周年慶典"在都江堰 渠首隆重舉行。美國、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的69個使團到會祝賀並參加慶典活動,與會人士緬懷李冰父子的豐功偉績,盛贊都江堰灌區由50年代 的灌溉19萬多公頃發展到67萬多公頃,成為全國最大的灌區、效益巨大的水利工程。紀念活動期間,與會人士觀看了富於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的舞蹈、仿古 祭祀儀式及砍榪槎放水活動。

都江堰的主要景觀:

魚嘴分水堤:“魚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魚嘴而得名,它昂頭於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內外二江。西邊叫外江,俗稱“金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於排洪;東邊沿山腳的叫內江,是人工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於灌溉。

飛沙堰溢洪道:“泄洪道” 具有泄洪徘砂的顯著功能,故又叫它“飛沙堰”。 飛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實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說是確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災的關鍵要害。 飛沙堰的作用主要是當內江的水量超過寶瓶口流量上限時,多余的水便從飛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況,它還會自行潰堤,讓大量江水回歸岷江正流。 另一作用是“飛沙”,岷江從萬 山叢中急馳而來,挾著大量泥沙、石塊,如果讓它們順內江而下,就會淤塞寶瓶口和灌區。 古時飛沙堰,是用竹籠卵石堆砌的臨時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澆鑄,以保一勞永逸的功效。

寶瓶口: 寶瓶口起"節制閘"作用,能自動控制內江進水量,是湔山(今名灌口山、玉壘山)伸向岷江的長脊上鑿開的一個口子,它是人工鑿成控制內江進水的咽喉,因它形 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寶瓶口。留在寶瓶口右邊的山丘,因與其山體相離,故名離堆。離堆在開鑿寶瓶口以前,是湔山虎頭岩的一部分。由於寶瓶口自然景觀瑰 麗,有“離堆鎖峽”之稱,屬歷史上著名的“灌陽十景”之一。

伏龍觀:伏龍觀位於都江堰市離堆公園由,其下臨深潭,因李冰降伏孽龍伏在離堆之下,故於北宋初年改祭李冰,取名“伏龍觀”。伏龍觀又名老王廟、李公 詞、李公廟等。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四川巡撫祟實以為:“於雖齊聖,不先父食。況以公之賢:又有功於蜀,其施力程能固無待乎其子。今乃數典忘祖, 於掩其父得無紊欽?”

二王廟:位於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前臨都江堰。是紀念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者李冰父子的廟宇,原為紀念蜀王的望帝祠。二王廟古名“崇德廟”,建於公元 494-498年,建築群分布在都江堰渠首東岸,規模宏大,布局嚴謹,地極清幽。是廟宇和園林相結合的著名景區。占地約5萬余平方米,主建築約1萬平方 米。二王廟分東、西兩菀,東菀為園林區,西菀為殿宇區。全廟為木穿逗結構建築,廟寺完全依靠自然地理環境,依山取勢,在建築風格上不強調中軸對稱。上下重 疊交錯。宏偉秀麗,環境幽美。

安瀾索橋:又名“夫妻橋”,位於都江堰魚嘴分水堤之上,橫跨內外兩江,長500米。始建於宋代以前,明末毀於戰火。古名"珠浦橋",宋淳化元年改"評 事橋",清嘉慶建新橋更名為"安瀾橋",原索橋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如碗口的竹纜橫飛江面,上鋪木板為橋面,兩旁以竹索為欄,全長約500米。坐落於都江 堰首魚嘴上,被譽為中國古代五大橋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觀。索橋在四川西部地區起源較早。安瀾索橋修建具體年代已不從所考,但據《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李冰“能笮”。《水經注.江水》載“涪江有笮橋”,證明至少安瀾橋的修建,不會晚於修築都江堰的年代。笮,意為竹索,這是川西古代索橋的主要建築材料,故安瀾索橋又被稱為竹橋、繩橋、竹藤橋等。現在的橋為1974年重建,下移100多米,將竹索改為鋼索,承托纜索的木樁橋墩改為混凝土樁。

武侯祠攻略

乘公交車1、8、10、53、57、59、82、109、110、212、213、301、304、306路可到達。門票全價60元,持學生證可半價。人文景觀偏多,需要事先了解一些歷史背景或者跟著導游聽講解,才會看得有趣味。商業氣息比較濃厚,布置得很漂亮的諸葛苑頗有三國演義的氣息,可以拍照需要收費。裡面的服務人員穿著漢代三國的衣服,畫著淡妝,妖嬈嫵媚,煞是迷人。

成都武侯祠又名“漢昭烈廟”,是紀念中國古代三國時期蜀漢皇帝劉備和丞相諸葛亮的君臣合祀祠宇,是中國惟一的君臣合祀祠廟。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是中國紀念諸葛亮名勝中最負盛名的一處。 紀念諸葛亮的武侯祠除成都武侯祠外,還有陝西勉縣武侯祠、南陽武侯祠、襄樊古隆中武侯祠、重慶奉節白帝城武侯祠、雲南保山武侯祠和甘肅禮縣祁山武侯祠等。

成都武侯祠,位於四川成都市南門武侯祠大街,由劉備、諸葛亮蜀漢君臣合祀祠宇及惠陵組成。始建於公元223年修建劉備陵寢。武侯祠建於唐,初與祭祀劉備的(漢昭烈帝)昭烈廟相鄰。唐朝大詩人杜甫曾有詩寫到它:“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明朝初年重建時將武侯祠並入了“漢昭烈廟”,形成現存武侯祠君臣合廟。現存祠廟的主體建築1672年清康熙年間(清康熙十一年)重建。1961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成立博物館,占地14萬平方米,是國內紀念蜀漢丞相諸葛亮的主要勝跡,也是成都市一個主要的旅游參觀點。成都武侯祠是中國影響最大的三國古跡。以文、書、刻號稱“三絕”的《蜀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最為知名。

武侯祠同漢昭烈廟、劉備墓(惠陵)相毗連。整個武侯祠坐北朝南,主體建築大門,二門,漢昭烈廟,過廳,武侯祠五重建築,嚴格排列在從南到北的一條中軸線上。以劉備殿最高,建築最為雄偉壯麗。武侯祠後還有三義廟、結義樓等建築。

大門匾額為“漢昭烈廟”。大門內至二門之間濃蔭叢中共有六通石碑,兩側各有一碑廊,在西側碑廊內明碑全稱為《諸葛武侯祠堂碑記》。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立。四川巡撫張時徹撰文,碑身下有赑屃碑座。在東側碑廊內是唐代“蜀漢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高367釐米,寬95釐米,唐憲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立,有很高的文物價值,為國家一級文物,碑文分為序和銘。因文章、書法、刻技俱精被稱為“三絕碑”。祠內文物以“三絕碑”最為珍貴。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碑文,書法家柳公綽(柳公權之兄)書寫,名匠魯建刻字,都出自名家,此碑因文章、書法絕妙、雕刻精巧和所稱頌的諸葛亮的功德絕世,因此明代被稱為三絕碑。 碑文對諸葛亮的一生,作了重點褒評;竭力贊頌諸葛亮的高風亮節,文治武功,並以此激勵唐代的執政者。碑文特別褒獎諸葛亮的法治思想,馬謖因失街亭被諸葛亮 依法處斬,臨刑,馬謖哭著表示自己死而無怨。李嚴與廖立,兩人都是被諸葛亮削職流放的罪人,但他們也自甘服罪。當他們得知諸葛亮病逝,“聞之痛之,或泣或 絕”。這些均屬史實,裴度據史褒評,令人信服碑文通篇辭句甚切,文筆酣暢,使人百讀不厭。諸葛亮之所以為後人所敬仰,還因為他有著高尚的思想和作風,不利 用職權謀私。

二門之後是劉備殿,為單檐歇山式建築。清人完顏崇實撰書“使君為天下英雄”聯位於昭烈殿:“使君為天下英雄,正統攸歸,王氣鐘樓桑車蓋;巴蜀系漢朝終始,遺民猶在,霸圖余古柏祠堂”。殿內正中有劉備貼金塑像,左側陪祀的是他的孫子劉諶。為什麼他的兒子蜀漢後主劉禪在這裡沒有位置?據說,由於劉禪昏庸無能,不能守基業,他的像在宋、明兩代幾次被毀,後來就沒有再塑。在蜀漢後主劉禪降魏時其子劉諶到劉備墓前哭拜,殺掉家人後自殺身亡,有戲文稱哭廟殺家。兩側偏殿,東有關羽父子和周倉塑像,西有張飛祖孫三代塑像。兩側東、西廊房分別塑有蜀漢文臣、武將坐像各十四尊。東側文臣廊坊以龐統為首,西側武將廊房以趙雲領銜。

劉備殿後,下數節台階(武侯祠低於漢昭烈廟,像征古代君臣關系),是一座過廳,掛有“武侯祠”匾額。過廳兩側對聯:“三顧頻煩天下計,一番晤對古今情”,上聯集杜甫詩句,下聯董必武撰。由董必武所書。武侯祠是紀念三國時蜀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的祠堂,諸葛亮生前封“武鄉侯”,死後謚號“忠武”,故紀念他的祠堂稱作“武侯祠”。諸葛亮殿懸“名垂宇宙”匾額,兩側為清人趙藩撰書“攻心”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的聯文,是頗負盛名的一幅對聯,借對諸葛亮、蜀漢政權及劉璋政權的成敗得失的分析總結,提醒後人在治蜀、治國時借鑒前人的經驗教訓,要特別注意“攻心”和 “審勢”。正殿中供奉著諸葛亮祖孫三代的塑像。殿內正中有諸葛亮頭戴綸巾、手執羽扇的貼金塑像,像前的三面銅鼓相傳是諸葛亮帶兵南征時制作,人稱“諸葛 鼓”。鼓上有精致的圖案花紋,為珍貴的歷史文物。大殿頂梁由烏木制成,上書諸葛亮寫給兒子諸葛瞻《誡子書》中“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不看輕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寧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 諸葛瞻及其子尚在綿竹抗擊魏將鄧艾的戰鬥中身亡。

諸葛亮殿西側是劉備墓,史稱“惠陵”。由諸葛亮親選寶地,葬劉備於此。《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八月,葬惠陵”。據《謚法》,“愛民好與,曰‘惠’”,故名劉備墓稱“惠陵”。陵墓中還合葬有劉備的甘、吳二位夫人。劉備墓前有清乾隆年間所立“漢昭烈皇帝之陵”石碑,陵墓建築由照壁、柵欄門、神道、寢殿等組成。陵前有規模較小的神道為清代所建。惠陵與武侯祠主要建築一樣亦為坐北朝南,緊鄰在漢昭烈廟與武侯祠西側,與武侯祠之間有紅牆夾道相連。

“惠陵”南側“武侯祠文物陳列室”,由郭沫若書題。陳列有出土的蜀漢文物復制品和三國歷史圖片。武侯祠的字畫、對聯甚多,其中以現代書法家沈尹默書寫的《隆中對》最引人注目。武侯祠還有岳飛手書的諸葛亮《出師表》(歷來對此的真偽存有爭議,有一種說法,此前、後兩表實際上是明代士人白麟偽托岳飛之名所書)。

“惠陵”西側園林區原為南郊公園。過去是中華民國國民黨四川省政府主席劉湘的墓園,1953年經修整辟為公園,依次建有浮雕式石牌坊大門、旌忠門、碑亭、薦馨堂、劉湘墓等建築。現為武侯祠園林區。


精選遊記: 成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