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讀罷李白的《蜀道難》,踏上入川之旅,感同身受,“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此等地勢,非親歷難以體會。
伴著秦嶺的蜿蜒起伏,順著山谷間河流的走向,跟大山比起來何其渺小的一列火車載著形形色色的人們,開始了入川之旅。列車忽明忽暗的穿梭於隧道之間,這無疑是現代科技人力勝天的見證,沒有李白時代的“使人聽此凋朱顏”的無奈,便捷是客觀的,可人煙在鐵路兩旁也是稀缺資源。因為原始,以為自然,景色的奇美令吾輩為之艷羨,若工作勞累之余,來此休閑數日,遠離喧囂的鬧事和信息產品的狂呼亂炸,豈不美哉!
蜀道之旅,伴隨我們的還有一隊特殊的人群——中國國家摔跤隊的隊員,平均年齡20歲左右的體育工作者,這次他們入川的目的是進行為期三周的異地適應訓練。一直以來,都跟讀書人打交道,此次接觸體育工作者,明顯的感到他們身上不同的氣息,善良、簡單、熱情,感謝成都的小妹妹,在我頸椎疼痛的時候,熱心的幫我做按摩。他們的訓練很辛苦,雖不比“三更燈火五更雞”的讀書郎,體力上的磨難也是難熬的。他們中的兩位要參加2008北京奧運會,在此預祝他們取得好成績。
火車上,還結識了一個操著濃重東北口音的四川女孩,因為同宿舍的幾個人都是東北的,所以她也被傳染上了“東北口音”。第一次聽到,我就篤信她是沈陽人,結果判斷失誤。看來真的如她們所說,東北話的帶動力很強,自身很難糾正某些讀音,還會誤導身邊人。仔細想想原因,可能歸功於以趙本山大叔為首的一群東北笑星吧,親切而幽默,聽到鄉音,貌似回到了遙遠的兒時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