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地追思-吳故都梅村記游

作者: aleck1979

導讀江南自古稱吳地,如今江南一帶經濟富裕,人文燦爛,很多人在這裡工作和旅行,可是很多人並不能真正了解吳地之由來。這一切要歸功於春秋時吳國的開發,如果要尋找一個寄托的可追思的地方,我想非江南梅村莫屬。梅村位於蘇錫常之間,此常非常州而是常熟。蘇錫常是吳地的核心,而核心之核心正是春秋時吳國的主要都城-今日梅村鎮。從無錫東行約二十公裡,即到梅村 ...

江南自古稱吳地,如今江南一帶經濟富裕,人文燦爛,很多人在這裡工作和旅行,可是很多人並不能真正了解吳地之由來。這一切要歸功於春秋時吳國的開發,如果要尋找一個寄托的可追思的地方,我想非江南梅村莫屬。梅村位於蘇錫常之間,此常非常州而是常熟。蘇錫常是吳地的核心,而核心之核心正是春秋時吳國的主要都城-今日梅村鎮。從無錫東行約二十公裡,即到梅村鎮,在鎮北可以看到一座非常壯觀的牌坊,再往南經過一座大橋可以在路的東面看到一座牌坊式的大門,上書“江南第一古鎮”,沒有到過梅村的人可能會不屑於這樣的稱號,比如“中國第一水鄉”等等誇張的自稱,但至少在江南,稱第一古鎮沒有任何一個鎮可以否認。相傳在三千年前的商代,周王之長子泰伯和二弟仲雍為讓成全周太王傳位於三子之心願,自願讓位並出走到當時的江南之地。當周朝建制天下之後,尋泰伯之後人封地於吳國,於是在泰伯初到江南之地,即今日之梅村,逐漸形成了吳國的都城。這座都城是吳國主要的都城,蘇州雖然也是人所共知的吳國都城,但其實只是最後兩代吳王:闔閭和夫差的都城,歷史遠沒有梅村之古老。在《吳越春秋》中讀到的伍子胥入吳和專諸剌吳王僚助闔閭奪位等故事其實都是發生在這裡的。向東過了第一古鎮牌坊,可以看到一座環形的噴泉,噴泉的北面是鎮政府,如果有時間在夏天的晚上來到這裡,鎮上的人和游人會聚集在這裡,伴著彩色的噴泉聊天、散步,能夠在這個有著三千年歷史的古城中享受這樣的休閑,真的很奇妙呢。噴泉的東面即是黃牆黛瓦的泰伯廟,經過了三千年,如今在泰伯廟還可以看到泰伯所用過的水井,傳說泰伯來到江南即居住在這裡,而如今,吳的後人仍居住在廟的東側,仍然喝著這流淌了三千年的井水。人們常說,背井離鄉,其實井已經承載了中國人太多的鄉土情結。吳的後人能夠伴著先人的故鄉井水而居,又是多麼欣幸!泰伯廟最引人注目的是前院的雕塑,包括兩側走廊裡吳國歷代國王的泥塑和正面大殿裡泰伯的塑像,無錫是泥人之鄉,所以這些泥塑也做的詡詡如生,尤其是大殿裡的泰伯正面座像,高四米多,威嚴獨立,很奇怪,會覺得像少了什麼,是的,泰伯雖為吳之開國第一人,但他的塑像只有一個人,兩側沒有一個隨從之人。其實這正是體現了吳的精神,泰伯為周王之長子,但他並不戀於家族之繁華,為了成全父意,寧願遠離關中富饒之地,來到尚未開發的南方荊蠻之地,這樣的開拓旅程,遠沒有想像的那麼浪漫,而是充滿了艱辛和危險,為了能夠融於本地習俗,他甚至學土人斷發紋身,教會他們中原先進的耕作等技術,逐漸贏得了本地人的支持。他是吳國第一人,也是今日吳姓的祖先,孔子評價為“至德第一人”,而司馬遷《史記》也將吳世家列為世家第一,描述了吳國的這段歷史。穿過大殿向後,偏殿供奉著關羽和佛教人物,在江南人和吳後人心中,泰伯這位至德和富有開拓精神的先人早已經化身為神,值得我們用一生去景仰和學習。泰伯廟的最後面是一條寬闊的河流,但它不是天然的河流,而是比京杭大運河更早的運河,這是泰伯為了江南灌溉舟楫之利帶領當地人修建的,稱為伯瀆港。雖然為吳之故都,現在的梅村已經找不到一段城牆了,除了這座泰伯廟,四周是江南普通的城鎮建築,但圍繞梅村鎮四周有許多地方還流傳著泰伯的傳說。而那普通民房的層頂還留著吳的印跡,高高挑起的屋脊,僅僅是一種裝飾,但卻保留著故吳奢華向上的歷史與執著。吳的古體為“吳”,是一個人手拿棍棒一樣的工具,伸手招呼吶喊的形像,那是西周的圍獵生活的寫照,而到了江南,吳人又從事漁業,所以吳也讀“yu”,從游牧生活到江南的漁業,再到今天江南資本主義工業的繁華,世界是多變的,但不變的卻是吳文化的開拓創新。這也正是這座江南古鎮所承載的歷史價值,同樣,也是來到這裡的每一個人所能夠體會到的,最難忘的記憶。



(吳地常見之屋脊)



(泰伯座像)



(歷代吳王泥塑)



(正門)



(三千年的泰伯井)


精選遊記: 無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