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踏青正當時

作者: 滄海一往往

導讀4月4日,清明節第一天,陪著長輩們掃完墓,突然有了出行的想法,與寶寶溝通後得到她的大力支持,於是就行動了。 這次出行沒有計劃。每次的出行都是找攻略,查天氣,定行程,還沒到就胸有三分。可這次不定行程,工作壓力巨大,心靈的放松很重要,只要有一份在路上的感覺和能放掉一切的環境,走到那裡,如何去走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於旅行的過程。 4月5日,睡到 ...

4月4日,清明節第一天,陪著長輩們掃完墓,突然有了出行的想法,與寶寶溝通後得到她的大力支持,於是就行動了。

這次出行沒有計劃。每次的出行都是找攻略,查天氣,定行程,還沒到就胸有三分。可這次不定行程,工作壓力巨大,心靈的放松很重要,只要有一份在路上的感覺和能放掉一切的環境,走到那裡,如何去走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於旅行的過程。

4月5日,睡到自然醒,先起了床,熬一鍋小米八寶粥,將家裡打掃一遍,和寶寶吃完飯已是十點。在家裡隨意帶上些點心、飲料,背起相機就出發了。出發時我瞞著寶寶偷偷背了一個小包,裡面放了一些秘密,其中包括二人的洗漱用品,因為我不知道我們今天最終到哪兒去,今天能不能回來,我只對寶寶說,我想去拍拍春天的油菜花。

原定去隨南拍油菜花,因為那裡山勢起伏,層次很豐富,可走到小區門口就改變主意了,想去拍拍尚市鎮的桃花,突然想去看看我的出生地——淮河鎮,又想去看看兒時記憶深刻的地方——出生地旁河南桐柏山的水簾洞。

車出市區寶寶有些暈車嘔吐了,准備打道回府,寶寶沒同意,走到厲山封江的路上又吐了,可寶寶仍然堅持陪我去拍桃花,不肯就這樣回去,雖然很擔心,也很感動。

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

在新一屆市政府領導的重視下,隨州每年三月份的尚市鎮“桃花節”是隆重舉辦了,先不談影響有多大,首先反映了政府發展旅游產業的思路是對的,隨州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編鐘出土地和炎帝神農故裡,北有桐柏山,南有大洪山,有太多的旅游資源需要我們去保護好它,經營好它。

桃花已經開過,等我們到時已是花謝葉綠。雖然我們有熱情,可我們違背不了大自然的規律,我們是遲來的客人。

舉辦地新建了一個小廣場,廣場邊多了一排漂亮的農家飯莊,桃樹、葡萄架與遠處的油菜花在起伏的山坡上映襯著,一派田園農家風光。

陸陸續續又來了些尋訪桃花的人,雖然桃花已謝,可遲來的腳步擋不住春意的盎然,只要來了,就有收獲。

在路邊,我欣喜的看到了幾株未謝的桃樹,白色的花朵仍然飽滿的綻放,萬綠叢中幾團銀,給我們這些遲來的客人一份小小的驚喜,我也停下車,用我的相機留下了它美麗的倩影。

出生地

隨北的公路現在修建的很好,今非昔比。從尚市鎮出來,經萬和、殷店、草店到了小林鎮。從小林鎮到淮河鎮路況很好,十幾分鐘就到了淮河鎮,有些激動,寶寶睡著了,沒有叫醒她。

十幾年沒有回來,記憶中的淮河鎮已經面目全非。街道兩旁的房屋已經遮蔽了過去的一切。

一個人對於出生地的感情是深厚的,也是最深刻的。母親是一名教師,淮河中學在一個小山崗上,那時人們叫它“崗嶺”,在淮河鎮很醒目。在學校裡留下我童年的笑聲,和羅叔叔打球,和小伙伴們打“野仗”,可現在的學校已掩沒在高樓林立之中,只能憑借地形判斷出它的位置。父親是供銷社職工,在供銷社寬敞的大院裡吃西瓜,捉迷藏,玩泥巴,是兒時的快樂,可當我憑著記憶中的地形找到了地方,已是樓在面非。湖北與河南在這裡一水之隔,淮河大橋是兩省的分界線,那裡是我兒時洗澡的地方,每年夏天與父親賽跑,在柏油路上撒腿跑到大橋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可開車分把鐘就到了,讓自己突然失去了空間感。大橋已經有些殘破了,橋下的河水有些干枯,橋上多了一個兩省分界的標志牌,心裡有些傷感。

在淮河鎮短暫的停車,寶寶醒了,天下著小雨,寶寶陪著我去尋找我的夢中家園,可現實的一切讓我只能夠在記憶深處去尋找了。崗嶺山上茂密的松樹,崗嶺下衛生院前長滿菱角的池塘,池塘邊彎彎的小路,已被時空的巨變抹掉。

想起了魯迅的《故鄉》,雖然我不喜歡大師筆下的傷感,可是有一點是相同的,故鄉還在那裡,不管那時的環境如何,在童年的記憶裡都是最美好的,雖然現實與記憶中的差距讓人失落和傷感,可美好的記憶卻是永遠駐留在人的心中的。

也許我不是為了現實的淮河鎮而來,而是為了我心中深藏著的那個美麗的童年記憶而來。

桐柏山淮源風景名勝區

桐柏山淮源風景名勝區位於豫鄂交界的桐柏山脈中段,是古“四瀆”之一淮河的發源地和江淮兩大水系的天然分界線。這裡自然景觀奇絕,人文景觀薈萃,分為淮源、桃花洞、太白頂、水簾洞四大各具特色的區域。有豫南第一高峰海拔1140米的桐柏山主峰太白頂,享譽海內外的佛教禪宗白雲系祖庭雲台禪寺,譽為天下“三十六洞天”之一的水簾洞。這裡是人類始祖盤古棲居地,解放戰爭時期是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軍區辦公所在地,也是電影《小花》拍攝外景地。

下午四點多到了桐柏縣,縣城不大,開車在城裡轉悠了幾圈,已經將大致方位和交通要道熟悉了。

因為沒有攻略,只有信馬由韁的開了。過了桐柏英雄紀念碑,到了一個小廣場,廣場後是一個層層疊疊的類似於喬家大院的很大一片院落,一打聽,原來這裡就是葉家大莊,桐柏革命紀念館所在地。

既然來了就接受一下革命歷史傳統教育吧,門票也不貴,5元/人。可當你走入兩萬余平方米的紀念館,在200多間層疊上升的四合院式的房間裡徜徉,看到李先念、鄭位三、王震、王樹聲、王首道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工作和生活的地方,覺得超值。

葉家大院的建築很闊綽,時光的巨變仍然掩飾不了當年葉家的奢華和大氣,可房內清貧的擺設卻反襯出革命家們的偉大,那時的革命靠信仰和精神,今天的發展除了改革和開放,還靠什麼呢?

從葉家大院出來,開車去找當時特色風味美餐一頓,畢竟一天沒怎麼吃東西了。南陽的大碗菜吸引了我們。一大碗菜,肉原、豆干、筍片……十幾種風味薈萃,帶點酸味,可謂營養豐富,22元/碗。將刁子魚的肚子掏空,填滿蔥姜蒜茴香花椒等佐料放於鍋中炸至金黃色,魚肉鮮嫩入味,一大條魚才5元。河南蒸茼蒿不像湖北“沔陽三蒸”那樣將菜剁碎後蒸,而是整個蒸,其風味就不如湖北蒸菜了,10元/盤。河南的面食做的很好,一碗清湯面,面條清白半透明,放幾葉清綠的蔬菜,簡單之中吃出不簡單的功夫。味道不錯加之份量太足,兩個人吃的站不起身還是浪費了不少菜,不怪酒菜只怪俺們肚量太小。

雖然是一個小縣城,可好一點賓館暴滿的情形卻讓我們始料不到。在打消連夜趕回的念頭後,好不容易才找到一個私人賓館,砍至80元一個標間,入住,逛街,娛樂,休息。

4月6日,吃完早餐後我們就直奔桐柏山淮源風景區。未到景區,早餐的糊辣湯、五香豆腐腦就讓寶寶回味不已。

景區內的水簾洞是我七八歲時與父母和弟弟來過,轉眼已是二十多年。如今景區內的設施和環境已是今非昔比。

水簾洞是桐柏山淮源風景名勝區的主要景點之一,居挺翠峰48米高的絕壁上。洞寬10米,深5米,中有猴王石像,通天河水飛流直下,掩遮洞口,雨則龍吟虎嘯,晴則游絲斷珠,雪則冰河懸掛;洞內一泉捐滴,彙於一石缽內,其水甘甜凌冽,四季不涸,周有石桌石凳可供小憩。透過如雪飛簾,盡可遠眺太陽城等山色寺景,“水簾掛雪”是明清以來桐柏八景之一。水簾洞下水簾寺香火旺盛,水簾洞上的西游記旅游線路上千姿百態的猴像也讓我們忍俊不禁。

我們開車直上桐柏山主峰太白頂,十五公裡的山路盤旋上升,其修建難度讓人嘆為觀止,至今太白頂上還豎有紀念碑一個,記錄修路的堅辛。

在半山腰上拍照後突然發現車子不能啟動了,估計是電瓶或者起動機出了問題,幸虧是下坡,我趕緊掛檔滑行將車啟動,可車子不能熄火,讓我非常郁悶,加之山道險惡,一路開得小心翼翼。到達太白頂雲台禪寺下也不敢熄火,只能飲憾下行。不甘心,在一下坡處重新熄火檢測車輛,可一點動靜沒有,只有滑行啟動,可車子滑停後沒響,我的心一下子降到冰點。馬上就是上坡,如果啟動不了,在這桐柏山之巔可是沒救了。危難時刻寶寶果斷下車單掌推行,車子終於啟動了,那聲音勝似世間最美妙之音,寶寶也留下了“弱女子單掌推響轎車”的佳話。

雲台禪寺未能游覽十分遺憾。史書上記載佛教傳入桐柏山則始於隋唐,昌盛於清。乾隆四十九年,四川寧遠府紫微山宗林寺大和尚端德來桐柏山創建以桐柏山為主峰、太白頂雲台禪寺為主寺的臨濟宗白雲山系,被尊稱為華光德祖,經歷代法師經營,桐柏山寺院已達二十余處,香火旺時僧眾達600余人。因其高僧大德輩出,對佛學不斷研新,一度與浙江普陀山齊名,素有“南方普陀,北方雲台”之稱。

因愛車突出故障,打亂了我們的行程,寶寶的燴面沒有吃成,我的淮源之地未能拜訪,只能留下美好的想往吸引我們下次再來了。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