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天堂:麗江

作者: maynardhg

導讀大約是在初中的時候,第一次從電視中看到了麗江古城,那時的麗江剛剛被開發,畫面中古樸脫俗的小鎮風情和壯美雄麗的雪山風光深深吸引了我。2004年的時候,我終於有機會去麗江,親身感受了這個雪域中的天堂!從昆明坐飛機到麗江的時候,已經是晚上九點了,匆匆趕到了酒店,吃了些夜宵就睡了。第二天,便是登聞名遐爾的玉龍雪山了。傳說中玉龍雪山是北半球最近赤 ...

大約是在初中的時候,第一次從電視中看到了麗江古城,那時的麗江剛剛被開發,畫面中古樸脫俗的小鎮風情和壯美雄麗的雪山風光深深吸引了我。2004年的時候,我終於有機會去麗江,親身感受了這個雪域中的天堂!從昆明坐飛機到麗江的時候,已經是晚上九點了,匆匆趕到了酒店,吃了些夜宵就睡了。第二天,便是登聞名遐爾的玉龍雪山了。傳說中玉龍雪山是北半球最近赤道的雪山,屬於橫斷山脈,山上有終年不化的積雪和萬年形成的冰川。來到雪山腳下了,山上的雪融化後形成了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河,光是這裡,便已很美,河邊還有一些照相點,提供納西族服裝和犛牛作為道具,供游人們拍特色風情照留念,生意還非常不錯。乘車上山的沿途景色也很不錯,等待坐纜車的隊伍很長,我們排了二十幾分鐘的隊才坐上纜車,不過聽說這已經是很幸運的了,人多的時候,排一個小時的隊也是很經常的。從纜車上可以看到雪山的全貌,有人說這裡可以同時看到四季,果然言之有理,從山腳的五彩斑斕,到半山腰的郁郁蔥蔥,再到逐漸變灰,最後是山頂處在陽光下閃耀的皚皚白雪,確實像春夏秋冬。從纜車下來後,眼前是一片無邊的白色世界!從纜車站到山頂(其實不是真正的山頂,因為再往上就不讓游客繼續攀登了)還有幾百米的路,在海拔4000多米的地方爬山感覺和平時果然很不一樣,只能慢慢的走,不能跑,因為略跑幾步,強烈的高原反應就會讓人喘不過氣來,難怪當地的領隊在上山前給我們一人發了一個氧氣罐。終於到了游客能到的最高點——4506米!我們一隊的人中,能堅持登到這裡的人只有不到三分之一。此時的我也已經覺得氣很急了,而且慢慢得開始感到刺骨的寒冷,不過,所有這些辛苦與只有在這裡才能見到的壯美得無法用言語來形容的景色相比,真的是太值了!麗江之行的第二站是虎跳峽。從古城出發,至虎跳峽大約有二個小時的車程,沿途可以領略一下雲藏邊境的風土人情。很多細節已經不太記得清了,印像中前半段路比較好開,中途會經過一個小湖,當地叫這種小湖“海子”,就是小海的意思。從長江第一灣起,便是後半段了。如果沒有這個第一灣,長江將會和很多從青藏高原發源的河流如怒江、瀾滄江等一樣,往南而流,最終從支那半島彙流大海,如果這樣,中華大地將沒有引以為傲的長江文明,也將失去了自己的第一大河了!長江第一灣有些呈V字形,江面比較寬闊,水流很平緩,不是猜想中那種奔騰的感覺,據說諸葛亮渡瀘和忽必烈革束渡江都是發生在這個地方。更有一段金沙三姐妹的古老傳說。繼續前行,這後半程的路就有些難開了,盤山而行,也有些顛簸的路段。不得不提一下我們的那位納西族大漢司機,開車的技術非常出色,一路只有他超人,沒有見人超他,即便在盤山公路,仍如閑庭信步,更厲害的是,在保持快速飛馳的同時還沒有讓車內的乘客有緊張和坐得不舒服的感覺,相反覺得很平穩很放心,確實厲害! 來到目的地虎跳峽了,其實虎跳峽分上中下三段,全長有20公裡以上,不過通常意義上狹義的也是最有名的,是上虎跳。因最窄處即虎跳石那裡,江面僅30米寬,仿佛猛虎可一跳而過,因此得名。徒步行走在懸崖峭壁中開鑿出來的一條小路,既驚嘆於大自然的神奇,也感慨人力的不可思議,居然能在很久以前就開鑿出這樣的一條嵌在懸崖裡面的小道,這需要何等的艱辛與勇氣啊。忽然望見對岸的懸崖上有個異物,仔細一看,不就是一台正在施工開掘另一條道路的機車麼!和朋友沿途邊走變看風景,呼吸著新鮮的空氣,人變得非常的放松。還碰上了前一天在玉龍雪山就曾見到的兩個年輕北京游客,互相打了招呼,聊了一會,人到了這樣的一個環境裡,陌生人間的距離感似乎也變得不那麼強烈了~~~眼前就是虎跳石了——在這裡還樹了塊寫有虎跳峽三個大字的石碑,自然吸引了無數游客蜂擁留影,我不是特別喜歡拍那種像征某某到此一游的照,另外找了個能看到虎跳石的地方拍照完事,重點給那塊石頭和那些水拍了些照片。麗江之行的最後一個地方,自然是它的古鎮了。但說實話,經過十幾年的開發,現今的古鎮一條街已經充滿了商業氣息,也太新了,已沒有了我最初從電視上看到的那種樸素古老的特質,盡管如此,在古鎮的大街上遙望一下遠處的雪山,仍是其他地方所領略不到的,到了晚上,古鎮河邊酒吧飯店一條街也是頗有風情。吃晚飯的時候,又得提一下我們的司機,為了感謝他幾日來的辛勞,我們邀請他一起吃飯喝酒,讓我們見識到了什麼是海量,二兩半的白酒杯,剛坐下就一飲而盡,之後敬來敬去的每次都舉杯而盡,才剛開始吃就喝了四杯了,估計後來要不是覺得這是我們自費喝酒怕點多了不好意思,兩三斤的量不再話下!


精選遊記: 麗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