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關林 去洛陽關林是一定要去的。千余年來,關公被視為忠義化身和道德榜樣,受到廣大民眾的普遍敬仰,其‘忠義仁勇’精神更是蘊涵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以致人們把關公神化,拿他和其他佛祖一樣供奉。關帝廟到處可見,可中國共有三處大型關帝廟,所謂關公是身臥當陽、頭枕洛陽、魂歸故裡是說關公的正身厚葬在湖北當陽(現在的當陽關陵)、首級埋葬在河南洛陽的關林、而在其老家山西運城解州則是關老爺的衣冠塚(就是現在的解州關帝廟)。我們今天來到的洛陽關林是供奉關羽首級的地方,也是我國唯一的“塚、廟、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經典建築群。據《三國演義》中講:關羽五十九歲時,遭東吳暗算敗走麥城,於湖北當陽為吳將俘殺。吳主孫權怕劉備起兵報復,便差人將關羽的首級連夜獻給了當時在洛陽的魏主曹操,企圖轉嫁危機,曹操識破了孫權的這一陰謀,同時也出於自身對關羽的敬重,用沉香木雕刻了關羽的身軀,和其首級放在一起,隆重地安葬於洛陽城南,也就是現在的關林廟。按照封建時代的禮制,舊時帝王墓稱陵,王侯墓稱塚,百姓墓稱墳,聖人墓才稱作林。關羽被尊為"武聖",故其墓稱"關林",這同孔子的墓園稱作孔林是一個道理。
走到門口,就見分立於大門兩側的明代漢白玉石獅,雕刻簡括,赳赳而踞,具有凜然不可侵犯的威嚴。八字牆上“忠義仁勇”四字概括了關羽忠君、義友、仁愛、勇武一生,令人對這位封建時代的忠義楷模、道德化身的敬仰油然而生。
關林的儀門是一扇朱漆大門,鑲有81個金黃乳釘,81個門釘是帝王才能使用的標准,建陵者讓關羽享用了帝王的尊貴品級。這當然與中國歷朝帝王推崇關羽的忠義仁厚有關。進入大門,映入眼簾的是北方建築群的巍峨豪放。立於儀門左右重達三千余斤的一對明代鐵獅,雖歷400余載風雨,依然肅穆含威。懸於儀門檐下的“關林”二字為明末清初大書法家王鐸墨寶,而門額上“威揚六合”匾額,則是慈禧“老佛爺”的御筆,彌足珍貴。
走上長長的甬道,只見青磚鋪地,石板裙邊,古樸42根甬柱頂雕刻大小石獅104尊,百獅百態。大獅正襟而踞,姿態安祥,給人以親切感。小獅神態各異,有的緣背戲嬉,有的爭球鬥彩,有的腹下搔癢,其樂融融,毫無廟堂的拘謹。石獅圓潤生動,代表了乾隆時期中原民間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絕對可以與盧溝橋的獅子媲美。這次來洛陽,行雲迷上了獅子,見獅子就照,等她得空,一定會有各種獅子奉獻的。這次走了許多地方,總能看到獅子,但獅子的形態並不全一樣,尤其是神情有喜有驚,有悍有靜,讓人贊嘆。僅關林的獅子就夠人欣賞一陣的。拜殿又稱“啟聖殿”,是舊時關羽誕、祭之期設壇陳牲、拈香點燭、化錢燃帛、謁拜祈願的祭區。殿內懸有乾隆皇帝巡幸中州時御書的“聲靈於鑠”匾意為關羽的聲望閃爍著光芒。和對聯一副:“翌漢表神功龍門並峻,扶綱伸浩氣伊水同流。” 此殿前西側放著仿青龍偃月大刀一把,重七十多斤,高三點五米,傳說這是關羽當年南征北戰時使用的兵器。拜殿內重達3000余斤的“關聖帝君之寶”玉璽,是我國關廟中最大的關帝印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優質印鑒。甬道的盡頭就是關林正殿,正殿為五開間三門道,殿宇蓋顯高聳、飛翅凌空、氣勢崢嶸。廳中塑有關羽頭戴12冕旒王冠、身著龍袍的坐像。關羽身旁有捧大印的兒子關平和持刀的周倉立像。關林大殿又稱正殿,殿門之上“氣壯嵩高”匾書體端莊,大氣浩然,為慈禧太後親題。在大殿門板上分別雕刻“桃園結義”、“水淹七軍”、“三顧茅廬”、“單刀赴會”等12幅關羽故事。大殿高懸乾隆御匾“聲靈於鑠”。殿內塑像五尊,也是國內最大的室內坐像,像前擎天柱拔地而起更顯得正殿宏敞高峻。應門木刻吊掛,透雕花卉草蔓、三國人物故事,布局精巧,疏密有致,恰似立體丹青。殿脊置有瑞獸仙人,制作精巧,黃綠色琉璃瓦蓋頂,一派金碧輝煌。寢殿梁架飾五彩飛龍,殿門裙板上浮雕龍鳳、牡丹、麒麟等,額坊彩繪八仙及“斬顏良”、“誅文醜”、“殺秦琪”、“挑錦袍”等12幅關羽生平故事,反映關羽萬人無敵的神通歷史。要是Fat在場,一定能講出不少三國中的精彩故事的。
後邊的二殿即武殿。在其兩翼有“張飛殿”“五虎殿”被稱為陪殿。三殿即春秋殿,廳內有關公秉蠟看“春秋”的坐像及臥像。四周有關公戰呂布、鎮荊州、戰長沙的彩飾畫。後殿是關林中軸線上的最後一座殿宇,門額上方繪有“三英戰呂布”、“長沙戰黃忠”、“威鎮荊州”等關羽故事和“東方朔盜桃”、“禹龍鎖蛟”等神話故事。古代匠師在牆角處鑲嵌三層樓閣式磚雕,上層為仿樓閣式磚雕,殿宇高聳,圍欄鬥折,飛檐翼然,下層浮雕寶相蓮花,中層為浮雕須彌蓮花座,這些裝飾性磚雕是清代磚雕藝術的上乘之作,反映出關林建築雕飾藝術的獨特個性。
關塚前的奉敕碑亭八卦攢尖,瓦頭雕龍、雄獅、寶瓶、仙人沿脊而立。亭內立歷代封號碑,碑面正書“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林”,碑陰敘述了關羽的生平事跡及封號。該碑反映了關羽崇高的封建品級,也確立了洛陽關林在海內外關廟中的領袖廟宇地位。關公由一位具有傳統人格魅力的歷史人物演變成一尊世人敬仰的神靈。我們在參觀的時候看到許多老人向關老爺敬香。我自己也不知道該把關老爺當成人還是神。導游指給我們看關林墳塚前的同心柏,一棵柏樹螺旋型的向上生長最後倒向一顆參天的楊樹,楊樹樹干將柏樹傾斜的樹干正好支撐住,像一對患難與共的兄弟,還有一棵合抱樹,剛好長成三個向上的巨大樹枝,寓意劉關張三人的情誼,很是奇特。關林自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開始建廟植柏,清乾隆時加以擴建,如今已占地百畝,擁有殿宇廊廡150余間,古碑刻70余方,石坊4座,大小獅子110多個,古柏800余株。足可見它的規模。參觀完了,我們才仔仔細細看關林門前的廣場和著名的舞樓(也稱戲樓),它為清代乾隆五十六年由山西商人施銀添建,與關林大門相對,間距58米,坐南朝北。是為了祭祀關公時唱戲用的。其平面布局呈“凸”字形,頂部為面闊三間的木構歇山式,因是表演場地,僅用木柱承載屋頂而沒有牆壁,觀眾可以從正面和兩側觀看表演。舞樓的用途是作為祭祀關羽時獻戲的舞台。因其設計精巧,構築絕妙,成為中國舞台建築的典型代表。 因為非常喜歡這個地方,說的多了。大家不耐煩看就看圖吧。

(明朝獅子)

(獅子橋)

(碑亭)

(三結義)

(關林舞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