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游記(2)早崗小學·文昌閣小學

作者: 加勒比海盜hans

導讀 (小學的講台) (遠看早崗小學) (早崗小學龍華寶老師和部分學生) 在離開苗人谷之後,我就打算一定要看看文昌閣小學是什麼樣的。在古城的西門附近也有一所小學,叫箭道坪小學,在小巷裡可以看到,是一所普通的小學。肯定比早崗的要好多了。總算在岩腦坡找到了文昌閣小學。小學建在山坡上,在小學校園裡還有一個幼兒園,幼兒園下午四點放學,小學四點一刻放學。 ...


(小學的講台)



(遠看早崗小學)



(早崗小學龍華寶老師和部分學生)

在離開苗人谷之後,我就打算一定要看看文昌閣小學是什麼樣的。在古城的西門附近也有一所小學,叫箭道坪小學,在小巷裡可以看到,是一所普通的小學。肯定比早崗的要好多了。總算在岩腦坡找到了文昌閣小學。小學建在山坡上,在小學校園裡還有一個幼兒園,幼兒園下午四點放學,小學四點一刻放學。如果趕在四點去看,正好能看到家長整整齊齊地排著隊穿過小學接幼兒園小朋友。小學校園裡的小學生在操場上玩羽毛球。看著小學生們有板有眼地打出高遠球,感覺比很多大學生都打得好,如果沒有經過比較系統地練習,是做不到的。不僅是校園,玩羽毛球的方式和早崗小學的學生比,真是天壤之別。



(文昌閣小學)



(校園另一角小學生們在打羽毛球)

在回上海之後,我特意查了一下,原來文昌閣小學有著深厚的沿革。文昌閣小學位於城南南華山虎尾峰下的文昌閣內,這裡古木參天,風景旖旎秀麗。前身是愛國詩人田星六先生1905年辦的蒙養小學堂。現在的文昌閣小學是省、州認定的名校之一。網上還有一篇文章說到了文昌閣小學的校訓:“學校要有學校的樣子;領導要有領導的樣子;老師要有老師的樣子;學生要有學生的樣子。”雖然每個人對“樣子”都有不同的標准,但看了這條樸實的校訓也許對“樣子”能達成某種共識。

在回來的路上,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在一個縣裡兩所學校呈現出巨大的反差,原因到底是什麼,應該如何改變落後教育的現狀。我從《大國崛起》的德國篇中,找到了部分答案。

采訪:中國武漢大學歷史學院 教授 李工真

德國姍姍來遲,結果剛一亮相就令全世界大吃一驚。因為它在人口總量、國民生產總值、鋼鐵產量、煤產量以及鐵路線裡程等等方面,都遠遠超過了法國,在歐洲僅次於稱霸了一個世紀之久的英國。德意志從瀕臨亡國的絕境發展成一個令人矚目的強國,采取了種種的措施,這些措施當中,其中最為重要的一條,就是它高度地重視對國民素質的培養,並以此作為它國家振興的基礎。戰勝法國並俘虜法國皇帝的元帥毛奇就曾經說過:“普魯士的勝利早就在小學教師的講台上決定了。”

才特爾鎮位於德國最北部,臨近丹麥。180年前,這裡是普魯士王國最偏遠最落後的鄉村。

今天的才特爾小學依然是小鎮孩子們讀書的地方,同時,它也是全德國最完整地保留了普魯士時期原貌的小學博物館。

這是一張1820年講授自然課時所使用的掛圖,當時的孩子們已經了解到,距離他們上萬公裡之遙的中國長城是什麼樣子。

孩子們也可以了解到在五大洲居住的不同人種和不同的生活環境;在小學實驗室裡,他們可以接觸到最新的自然科學知識。這張課程表記錄了當時給小學生們開設的課程:世界地理、自然、算術以及德語、書法、宗教和體操。

學生們上學幾乎是免費的,主要是以實物的形式來支付,不上學卻要受到處罰,學校裡還保存著當年的罰款登記簿。

采訪:德國才特爾小學博物館 原館長 安特·桑德爾

我們這裡看到的是1845年6月份登記的才特爾鎮學校,學生上個月缺課登記情況,比如第16號學生,名字叫做弗裡德裡希·旺肯,這個學生在5月份裡面缺了13天的課,為此他父親要付39個銀幣的罰款。

在普魯士,受教育和服兵役一樣被視為公民必須的義務,而國家則必須為它的公民提供受教育的機會。免費教育從19世紀中期就已開始,德意志統一前夕,適齡兒童入學率已經達到97.5%。

采訪: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 副教授 艾裡希·福克斯

年輕一代從一開始就要學會不僅僅只為自己活著,而是為整個民族。

早在拿破侖的軍隊入侵的時候,普魯士國王威廉三世就指出了德意志的出路。他說:“這個國家必須以精神的力量來彌補軀體的損失。正是由於窮困,所以要辦教育。我從未聽過一個國家辦教育辦窮了,辦亡國了。”在普及全民教育的同時,普魯士建立起教學與科研並重的現代大學。

當普魯士還在向拿破侖支付巨額的戰爭賠款時,柏林洪堡大學誕生了。國王拿出了最後一點家底,並把豪華的王子宮捐獻出來作為大學校舍。與此同時,他還接受了大學提出的一個要求,那就是:國家必須對教學和科研活動給予物質支持,但是不得干涉教育和學術活動。

同時擁有國家的保障和充分的自由,成就了德意志的科學家。在柏林洪堡大學主樓的長廊裡,掛著許多黑白照片,他們都是在各個領域裡取得了重要成就的本校教授,其中的 29位擁有一個共同的身份:諾貝爾獎得主。

看來政府對初等教育的重視程度遠沒達到當年普魯士的水平。吉首通往鳳凰的吉鳳路是一條雙向六車道馬路,經過乾州可以看到豪華市政府辦公樓和樓前超大的廣場,其規模可以和任何一個大城市的市政府相比。同樣豪華的還有檢察院和稅務局的辦公樓。而就在這些辦公樓旁還有不少破舊的瓦房。在通往鳳凰的公路邊,有的瓦房牆上還塗著標語:“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把鳳凰建成教育強縣”。很明顯,口號喊了之後,在很多邊遠地方並沒有落到實處。如果類似這樣的辦公樓能少蓋兩幢,政府官員能稍微艱苦一些,估計湘西州邊遠地區能建設很多設施完備的小學。

教育需要熱心人的幫助,很多人能帶來文具、生活用品和食品,但不可能帶來系統的素質教育。在信息化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對教育的要求也就不能只停留在簡單的背誦和計算之上了。素質教育不僅要完成以往傳統教育的內容,還要進行信息化教育、美育教育、體育教育等等。只有經過合格素質教育的人才能更好地融入現代化社會。中國要發展,不能只靠幾個大城市和東部沿海地區。只有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差距縮小了,城鄉差別縮小了,中國才能整體發展起來。而發展的起點就在每一所小學的講台上。如果我國對教育的重視程度真能像當年普魯士一樣,離中國在世界上的真正崛起也就不遠了。


精選遊記: 湘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