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四個月,因為參加朋友婚禮第二次來到揚州。上一次來是冬天,而且當時剛忙完年展,身心比較疲憊,昏昏沉沉地跟著同事逛了揚州旅游的標准配置瘦西湖——何園——個園——大運河,美景當前卻始終提不起興趣。這次則不然,一來好友出閣之喜,心情自然歡暢;二來春暖花開,正是應了“暖風熏得游人醉”的詩句,對揚州之行充滿期待。出發前,略微做了做功課,沒有去找什麼旅行用的書籍,倒是看了不少有關揚州歷史風物的書籍,最終決定避開瘦西湖人看人的盛景,轉而去走一條非常規路線,訪古探幽,充分享受一個悠閑自在的假期。周六在冶春吃完早飯,我就跟大部隊分開了,直接去了漢陵苑。沒費什麼力氣就在文昌閣附近找到了5路公交車,可是因為沒有零錢,只好跑去麥當勞買了個碩大無比的可樂抱著上車,向北出城顛簸了許久才到。跳下車時因為被道旁的樹木遮擋,沒看到陵區,轉過彎才遙遙的看到山坡上的漢陵苑博物館大門,仿漢制的門樓,雖然稱不上雄渾大氣,倒也頗有古風,如果是傍晚估計還是能有點兒“西風殘照,漢家陵闕”的味道。園裡頭游人不多,為了把期待留在最後,先去了東配殿。殿前的匾額題寫著“廣陵潮湧”四個大字,殿內則展示著歷代廣陵王的資料,以及當地出土的青銅燈、陶器、漆器等文物。數量雖然不多,但是詳細列出的歷代廣陵王年表,以及廣陵地區的地圖等,還是能幫助游客了解當地的歷史沿革。不過,剛看了半個展覽,兩個導游就先後帶著散客進入了,受不了喇叭的轟炸,我趕緊退了出來。西配殿是展示劉細君生平的小型展覽,雖然她的名氣不如後來的昭君,但確是漢代第一個卓有成就的和親公主。大學時候為了寫一個課程作業,曾經專門去查閱漢書中記載的與和親公主相關的資料,對她的故事還是比較熟悉的。這位漢代著名的才女以一曲《悲愁歌》訴盡和親女子們的凄涼生活,也引得歷代文人爭相吟誦。(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托異國兮烏孫王。穹廬為室兮旃為牆,以肉為食兮酪為漿。居常土兮心內傷,願為黃鵠兮歸故鄉。)劉細君是江都王劉建的女兒,父親因謀逆而為武帝所誅,她則受皇恩免於罰入宮中的厄運,留在江都由叔父撫養長大。細君的少女時代是在家難與皇恩的交織下走過的,曲折的經歷也培育了她堅韌的個性。因而,當她受命遠嫁烏孫後,才能有所作為、不辱使命。平心而論,細君雖不如昭君出名,但在和親成果上卻絲毫不遜色,從效果而言甚至可以說比後者更大。匈奴聞知漢以和親拉攏烏孫,便也仿效遣宗室女與烏孫和親。劉細君處變不驚,從容應對,兩個女人的戰爭儼然成為了兩個帝國的較量,最終憑藉著機敏、練達和真誠,細君逐步贏得昆莫的信賴和臣民的尊敬,也奠定了漢、烏兩國聯盟的基礎。大漢也正是在烏孫的幫助下將匈努擊退,並最終遠遁,保證了漢朝北方邊境的安寧。盡管功績彪炳史冊,對個人而言,這種遠離家鄉的塞外生活畢竟是凄苦的,不然也不會有如此哀婉的《悲愁歌》了。漢代和親的女子不在少數,大多因水土不服,語言不通,很快就客死他鄉,劉細君則頑強的在烏孫生活了18年。烏孫昆莫年老後,出於對王位傳承的考慮和對漢朝的親善友好,他按照烏孫的風俗,欲將細君下嫁其長孫和王位繼承人岑陬(官號)軍須靡。這對於漢朝女子來說,無異於大悖人倫,無法接受的,無奈之下細君上書武帝,希望能夠回到故土終老,可是得到的回答是:“從其國俗,欲與烏孫共滅胡。”於是,細君只得謹遵令諭,在昆莫死後,與軍須靡結為夫婦,並生下一女,名叫少夫,最後終老異地,未能再踏上祖國的土地。若干年後少夫曾攜夫返回大漢,算是替細君公主回了趟家。千年前,泱泱大漢王朝將一方的安寧系於一個柔弱的女子;千年後,小小的漢陵苑仍是拿這個小女子說事兒。誰讓墓地主人廣陵王劉胥實在沒什麼可說的呢。躺在殿外的草坪上給主殿拍了張照片,決定進去親眼看看從小就在書本上讀到的神奇的“黃腸題湊”。“黃腸題湊”是古代的一種特殊墓葬型制的名稱。“黃腸”是指建築題湊所用的材料,此材料一般多用黃心的柏木,俗稱“柏木黃心”,所以古人將此叫作“黃腸”。題湊則是指木槨結構,“題”是指題頭,就是樹木朝向根部的一端,“湊”是指向內聚合拼湊而成的結構。它的特點是將整段的木頭層層平鋪壘疊、拼湊而成,並且“木頭皆向內”,即四壁所壘築的枋木與槨室壁板呈垂直方向,如果從內側看,四壁都只見枋木的端頭,這枋木的端頭均是樹干的下端,古代叫作“題頭”,於是這種特定的結構形式就叫“題湊”,合起來就叫“黃腸題湊”。。“黃腸”與“題湊”這兩個名稱在古代文獻中常常是分開稱呼,只有用黃心柏木制作的題湊,才能叫“黃腸題湊”,其他木質如楠、梓、楓、松、楸等作題湊的,就只能叫“題湊”,或叫“黃腸題湊”式,劉胥夫婦的題湊因地制宜的使用楠木構成,所以稱為“黃腸題湊”式。從近幾十年出土的實物來看,“題湊”葬制主要流行於西漢,至東漢時,黃腸木為黃腸石代替。再後,“黃腸題湊”之制就成絕跡。所以說,這種葬制不僅等級高,使用範圍小,而且流行時間很短,前後僅300余年。由於這種葬制使用的範圍很小,留傳下來的也不多。廣陵王劉胥的“黃腸題湊”木槨墓題湊的結構是將各塊題湊木之間用榫卯嵌合,並以立柱和壓邊枋約束,使全部題湊組合成更為穩固的整體,這是古代“黃腸題湊”中最完三的一種結構,其用料之大、制作之精、結構之嚴、保存之好,確為驚世之作。盡管多次在紀錄片和書本上看到過照片,但是進入大殿後還是被恢宏的氣勢震懾住了。出於保護文物的考慮,室內的燈光比較暗,不過完整搬遷過來的巨大木槨出現在眼前的時候,還是讓我心生羨慕,做考古的一輩子能做這麼一個發掘,足夠終身回憶了。我在二樓反復兜了兩圈,來回仔仔細細的俯瞰整個木槨,生怕漏掉了任何細節,然後沿著梯子下到墓室門口。巨大的楠木組成了高達4.5米的墓門,可能由於下到了墓底,冷氣襲人,大白天的感到了一陣寒意,不過腦袋倒是覺得清醒異常。突然想到了01年的冬天在武陵打開M6號墓時候,從盜洞看進去時的那種感覺,時光荏苒居然已經過去了7年,而我也轉行這種體驗只怕此生難再有了。王後墓規制比這個小一些,不過出土的器物更多些,包括銅車馬、人俑和陶器。印像最深的還是進入墓室前仿制的甬道,長長的走道兩側是一溜壁龕,布置典型的楚式圖案,可惜相機不爭氣沒能拍下來。因為趕去隋煬帝陵,陵區後恢復興建的枚乘《七發》碑等景點就沒有再看,不過問了半天也沒人知道煬帝陵在何方,看來接下來的旅程得小費點兒心思,找找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