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計劃有變,第三天的行程反而最飽滿,上午都江堰,下午青城前山。照樣起了個大早,從茶店子車站坐車去都江堰,出了都江堰客運站,正對面的“重慶小天鵝賓館”前,坐上4路公交車,直奔都江堰景區。景區裡已經陸續來了旅游團,每到一個景點,我們就湊到旅游團前,聽免費解說:)其實主要的景點就是魚嘴、飛沙堰、寶瓶口,飛沙堰和寶瓶口離的不遠,魚嘴稍遠些,坐個電瓶幾分鐘就到了。雖然還沒有到汛期,水量不大,但整個工程還是很壯觀的。尤其是這是2200多年前工程呀,什麼“四六分水”、“二八排沙”,內河、外河相互呼應,精妙之處實在讓人嘆服呀。看完魚嘴才11點,看等電瓶車的隊伍已經排了N長,我們決定從另一邊返回出口。但沒想到的是,另一邊盡是山路,足足走了我們40分鐘多。雖然在山頂可以俯瞰整個都江堰,風景確實不錯,但累的慌。建議還是做電瓶,即使走路,也沿著電瓶的路線走,不要爬山了。
出了都江堰,肚子已經開始抗議了。我們是從側門出的,前行幾步就右拐到南街,這也是各類飯館、茶葉店、工藝品店集中地,隨便找了一家人多的飯館,點了網上推薦的名菜“白果燉雞”“青城老腊肉”外加一個“酸菜豆腐”,味道沒有想像中的好,尤其是白果燉雞,白果就是銀杏果,燉出來的雞湯味道一般,也許喝慣了廣式的老火湯,覺得實在沒啥特別的。但奇妙的是,店主答應說雞吃完了,可以在湯裡加青菜。本來我們只是認為省了一道青菜,沒想到加了一種類似萵筍及萵筍葉的菜後,湯的味道忽然變的鮮美無比。詢問店主,她也只是說這種筍本來就有清香,但具體為什麼會這樣,也說不出所以然。所以非常建議直接加菜品嘗呀。
下午,開赴我們這次成都之旅的最後一個景點——青城山前山。先前的吃飯、逛南街、加上心血來潮選擇坐公車到青城山,等到了建福宮,已經3點了。再不敢耽擱,買了纜車票,准備直上山頂。可還是對五一出游的形勢估計不足呀。來到纜車的必經之路“月*湖”邊坐船時,等船的就已經有一兩百人了,我們有點緊張,趕緊加入排隊人群。等過到對岸,等纜車的更是早排起長龍。問了問工作人員,要排一小時。唉,節假日出游確實是人多呀。4點過5分,終於上了纜車,前山的纜車很有特色,開放式的,沒有玻璃圍隔,兩人一車,那車就像公園中的長椅,頗有點刺激。我開始還有點害怕,但走了一段才發現,纜車很巧妙的依山勢建在一面斜坡上,所以即使四面懸空,腳下的地面距離也不過1、2層樓高,不至於使人畏懼。
纜車直到上清宮,這就是青城最有名的道觀了。道教是和佛教並列了幾千年的教派,與寺廟格局不同,但起勢還是很恢宏的。不過我們都不信這些,純粹抱著到此一游的態度,走馬觀花,沒看出什麼門道,倒是拍了不少照片。時間有點趕,一會還要走下山,於是直奔山頂老君閣。別看垂直高度才200米,走起來也是頗為辛苦,尤其是我們已經經過兩天磨練了。吭哧吭哧爬到山頂, 站在“青城第一峰”的牌子前,環顧整個青城,覺得累得還是值得的。山頂的 老君閣 是一座5層高六角形的塔。正面向上望去,每層塔檐上懸掛著一面紅底金字的匾額,寫著“眾妙之門”、“妙道凝玄”、“人間仙境”、“唯道獨尊”等字樣。而“老君閣”三個金字則雕刻在二層向外突出的回廊壁上,字下是龍形浮雕,襯托的這道家聖地越發的莊嚴肅穆了。登上塔頂,俯瞰整個青城山,感覺心曠神怡。正要下塔,忽然發現塔中間貌似還有什麼,於是從門縫往中間看去,哇哦,一座太上老君騎著金牛的雕像矗立在塔正中,與塔同高,我們站在六層,正好看見老君的臉,莊嚴之像讓人不敢逼視呀。看樣子是還沒有完全修建好,還沒有對外開放,所有門都鎖著,真是可惜了呀。否則要能從一層往上看,那肯定相當震撼呢。
下了老君閣,時間不早了,我們一路下山,前山的景色比較後山遜色很多,沒有什麼風景可看,途徑天師洞的時候,稍作耽擱。怎麼說也是道教名觀吧。天師洞的整體風格與上清宮幾乎一致,我們拍了拍“到此一游”的像,就一路下山了。別看都是下山,但山路修的不時還需要爬個小坡,就這麼一路下來,居然花了我們近2小時。7點半才回到建福宮門口。坐上號稱是最後一班回成都的大巴。司機為了湊滿人,一直磨蹭,到處拉人,一直拖到8點多才出發。等回到成都,已經9點啦。
我們的肚子早餓的不行,勉強支撐著爬上一輛的士,直奔到文殊坊中間的小吃、酒吧街。只有一家飯館還在營業了,真是救星呀。點了“宮保雞丁”、“麻婆豆腐”、“糖醋裡脊”等以前最常吃的四川菜,想看看正宗的到底如何。菜分量十足,味道和我們以前吃的差不多,但辣的特別香,麻味也更濃郁,估計有些調料還是要四川本地才有呀。填飽肚子,我們晃晃悠悠的走回酒店。三天的成都旅游,終於圓滿結束。
成都,天府之國、美食之鄉,給我們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像。以後的假期,我們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