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登封嵩陽書院離少林寺不遠。因嵩陽書院與河南睢州的應天書院、湖南的岳麓書院、江西的白鹿洞書院並稱為古代著名的四大書院。所以老公極力推薦,我們到登封少林寺前就先到這裡參觀了。那日,天降甘霖,行車有點影響,可只要到景點雨一定停,不知這是那個等級的待遇。開始同去的幾人還對這裡有點不屑,認為無非是藏書的地方,不看也罷,可看了,都認為好,不虛此行。嵩陽書院位於嵩山南麓,它面對雙溪河,背靠峻極峰,西依少室山,東臨萬歲峰,山巒環拱,溪水長流,環境幽美,景色宜人。正值春季,花紅柳綠,細雨滋潤,疑似到了江南。嵩陽書院歷史悠久,始建於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初名嵩陽寺,為佛教寺院。後稱嵩陽觀為道教所在。公元1035年重修時賜名嵩陽書院,北宋鼎盛時期,儒教洛派理學大師程顥、程頤曾在此聚眾講學達10年之久,使書院名聲大振,成為北宋四大書院之一。北宋名儒司馬光、範仲淹、韓維、李剛、朱熹、呂海等也在此講過學。司馬光的巨著《資治通鑒》第9卷至21卷就是在嵩陽書院和崇福宮完成的。之後嵩陽書院一直是重要的儒學傳播聖地。進入古樸雅致的書院牌樓,沿台階一路向上,就見一碑亭,裡邊是中岳嵩陽寺碑,此碑立於東魏孝靜帝天平二年(535年)。一面鐫刻94窟佛像,另面上部刻大佛龕,內作一佛二菩薩三弟子,龕楣浮雕的飛天童子諸像及碑側圖案,真的十分精致,據稱為中原石刻藝術中的上乘之作。1千5百年還保存相當完好。 大門上“嵩陽書院”四字是仿蘇東坡字體寫成。院內清幽,雅靜,花開卻不喧鬧,樹綠卻不紛雜,確實是個讀書的好去處。據說當年鼎盛時,光用來供養學子讀書的學田就上千畝,周圍還有學生住宿和起居的地方,生徒達數百人,藏書達2000多冊。可見當年規模。嵩陽書院的建制,大方不俗。書院內中軸線共五進,進入大門就是先聖殿,殿內祀孔子及四大弟子像,然後是講堂,之後有泮池,半圓池塘上有一小橋。那是儒家弟子中舉之後回來繞行懷念宗師孔子的地方。我們當然也繞池一周,按學歷到底也還不低於舉人吧。後邊是道統祠,內有周公、大禹、堯帝像。最後邊是藏書樓。藏書樓原為存放儒家經典的書房。中軸線兩側的配房,均為硬山式建築,分別為程朱祠、麗澤堂、博約齋、碑廊等。行走在書院中,在濃濃的古老中原文化的氛圍中,你仿佛聽到朗朗的讀書聲,看到身著長衫的莘莘學子,為博取功名刻苦攻讀的情景。乾隆皇帝游歷嵩山時,曾留下“書院嵩陽景最清,石幢猶記故宮銘”的詩句。在我國歷史上,嵩陽書院以理學著稱於世,以文化贍富,文物奇特名揚古今。 嵩陽書院的建築,清雅靜謐。此外,側院,還看到許多古碑,有《漢封將軍柏碑》、北宋黃庭堅的《詩碑》、明代的《四箴碑》及《漢封將軍柏圖碑》、《石刻登封縣圖碑》等50余通。這讓喜歡看古跡的老公特別感興趣。走到嵩陽書院的東側,看到兩侏高大無比的古柏,據介紹,其樹齡均在4000年以上,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柏樹。難得的是,如此高齡卻還枝繁葉茂,實屬不易。這就是所謂漢武帝所封的將軍柏。原有三棵,相傳,西漢元封元年(前110年),漢武帝劉徹來游嵩山時,走到嵩山南麓的嵩陽書院處,一進門,就見一棵高大的柏樹,身材奇偉,枝葉茂密,武帝仰望許久,隨口封為“大將軍”樹。穿過二進院,又見一棵柏樹比“大將軍”還要高大,因皇帝是“金口玉言”,大將軍已經封過,無法改口,只好封其為“二將軍”。隨從官員覺得武帝的加封不合情理,想向皇帝建議,但不敢直言,只好從側面向皇帝提示說。“這棵樹可比前院那棵大得多呀!”漢武帝固執巳見,說:“什麼大呀小呀的,先入者為主!”隨從官員一時無語。漢武帝繼續向後走,又見一棵更為高大的柏樹,他便一錯再錯,封之為“三將軍”。傳說,由於漢武帝不公,封的三個將軍都有情緒,為此,登封縣內流傳著一首膾炙人口的民謠:“大封小來小封大,先入為主成笑話。三將軍惱怒自焚死。二將軍不服肚氣炸。大將軍笑倒牆頭上,自覺有愧頭低下。是非顛倒兩千載,金口玉言誰評價?”實事上,三將軍柏清初被火燒毀了,二將軍柏最為壯觀,它高約30米,圍徑15米,雖然樹皮剝落,軀干龍鐘,但依然生機盎然。樹干下部有一枯孔,南北相穿,好像一座門庭過道,洞中能容數人,兩根彎曲如翼的龐然大干枝,左右伸張,形若雄鷹展翅,又如金雞欲飛。而大將軍樹有些彎曲而已。倒讓後人編排出了這樣的故事。巍巍將軍柏,給嵩陽書院增添了歷史的蒼桑感和極大的感染力。 我們的小導游雖多次到少林寺,卻從未來過這裡,自然無從講起,在西邊配殿有一賣紀念品的地方,一個50歲上下的男子在賣東西,見我們非常有興趣就主動當起了導游,介紹了書院的許多典故,還為我們介紹了嵩山上的摩崖石刻,他這裡有宋代四大名家的字。有許多著名的碑刻拓片,老公買了“達摩一葦渡江”的拓片,行雲等人則買了許多小工藝品,我買了介紹嵩陽書院的書,大家各得其所,自然都高興。繼續參觀,我們看到了嵩陽書院明代石刻“登封縣地圖”,刻於不萬歷癸巳年(公元1593年),圖上詳細刻制著嵩山地區名勝古跡的分布情況和山川、河流、道路、村鎮等名稱,是登封文物分布圖,又是登封縣地圖。登封縣文物名勝盡管志書都有記載,但用地圖形式直接描述的,僅此一塊登縣石刻地圖。這塊石刻地圖輪廓清楚,位置准確,一覽此圖,對登封縣的全貌和文物分布一目了然。明代石刻登封縣圖是難得的藝術珍品,也是研究登封地理、文物和歷史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在嵩陽書院大門外南側,有一高大的《大唐嵩陽觀紀聖德感應之頌》碑,也就是著名的唐碑,唐天寶三年(公元744年)刻立,碑高9.02米,寬2.04米,厚1.05米,碑制宏大,雕刻精美,碑座上浮雕十座武士像,碑首分三層,上層為素面的束腰帶座寶珠,兩只卷尾石獅,中層上面浮雕連續的大朵雲氣圖案;下層的四邊稍大於碑身,前面篆刻額文,額文兩邊浮雕雙龍、麒麟。該碑雕工精細,達練圓熟,是唐代石刻藝術之珍品。通篇碑文1078字,內容主要敘述嵩陽觀道士孫太衝為唐玄宗李隆基煉丹九轉的故事。李林甫撰文,裴迥篆額徐浩的八分隸書。字態端正,剛柔適度,筆法遒雅,是唐代隸書的代表作品,大唐碑重80多噸,僅碑帽就有10多噸重,古時,人們是怎樣將這麼重的碑帽主上去的呢?千百年來,凡到嵩陽書院的游人都要提及這個問題。在民間,“智立唐碑”這個充滿智慧的傳說故事,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人們,成為品賞大唐碑的重要內容之一。據賣東西的人介紹,當時嵩陽觀道士孫太衝為唐玄宗李隆基煉丹治好病以後,不要任何賞賜,皇帝特著人為他立碑,但如此巨大的石碑沒人能立起,為此,許多縣令被殺頭,最後一個縣令正在一籌莫展的時候,來了一個老者,縣令見此人有來歷,故作揖請教,老者卻推辭說,我已經土埋半截了,無從指教。縣令悟出道理,隨即讓人埋土於碑,再一層層把上面的碑帽放上。有了這個故事,看碑就更有趣味。清代末年,廢除科舉制度,設立學堂,經歷千余年的書院教育走完了這段歷程。但是,書院作為中國古代教育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永遠載入史冊。無論如何,這座書院也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像,是個值得一去的地方。

(大門)

(古碑)

(大將軍樹和小導游)

(唐碑)

(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