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秦嶺

作者: 高大歌

導讀中國有許多名川大山,但以秦嶺最為獨特。秦嶺作為中國非常重要的一個生態系統,不僅僅單純地體現在生態環境上,而且體現在歷史和文化上。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沒有哪一座山脈像秦嶺這樣哺育著中華文明的進程,也沒有哪一座山脈像秦嶺這樣深刻地影響著中華文明的進程。如果把黃河比作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秦嶺就應該是中華民族的父親山。秦嶺東西長約1600多公裡,南 ...

中國有許多名川大山,但以秦嶺最為獨特。秦嶺作為中國非常重要的一個生態系統,不僅僅單純地體現在生態環境上,而且體現在歷史和文化上。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沒有哪一座山脈像秦嶺這樣哺育著中華文明的進程,也沒有哪一座山脈像秦嶺這樣深刻地影響著中華文明的進程。如果把黃河比作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秦嶺就應該是中華民族的父親山。秦嶺東西長約1600多公裡,南北寬數十公裡至二、三百公裡不等。居甘、陝南部和豫西,並有小部分伸入鄂西北,呈兩端微向北翹的“一”字形。面積約12萬平方公裡。山勢西高東低。山脈北側為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南側為低山丘陵紅層盆地和江漢平原。

陝境秦嶺是秦嶺山系的骨干,山坡北陡南緩,山勢巍峨壯麗。一般海拔1500—3000米,高出關中盆地和漢中盆地1000—3000米。主脈分布在山地北部,有許多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峰,構成秦嶺山地的高山、中山地形。北陡南緩的山勢導致北坡溪峪短急,南坡諸水源遠流長,斷切東西走向山嶺,形成許多峽谷,水力資源豐富,可謂山高水長。

秦嶺是中國氣候上的南北分界線。特別表現在冬夏季風的巨大屏障作用。秦嶺對水汽也起阻滯作用,南坡年均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北坡降水量多在800毫米以下。秦嶺以北的河流水量較小,流量變化大,汛期短,含沙量大,冬季結冰。以南河流反之。習慣上以秦嶺北坡和淮河一線劃分,以北屬暖溫帶濕潤、半濕潤氣候,以南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形成秦嶺的厚重感,還有一個原因。秦嶺不僅分隔了黃河和長江,形成各具特色的黃河文化和長江文化,更滋養著自強不息、內斂厚重的黃河文化,凝鑄著中國五千年的歷史發展的氣魄和膽識。秦嶺的重要,不僅體現在獨特的生態系統上,也體現在歷史和文化上。

秦嶺曾以它的壯觀、廣闊和美景吸引來大批文人墨客,李白、杜甫、柳宗元、韓愈、蘇軾等人都曾游歷過秦嶺,並寫下膾炙人口的名篇。李白在他的《登太白山》寫道:“西下太白峰,夕陽窮登攀。太白與我語,為我開天關。願乘冷風去,直出浮雲間。舉手可近月,前行若無山。一別武功去,何時復見山。”這種氣像萬千的景色,留給後來者以多少向往和想像?太白山下因氣候異常、風雲多變,相傳在山下行軍,不敢敲鼓吹號,否則疾風驟雨會傾刻而至。甚至有人高聲叫喊都會“召”來風雨。對山中奇特的“太白積雪六月天”,蘇軾寫道“岩崖已奇絕,冰雪竟雕皺。”這些,都說明了秦嶺自古以來就是人們向往的游歷聖地。

一千二百年前,李白在他的《蜀道難》中寫道:“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可以看到,那時的人們視秦嶺為畏途。上古時,先民的活動範圍更多在秦嶺的北坡。

從政治意義上講,一座山能影響一個王朝的建立,秦嶺就以它的天險造就了秦王朝和此後的十三朝古都的繁盛。秦惠公在取得河西勝利以後,東有函谷關阻擋著強大的齊國,北邊的獲、戎部落逐漸衰弱,南面卻對著虎視眈眈的勁敵楚國,他一直尋找著進攻三秦大地的最佳途徑。正是秦嶺這道天然的長城,阻擋著楚國的侵犯,扶持著一個民族漸漸強大,最終完成最早統一中國的大業。以後長安城千余年文明的鑄就和形成世界四大古都的顯赫地位,也與秦嶺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唐代柳宗元說:“中南居天之中,在都之南。國都在名山之下,名山隨國威而遠揚。”如今,世人對秦嶺的極大關注和厚愛,秦嶺的地位也遠非只是省城西安的“後花園”這麼狹窄,她的大名已經傳出國門,走向了世界。



(1)



(2)



(3)



(4)



(5)


精選遊記: 西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