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行之——麗江

作者: ☆常寧☆

導讀帶著六脈神劍絕世武功的傳承秘笈和意猶未盡的豪情,告別了段王爺他老人家,在段譽兄弟十裡長亭的相送下,我離開了大理,登上了開往麗江的豪華旅游大巴。車子在群山中穿行,彎彎曲曲的盤山公路如玉帶一般在山中延伸進去,高原特有的紅色泥土,在藍天驕陽和蔥郁的山林映襯下顯得格外紅,雲霧的山巔和繚繞的溝澗,一左一右陪伴著隨行而去。司機是位頭發稀少的大 ...

帶著六脈神劍絕世武功的傳承秘笈和意猶未盡的豪情,告別了段王爺他老人家,在段譽兄弟十裡長亭的相送下,我離開了大理,登上了開往麗江的豪華旅游大巴。車子在群山中穿行,彎彎曲曲的盤山公路如玉帶一般在山中延伸進去,高原特有的紅色泥土,在藍天驕陽和蔥郁的山林映襯下顯得格外紅,雲霧的山巔和繚繞的溝澗,一左一右陪伴著隨行而去。司機是位頭發稀少的大胡子,看著他那智慧的大腦殼,總感覺是不是他頭發努力的方位發生了逆變,全都在他的下巴使勁茂盛了。

麗江古城西倚獅子山,東向千頃沃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舒適宜人。麗江古城最迷人之處是水的利用,沿玉河走廊逆流而上,滿目是毓秀靈動的河水。玉河水一分為三流入古城後,分成更多的支流走街過巷穿牆進屋,主街傍水,小巷臨渠,街道和房屋布局以水為脈隨勢自然,充滿著小橋流水人家的審美情趣,300多座古石橋與河水、綠樹、古巷、古屋相依相映,極具高原水鄉古樹、小橋、流水、人家的美學意韻,春綠秋黃的楊柳,四季常青的櫟樹,暗香浮動的薔薇,啁啾不已的山鳥,古風猶存的水榭,步移景換,形成了“家家門前繞水流,戶戶屋後垂楊柳”的詩畫圖,恍若一幅清明上河圖,被譽為“東方威尼斯”、“高原姑蘇”。大旅行家徐霞客曾經這樣記述麗江古城:“居廬駢集,榮坡帶谷”,“民房群落,瓦屋櫛比”,“其宮室之麗,擬於王者”。由此可見,當時麗江古城已是一座規模較大的高原集鎮了。

古城心髒四方街明清時已是滇西北商貿樞紐,是茶馬古道上的集散中心。四方街以彩石鋪地,清水洗街,日中為市,薄暮滌場的獨特街景而聞名遐邇。其四周六條五彩花石街依山隨勢,輻射開去,街巷相連,四通八達,交通極為便利。古城中至今依然大片保持明清建築特色,“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馬轉角樓”式的瓦屋樓房鱗次櫛比,既突出結構布局,又追求雕繪裝飾,外拙內秀,玲瓏清巧,被中外建築專家譽為“民居博物館”,是我國保存最完整、最具民族風格的古代城鎮。更值得一提的是,麗江古城文物古跡眾多,文化蘊含豐厚獨特,古城居民素來喜愛種植花木培植盆景,使古城享有“麗郡從來喜植樹,山城無處不飛花”的美譽。

傍晚的麗江古城,喧鬧艷麗,祥和卻不沉寂,穿街過巷,各色影燈映照下的飛檐雕欄和門前湍急的淺水聲動靜相宜,雖然是夜幕降臨,但是清澈水底的卵石和湍流中的魚卻看得清清楚楚,伴著各色酒吧裡傳出來的音樂,走在青石階上的腳步也變得輕松歡快了。

大智大慧的納西先民,在漫長的社會實踐和生產勞動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東巴文化。東巴文化以東巴教為載體,以東巴經為主要紀錄方式,它是伴隨著納西族漫長歷史發慌逐步形成和演化的活形態文化,約形成於唐宋時期,有近千年歷史。東巴教是納西族原始宗教,且兼收並蓄其他宗教,篤信萬物有靈,為多神教。東巴文是一種兼備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圖畫像形文字。納西像形文字只有1400多個單字,但詞語異常豐富,能充分表達細膩的情感,也能記敘說明復雜的萬事萬物,還能寫詩作文章,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活著的像形文字”。

雲南是個多民族的地區,正是因為了多,傳統的不同和方式的多樣,造就了各民族的服飾各有不同樣式眾多,大理那的“風、花、雪、月”,在這裡就變成了“披星戴月”了,麗江地區納西族人數眾多,納西族諺語有:“手巧不如心巧,貌美不如眼亮之說”,納西婦女堅韌勤勞、吃苦能干,背上披的羊皮披肩有七個小圓片,代表天上的星星,寓意早出晚歸辛勤勞作了。

一百個人就有一百座麗江古城,各自體味不同,閑坐在茶肆裡面,隨意對旁邊的那位納西姑娘揮揮手,要了一盞普洱邊品嘗邊於她聊了開去,笑語盈盈中看著她明澈的眸子,且不去管它什麼“摩挲”的帽子、小刀和吃食,單單就這個被游覽的古城而言,我想,如果你想要體味它的內涵和認知它的積澱,就要細細琢磨和經歷幾件事情,一是和麗江老頭攀談答話著到萬古樓聽鳥叫,二是吃一碗黃豆面和滇西辣子涼粉,最好是再把各種不同的麗江粑粑都嘗一塊,三是到四方街看各色來往人的面孔,四是於眾多的巷子中找一條屬於自己的巷子,五是拜訪一位隱士或者狂人並與其猛扯大談下去,六是努力得到一張納西東巴文的經文做為自己的“麗江名片”,七是走進一座院落看著圍牆和屋檐發呆,八就是清水濯足了,嘿嘿,雖有煞風景之嫌,卻也是切身體會擁有深刻了。以後有機會一定還要再來!


精選遊記: 麗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