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環印度旅行札記(四、瓦拉納西[上])

作者: 未來戰士fox

導讀列車於1月30凌晨抵達瓦拉納西。天剛蒙蒙亮,雖然經過一夜的火車旅行讓人感覺疲憊,但估計到此時去找旅館肯定困難,於是我決定先去Main Ghat(主石階碼頭)看恆河晨浴。Main Ghat的准確名稱叫Dashashwamedh Ghat,但在打三輪摩的或人力三輪時,Main Ghat這個名稱更通用。在瓦拉納西火車站前找了一位拉客司機,費了半天口舌,最後商定以40盧比的車資去Main Ghat。三輪摩的急馳在空無 ...

列車於1月30凌晨抵達瓦拉納西。天剛蒙蒙亮,雖然經過一夜的火車旅行讓人感覺疲憊,但估計到此時去找旅館肯定困難,於是我決定先去Main Ghat(主石階碼頭)看恆河晨浴。Main Ghat的准確名稱叫Dashashwamedh Ghat,但在打三輪摩的或人力三輪時,Main Ghat這個名稱更通用。在瓦拉納西火車站前找了一位拉客司機,費了半天口舌,最後商定以40盧比的車資去Main Ghat。三輪摩的急馳在空無一人的街道上,但從兩側密密麻麻、花花綠綠的招牌和廣告牌中,仍然能感覺到這座城市的繁華。瓦拉納西是一座具有3000多年歷史的印度教聖城,也是耆那教的發源地,佛祖釋迦牟尼曾在此講經說法,而我國唐朝的玄奘法師也曾到此游歷並在他的著作《大唐西域記》中有詳細的描述。由此可見,瓦拉納西不僅在印度、甚至在全世界上來講,都是一座沉澱了豐厚歷史與文化的名城。在來印度之前,幾位網友都對瓦拉納西推崇倍至,說那是個體驗和感受Incredible印度的好地方,並建議我在那裡多住幾天。體驗瓦拉納西的時刻終於開始了,心中免不了有些激動。摩的行駛了約十幾分鐘,司機將車停在一個廣場中央,然後告訴我,前面是步行街,機動車只能停在此了,往前走一點就能到Main Ghat。按司機的指引在小巷中走了約5分鐘,向往已久的恆河終於映入了我的眼簾。恆河的英文名為Ganges,人們把它視為恆河女神(Gangamataji)的化身而崇拜。傳說中當恆河女神從雪山天國降臨凡間之際,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濕婆為了避免水勢過猛淹沒眾生,他親自以頭接水,讓恆河在他的發綹間流轉千年緩衝後再流到人間。印度教徒篤信因果、輪回和解脫,而在恆河水中洗澡則被認為是可以洗去所有的罪過,而死後骨灰投入恆河,就可以得到解脫,可以想像恆河對印度教徒的意義是多麼的重大,於是每天都有很多人會來恆河邊的石階碼頭沐浴。

金色的朝霞已經灑向恆河畔,這條哺育了印度5000年文明的母親河,在晨曦中靜靜流淌著,我緊跑了幾步,來到河邊,輕輕用手捧起恆河水,水涼涼的,有點髒,突然有種衝動想去嘗一嘗恆河水的味道,可一想起這裡面可能還有撒入的骨灰,立即放棄了這一想法。此時身邊已經有三三兩兩的印度人在晨浴。恆河的西岸很長,也很熱鬧,遠遠望去居然不分男女老少有成千上萬人在沐浴,他們正用恆河聖水洗滌自己的罪孽,場面非常壯觀。河岸邊的建築也是鱗次櫛比、奇形怪狀、花花綠綠的,非常有特色。我佇立在恆河岸邊,面對眼前看到的這一切,已經能夠充分體驗到了印度宗教和文化的特色。

轉眼已到上午九點,我決定去找旅館,目標是網友推薦的Alka Hotel,沿河岸往北走約5分鐘,有明顯的路標,Alka Hotel是一座很新、很干淨的建築,在恆河畔的建築群中顯得鶴立雞群,非常好找。當我到達時恰好有房子,雙人間是400盧比帶熱水、衛浴和彩電,性價比不錯,住客中以歐洲游客居多,當然也碰到了好幾位來自祖國的同胞;旅館還帶一個露天餐廳,可邊就餐邊欣賞恆河風光,老板也和善,強烈推薦。安頓好住宿後,決定先去火車站訂後面行程的車票,再從那裡去佛祖第一次傳道的地方鹿野苑(Sarnath)。不過在去機動車停車點的路上,我卻真正感受到了瓦拉納西的另一面了,此時整個街道已經變得熱鬧非凡,行走在狹小的小巷中不時被乞丐和拉生意的印度人打擾,還數次被神牛阻擋,並要隨時小心腳下新鮮的牛糞,弄得我狼狽不堪,好不容易衝出重圍,又立即被摩的司機包圍。費了一番口舌,打了一輪人力三輪車直奔火車站。瓦拉納西火車站有專門為外賓設置的訂票室,游客可坐在沙發上排隊等候,售票的印度大叔英語標准、態度和善,讓人感覺非常舒服,也免去了與印度人擁擠在一起排隊買票的難堪。我順利地買到了第三天晚上前往加爾各答、以及再從加爾各答去賈爾貢(Jalgon)的A3臥鋪車票。接著又開始在火車站附近尋找前往鹿野苑的公交車,然而幾乎問遍了車站內外所有人,得到的答案都是根本沒有去鹿野苑的公交車,這一點與網友的攻略記載有出入。於是我不得不花250盧比包了一輛三輪摩的去距離瓦拉納西10公裡的鹿野苑。

鹿野苑是佛祖釋迦牟尼大徹大悟之後初次講經說法的地方,是舉世聞名的佛教聖地,玄奘法師也曾到此游歷過。鹿野苑的得名還有一個典故,據傳這裡曾經是一片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林中有鹿群出沒。此地的國王經常來此獵鹿,鹿王於心不忍,便與國王達成協議,每日向國王獻上一鹿,以免群鹿遭殃。有一天,輪到一只懷孕母鹿要被進獻給國王,鹿王十分不忍,正在為難之際,佛祖就變成鹿王代母鹿去見國王,並用語言感化國王,後來國王被佛祖的話所感動,從此不再獵鹿,並將此地辟為鹿苑。鹿野苑在印度歷史上是重要的文化與宗教中心,有大量的宗教建築,但在12世紀後期被入侵的奧斯曼大軍所毀,現在已經成為了被茵茵綠草所包圍的遺址公園。花2美元買了門票進入遺址公園,展現在眼前的是殘敗的紅磚牆基靜默在青蔥的綠色之間,上下兩層圓柱形的曇麥克佛塔渾圓質樸,是遺址中最顯眼的標志。盡管近兩千年的風風雨雨剝蝕了它外衣上的華美雕刻,空空的佛龕裡面塑著金身的佛像也蕩然無存,但是這些絲毫也不影響它作為佛陀人生足跡的見證,向今天的人們講述那一段翻過去的歷史。遺址公園中最重要的要數折斷的阿育王柱,現被圍欄重點保護起來,經歷了兩千多年歲月的磨礪,柱身的銘文還依稀可見。曾經四處征戰、殺戮、開疆拓土的印度歷史上最偉大的君王阿育王正是聽從了高僧的教化,在此大力弘揚佛法。刻在石頭上的律令遠比寫在書本上的牢靠,阿育王在為佛教傳播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也為後世樹立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典範。不過,我的心中卻有一絲悲涼,這樣一處著名的佛教聖地,今天卻變得如此衰敗、冷清;作為佛教發源地的印度,如今卻已被印度教的諸神統治著,對於充斥著乞丐和無家可歸者的家園,大慈大悲的佛祖又何以面對呢?鹿野苑遺址公園馬路對面左側的有個考古學博物館,非常值得參觀,門票只有2盧比,裡面陳列從各種精美的佛教和印度教的雕塑,其中阿育王柱頭上三只雄獅並列的塑像,是印度國徽圖案的來源,也是國家的傳世之寶,絕對值得一看。

從鹿野苑回到Alka Hotel時已經是下午三點,在旅館的露天餐廳大吃了一頓,發現這裡的炒面和Thali味道真的棒極了,只可惜這裡是素食餐廳,連個雞蛋也撈不著吃。飯後稍事休息,我決定去瓦拉納西最神秘的地方——焚屍場。在恆河兩岸的石階碼頭上設有數個焚屍場,每天都有不少信奉印度教的逝者在這裡被火化。因為印度教徒相信,管理死者“時限”的濕婆大神常在恆河岸邊巡視,凡在此火化者,都可免受輪回再生之苦,直接升入天堂。為達此目的,家屬們千裡迢迢把親人的遺體運到這裡來,甚至有的病人或老人干脆在恆河岸邊等死,以求早日得到解脫。瓦拉納西最大的焚屍場位於恆河西岸的Manikarnika Ghat,老實講那地方的確恐怖,至今回憶起來都讓我不寒而栗。

從Alka Hotel出來沿著恆河邊的石階向北步行5、6分鐘就達到了Manikarnika Ghat,其實離老遠就能看到那一堆堆熊熊燃燒的烈火,加上騰空的濃煙,自己內心不由自主地“騰”的一下緊張起來。走到近前,可以看到在一個開闊地帶上有十幾堆柴火在熊熊燃燒,空氣中彌漫著濃烈的焦油味道。在印度,死者家屬並不避諱外人觀看焚屍過程,但是嚴禁拍照,所以我只能藏起了相機,在焚屍場內來回轉悠著;由於燒屍體的火堆之間距離很近,當我從中間穿過時,可以明顯感覺到襲人的熱浪。而從燃燒的火堆中,還能夠清晰地分辨出被燒得扭曲發黑的屍體,不時可以看到燒屍工用長長的竹竿將火堆中漆黑的屍骸挑起來翻動著。對於這場面,心理素質不佳者絕對不宜觀看。此時還有家屬不時將一具具的屍體從各處抬過來,其中男死者由白布包裹,女死者由桔黃色布包裹,在這裡根本看不能死者家屬哭天嗆地的場面,所有生者都表現得那麼平靜,這也是印度人民生死觀的一種體現吧!正在此時,一位身穿白色長袍、又黑又瘦的老人像幽靈一般向我靠了過來,自我介紹是此處的Burning man(我估計是燒屍工),並自說自話地開始給我介紹起這個焚屍場的情況。據他講,這裡是印度最大的焚屍場,所有自然死亡的印度教徒都在此火化,每天約有200多具屍體在此被焚化,一天24小時都在不停地燒;每具屍體完全焚化需要26公斤柴,每公斤柴的價格是50盧比。接著這老頭兒話鋒一轉,說瓦拉納西有太多的Homeless,他們死後火化所用的柴都來自好心人的捐款,並希望我也能捐一些錢。按我在印度旅行的經驗,在一些風景點總會有印度人會自說自話地過來當導游,賺些小費,一般給個10至20盧比就可打發了。正當我准備如法炮制拿出10盧比時將他打發走時,他居然張口就要500盧比,簡直是敲竹杠,我當然嚴辭拒絕了。沒有想到這老家伙的英語相當了得,竟然變著花樣用極其惡毒的話來詛咒我,氣得我想立即用F**k回罵,可覺得這不夠力度,又想搬出Shiva(濕婆神)來詛咒他,可組織不起有效的語句,心中痛恨自己當初沒學好英語。結果在一來二去的罵戰中,我處在了下風,最後落荒而逃……

結束了驚心動魄的焚屍場之旅後,已經是晚上五點,來不及再回味那些不愉快的事,趕緊前往Main Ghat去看杜爾迦女神祭祀儀式。杜爾迦女神是濕婆的妃子,據稱是位凶惡可怕的女神。杜爾迦女神祭祀儀式每晚6:00至7:00在Main Ghat舉行,風雨無阻,足見瓦拉納西民眾對這位女神的崇拜。當我達到Main Ghat的時候,這裡已經人滿為患,我只能隨便在路邊找了個空隙坐下。祭典准時開始了,五位身著統一服裝的年輕男子面向恆河,伴隨著悠揚的頌歌聲開始了祭祀禮,他們先是用白海螺盛上恆河水向四處灑了一圈,然後拿起一個點著數盞蠟燭的燭台在空中劃圈揮舞,接著拿起香煙繚繞的煙盆揮舞,最後拿起燃燒的火盆在空中揮舞。而此時高高掛在祭台上的鈴鐺也被同時搖動起來,於是鈴聲和著歌聲,以及人們的祈禱聲響徹恆河兩岸。我聽著天籟般的誦經聲,欣賞著年輕祭師的祭祀表演。晚風吹動,掀起河面的微瀾與祭師的衣角,鈴聲與頌歌蕩漾在每一個人的心中,那一刻我的心靈幾乎陶醉了,仿佛溶入到那一片朝聖的真誠與感動之中,我甚至可以感受到宗教信仰帶給人們如此強烈而震撼心靈的感覺。祭祀過程中會有人過來發放一些花瓣兒,這是活動的一部分不需要付錢,儀式即將結束的時候,人們紛紛走向河邊,把這些花瓣兒撒向恆河,整個祭典儀式歷時一個小時。

隨著熙熙攘攘的人流,我回到了旅館。打開電視,發現所有電台都播放有關聖雄甘地的節目,一查《走遍全球》才知道,今天正好是聖雄甘地遇刺60周年紀念日。電視中反復播放著聖雄甘地遇刺的情景,原來那是電影《甘地》的畫面,由英國演員本·金格斯萊扮演的聖雄甘地實在是太惟妙惟肖了。只見甘地那蒼老的身影,佝僂著背、在兩名少女的攙扶下行走在一條長廊上;這時出現了一位年輕人,在向甘地行了一個合掌禮之後,突然掏出左輪手槍向甘地射擊,伴隨著槍響,甘地的身體被拋起又重重地率在地上,那場面太震撼了。這一事件發生在印巴剛剛分治之後,當時78歲的聖雄甘地剛剛結束了為期72小時的絕食,身體極度虛弱,而絕食行動是為了迫使政府歸還巴基斯坦應該分得的財政收入。刺客曾是甘地的追隨者,刺殺甘地的動機也正是因為甘地對巴基斯坦的溫和態度。這真是整個印度民族的悲哀啊!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本來屬於一個民族,僅僅因為宗教信仰不同,最後發展到相互殘殺,即使到了60年後的今天,雙方都還恨不得用原子彈將對方徹底摧毀而後快,這絕對是史無前例的民族悲劇。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