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環印度旅行札記(七、奧蘭加巴德)

作者: 未來戰士fox

導讀當列車駛出加爾各答的豪拉火車站後,立即進入了枯燥的黑夜旅程,但我的心目卻油然而升起對未來旅程的無限憧憬。在我出發前往印度之前,好幾位網友都極力推薦我到位於印度西部的阿旃陀和埃洛拉石窟一游,並宣稱這裡的石窟藝術如何完美,中國的敦煌石窟如何與之相形見絀,這使我將對兩個石窟的行程安排為我此次旅行的重中之重。由於兩個石窟均位於小村落中,附 ...

當列車駛出加爾各答的豪拉火車站後,立即進入了枯燥的黑夜旅程,但我的心目卻油然而升起對未來旅程的無限憧憬。在我出發前往印度之前,好幾位網友都極力推薦我到位於印度西部的阿旃陀和埃洛拉石窟一游,並宣稱這裡的石窟藝術如何完美,中國的敦煌石窟如何與之相形見絀,這使我將對兩個石窟的行程安排為我此次旅行的重中之重。由於兩個石窟均位於小村落中,附近最大的市鎮是奧蘭加巴德市(Aurangabad),這裡距埃洛拉石窟很近,只有1個小時車程;但離阿旃陀卻有100多公裡,按印度長途車每小時30公裡的速度,車程往往在3個小時以上。雖然幾本參考書都將奧蘭加巴德作為前往這兩個石窟的中轉站,但我從加爾各答出發,如果先到奧蘭加巴德,再轉車前往阿旃陀石窟,要走不少回頭路。於是通過對印度地圖的反復研究,終於發現了即靠近阿旃陀石窟、同時又處於東西鐵路干線上的小鎮賈爾貢。從賈爾貢到阿旃陀石窟僅有30公裡,游覽完阿旃陀石窟之後,再去距離埃洛拉石窟很近的奧蘭加巴德,就可少走一大段冤枉路。終於確定了合理的路線圖,但是在網上查詢列車車次時,卻均顯示沒有列車經過賈爾貢。後來,再將所有從加爾各答出發至孟買或浦納列車的詳細停靠站點都打印出來後,才找到了賈爾貢。當我在瓦拉納西預訂從加爾各答至賈爾貢的車票時,售票的大叔一再叮囑我,列車在賈爾貢只停2分鐘,千萬別錯過下車啊!看來這個站實在是太小了。

我乘坐的2130次特快列車從印度東海岸的加爾各答出發,終點站是印度西部重鎮浦納。列車將橫穿整個印度平原,途中經過位於德干高原的小鎮賈爾貢,這段路程為1547公裡的路程,按行車時刻表將歷時27小時,這是我此次印度之行中耗時最長的一次火車旅行。雖然旅行生活枯燥乏味,但也有不少機會與同車的印度人交流。由於整節車廂內有我這一位老外,常會有好奇的印度人過來搭訕,我也閑著沒事與他們瞎扯。交談之中發現,乘坐A3空調臥鋪的都還是些有錢的中產人士,其中有IBM的職員、大學教授、公司經理等,這些印度人都很能侃,從國際形勢到中印關系,個個都是“國際問題專家”。不過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都特別討厭美國,對美國的霸權非常反感。而且普遍認為中國要比印度發展得好,印度現在的效率太低了,阻礙了國家的發展,並一致認為中印應該聯手合作,這與我以前從國內媒體對印度人的了解還真不一樣。鄰座的一位女大學生則對中國充滿了好奇,問這問那,交淡之中能夠明顯感覺到她對中國人民的友好,她在深夜下車時還特地與我道別。這趟火車旅行收獲真的很大,以前對印度人的誤解和偏見隨著我在印度旅行的延長而漸漸消除,看來兩國普通民眾的交流對發展中印兩國的關系實在太重要了。

按列車時刻表,我預計在第二天晚上10:30到賈爾貢,不料又遇到了可惡的晚點。在印度火車准點才是一件希罕事,這一路上除了去阿格拉的旅游特快列車外,其余全部晚點。不過這一次晚點得有點邪乎,列車經常在不知名的小站長時間的停車。由於我要去的地方也是個小站,而且印度的火車也從來不報站名,所以到了晚上10點以後,我開始坐立不安地四處打聽,生怕錯過站。終於在晚上12:40左右到達了賈爾貢,我獨自背著大包下了車,迎面撲來的濕熱空氣告訴我,我已經置身於印度的南方了。賈爾貢僅相當於國內一個小縣城的規模,站前大街就是小鎮的主要街道,旅館也大多集中在此。出站後,按LP的推薦直接步行去了離車站不遠的Hotel Plaza,在LP中形容這裡是“整個馬哈拉斯特拉邦最干淨、最受歡迎”的經濟旅館。當我敲開Hotel Plaza的大門,睡眼惺忪的店老板見到我這位深夜投宿的客人,立刻來了勁兒,雙人間開價要400盧比。看了房間後發現衛生條件一般,還沒有熱水澡洗。於是還價到300盧比,那老板似乎吃定我了,死活不肯降價。雖然已是深夜1點多了,但面對性價比如此差的房間和老板一副敲竹杠的樣子,我還是堅決地離去。好在街上有很多旅館可以選擇,終於找了一家雙人間只要250盧比、又有熱水澡洗的旅館住下。不過,濕熱的天氣和猖狂的蚊子把我折騰得一夜未睡好!

在我睡意未消之前黎明就已經到來。由於今天有我最期盼的行程,不敢怠慢,迅速起床收拾完一切,打摩的去了1公裡外的賈爾貢長途車站。從那裡每天有很多班長途車會經過阿旃陀石窟,最早一班車在7:00出發。通過對印度人的詢問,我上了一輛很破舊的客車;隨著乘客陸續登車,不一會就坐滿了人。汽車在鄉間公路急速行駛著,中間幾乎沒有怎麼停頓,約1個小時的車程即來到一個岔路口,售票員提醒我“阿旃陀石窟到了”。從下車地點到阿旃陀石窟所在的山坳還有約4公裡,需乘景區內的班車前往,票價14盧比。到達後再登上一段山坡,在山崖壁旁的售票窗口前花5美元或250盧比買一張門票,便進入了石窟的核心景區。阿旃陀石窟開鑿於公元前1世紀,在千余年的發展過程中,整個石窟群大致可分為早期佛教石窟(即公元3世紀前)和笈多王朝時期石窟(公元4至7世紀)兩大部分。在早期,阿旃陀開鑿的佛教石窟屬小乘佛教,等到了笈多王朝時期則屬於大乘佛教。公元七世紀這裡曾達到鼎盛時期,當時有數千僧侶在此修行。我國唐代高僧玄奘也曾在此修道、講學,在《大唐西域記》中曾描述“爰有伽藍,基於幽谷;高堂邃宇,疏崖枕峰;重閣層台,背岩面壑。”足見當年佛門弟子在此修身養性、研讀經書之盛景。阿旃陀石窟以其精美的壁畫而著稱,現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據說我國的古代佛教壁畫皆源於此,國畫大師張大千也曾在此臨摹過壁畫。

參觀首先從1號窟開始,1號石窟朝崖壁內開鑿,室內面積很大,中央大廳正門有6根石柱,廳內三邊有多間石室和佛堂。大廳﹑佛堂及各石室都繪有精美的壁畫。石窟內燈光昏暗,很難看清壁畫圖案;據說只有向管理人員交了“燈光費”後,才會開明亮的大燈。我早有准備,拿出強光手電,開始仔細欣賞這些精美絕倫的壁畫和雕刻。壁畫主要以佛教發源的故事為題材,表現了釋迦牟尼的前生、今世、最終得到道成佛過程中的各種故事。如果要將這些壁畫內容全部看懂,非得事先將佛教知識徹底學習一遍才行。不過會有一些管理人員主動過來講解,當然聽完後要給些小費。2號窟的壁畫和雕刻也相當不錯,尤其是窟室頂部的裝飾更為華美,皆飾以圖案、花草紋樣和人物浮雕,值得細細觀賞。隨後的幾個窟都是未完成的石窟,有的內部還被熏得漆黑,從9號窟開始一直到19號窟又是完整開鑿的石窟了。再往後,除了第26號石窟內有一尊橫臥的釋迦牟尼涅槃雕像值得看外,幾乎全是未完成的石窟。老實講,阿旃陀石窟壁畫的保存的完整性要比我想像的差很多,畫面中還有很多缺陷,很難讓人看清楚其中內容。依我個人的觀點,阿旃陀石窟的文化藝術水准遠不如我國的敦煌石窟,敦煌壁畫的題材遠比阿旃陀的要豐富、色彩也更鮮艷、保存程度也更完好。不過,阿旃陀石窟的建築和雕刻藝術還是很值得稱道的,其中以19號窟的佛殿建築最為卓越,殿內正中的佛塔和門面的窗、門兩邊及周圍牆面遍設大小神龕,內刻佛像或菩薩像,周圍配以花草圖案和各類細部裝飾,這些千姿百態的佛像雕刻標志著笈多王朝時期佛教藝術的發達。

在參觀過程中,終於見到了好幾位來自國內的自助游客,我想能夠不辭辛苦到如此偏遠地方來的人一定是對石窟藝術有著強烈的嗜好。阿旃陀石窟所在的山坳對面山頂上有個觀景台(當地人稱View point),是當年英國殖民軍的馬德拉斯軍團士兵在狩獵時首次發現阿旃陀石窟的地方,在這裡能夠看到整個石窟群的全景。從16、17號窟對面的一扇小門出來,走過干枯的河床,然後開始登山。二月份在印度屬於冬季,但天氣依然炎熱,在火辣辣太陽的照射下,真有點要虛脫的感覺,幸虧我帶足了飲水。約30分鐘登上山頂,從山頂的小亭內往下望去,可以觀察到整個石窟群的結構,一間間開鑿的石窟嵌在馬蹄形的山坳中,很是壯觀。山背後是一望無際的德干高原,由於是冬天,滿眼是枯黃的草木,一派肅殺的景像,更顯出高原的蒼涼。

離開阿旃陀石窟時已近中午時分,我仍然回到長途車停靠的那個岔路口,搭過路的長途客車去奧蘭加巴德。由於途經這裡的長途車基本都是去奧蘭加巴德的,因此很順利地攔到了車。在擁擠不堪的汽車裡晃了3個多小時,經過無數個市集和小鎮,終於跑完了108公裡的路程,到達奧蘭加巴德的中央長途汽車站(當地人稱為CST)。CST周圍有不少經濟旅館,按《走遍全球》和LP的指引去找了幾家,發現價格還可以,但都不提供熱水洗澡。由於當地天氣炎熱,一天的活動使我滿身是汗,急需洗熱水澡;所以,不得不背著大包在汽車站前的街上來回尋找,真辛苦啊,經過一個多小時的不懈努力,終於在CST往北的一條小巷中,發現一間叫Hotel Ira Executive的旅館,雙人間700盧比,房間內的白床單、大盥洗室和24小時熱水等條件都是在印度不多見的,衛生狀況也令人滿意。經過在印度一個多星期的旅行,身上的衣服早已髒得不成樣子,借此機會好好地洗了全身的衣服,然後開始逛街。奧蘭加巴德在印度算是一個中等規模的城市,相當繁華;但是城市面貌仍然顯得髒亂不堪,也很少有像樣的建築。晚飯是在《走遍全球》中推薦的Hotel Kartiki的餐廳裡吃的。這裡離CST不遠,菜價適中,還供應啤酒,這在印度是不多見的。第一次品嘗了印度本地產的Kingfish牌啤酒,這酒很特別,酒精度居然達到8.9%,味道醇香,一瓶喝下之後,頗有酒量的我居然暈得連路也走不了,回到旅館後呼呼大睡。

今天正好是農歷除夕,根據行程安排將去埃洛拉石窟參觀,這是我此次印度之行的重頭戲,也算是過了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新年。清晨起床後,先去前台Check out並存了行李,然後到CST乘長途車。由於埃洛拉石窟是印度的熱門旅游景點,因此,每天從CST發往埃洛拉的班車非常頻密,平均每半小時就有一趟;經過詢問我很快找到了班車,經過不到1個小時的行駛即抵達了埃洛拉石窟景區。埃洛拉石窟是由一系列開鑿於高高的陡峭玄武岩壁上、由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三教合一的龐大石窟群,其中最早開鑿的佛教石窟始建於公元6世紀,歷經一千多年建造,形成了34座洞穴廟宇結構、排列有序、綿延2000多米的石窟群。在景區大門口的售票處花5美元或250盧比買好門票,進入景區大門,走過一條長長的甬道,直接通達第16號窟,即Kailasnath石窟,這個是整個埃洛拉石窟群中最精華的石窟。該石窟可稱得上是一個建築奇跡,因為它的整體是把一座山鑿成了一座規模宏大的廟宇,沒有添加其他任何建築材料。整個神殿包括大門、難提殿和主殿,其間有天橋連接。大門人口兩側有巨大石像雄視四方,進入大門之後,便是難提殿。難提殿並不大,共分兩層,殿前是雄健的神牛石雕難提,這是濕婆神的胯下坐騎,兩側有方形旗杆迎風而立。難提殿之後便是主殿,主殿高大宏偉,氣勢恢弘。與阿旃陀石窟以壁畫而著稱的藝術風格不同,埃洛拉石窟最突出的是其高超的浮雕雕刻藝術,整個寺院布滿了華麗、精美的浮雕,其內容題材均是與印度教三大主神相關。穿行在殿堂回廊之間,我仔細欣賞著這些雕刻細膩、栩栩如生的浮雕,細心體會著其中的寓意,簡直不敢相信這是一千多年以前的人類傑作。幾度輪回,滄海桑田,雖然石窟的不少地方有些殘破,但都得到了非常好的修補,使得石窟依然能夠煥發出美侖美奐。我在Kailasnath石窟逡巡良久,總是不舍得離去,我完全被這世界上最美的石窟藝術所折服。在參觀過程中,發現有許多成群結隊的中小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在此參觀,而埃洛拉石窟對印度國民的票價也只有20盧比,顯然印度政府在大力弘揚本國歷史文化方面的作法非常值得中國學習。

從Kailasnath石窟出來,接著去了山崖南部的第1至第12號佛教石窟,不過感覺非常失望,因為這些石窟內部基本被破壞殆盡,幾乎沒有什麼完整的雕塑,也沒有任何的修繕,一派悽涼的景像。這與前面印度教石窟良好的保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充分顯示了當前佛教在印度的衰落和印度教的興盛。不過其中的第10窟還算有些看頭,石窟外壁雕的石柱頗有些宏偉,柱頂橫梁上刻有各式的雕像;窟內有座舍利塔,四周雕滿了腳踏蓮花的佛像,正中有三尊高大的佛像。隨後,我去了居中的第13至29號印度教石窟,顯然這些石窟的保存和修繕要比前面的佛教石窟好得多,也都是以精美的浮雕為主,雕刻的神像五花八門,但最多的要數大神濕婆和毗濕奴的神像。這些石窟的藝術規模和精美程度都遠不及第16號窟。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石窟中很多蝙蝠,參觀時要小心,被蝙蝠咬後會得嚴重的傳染病。

埃洛拉石窟群北端的第30窟至34窟為耆那教石窟,由於距離稍遠,需要打三輪摩的過去,司機常會花言巧語借機開高價,其實距離也就1公裡多一點,給20盧比就足夠了。耆那教石窟的開鑿時間稍晚,破壞也小,同樣擁有非常生動細膩的浮雕雕刻,每人石窟都是一個神殿,內部的石柱和殿頂都布滿了精美的浮雕裝飾,正中供奉著裸身裸體的耆那教主神大雄的立像,神像兩腿兩臂纏繞著藤蔓植物,長發披肩,像征耆那教苦行不渝、返樸歸直之意。其中的第32號窟規模最大,其雕刻也最精致,有上下層兩層結構,各有一個完整的、精巧的祭祀聖堂,窟內還有通道與其它石窟相通。在聖堂的頂部點綴有美麗的石刻花朵圖案,並雕刻著與耆那教傳說有關的場景,很多圖案都還彩色的。這幾座耆那教石窟的藝術性、完整性在整個埃洛拉石窟群中是最好的,即使是外行也會為之著迷,非常值得在此細細品味。

從埃洛拉石窟景區出來已是下午2點,在乘長途車返回奧蘭加巴德途中,我去了道拉塔巴德堡(Daulatabad)。道拉塔巴德堡與焦特布爾的梅黑格爾堡和海得拉巴的戈爾孔達堡共同被列為印度最著名的三大城堡,該城堡正好位於埃洛拉與奧蘭加巴德之間,因此從埃洛拉回來時可順道參觀。城堡建在高高的山項,山腳下有一座桔紅色的高塔非常漂亮。花2美元或100盧比買好門票,進入景區就開始了艱苦的登山,山路非常陡峭,加上天氣炎熱,這樣的運動確實消耗大量的體力。不過,我還是咬著牙堅持向上攀登,攀爬了約1個小時,在經過一個黑暗、悠長的山洞後,終於抵達山頂的城堡。這座始建於900年前的城堡,其建築已經破舊不堪,只有那炮台上一尊尊青銅大炮向人們述說著當年要塞的重要軍事地位。從城堡最頂層向下俯瞰,整個德干高原的美景盡收眼底,那壯美的景色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腦海裡。當我在城堡下的公路上攔車回到奧蘭加巴德時,已經華燈初上。先去旅館取了行李,然後在Hotel Kartiki的餐廳裡吃了2007年的年夜飯,就匆匆趕往火車站。在那裡,我將乘7058次特快列車前往印度最現代化的城市——孟買。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