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環印度旅行札記(六、加爾各答)

作者: 未來戰士fox

導讀經過一夜的顛簸,列車於早晨8:00抵達加爾各答的豪拉火車站(Howrah Station)。加爾各答不愧是印度最大的城市,連火車站也呈現出龐大的規模,候車大廳寬闊無比,站台內布局錯綜復雜,很容易迷路。我隨著熙熙攘攘的人流走出了火車站,發現這裡根本找不著像印度其它城市那樣的三輪摩的,站前停著清一色的出租車。我的目的地是背包客雲集的薩德街(Sudder St.),就在印 ...

經過一夜的顛簸,列車於早晨8:00抵達加爾各答的豪拉火車站(Howrah Station)。加爾各答不愧是印度最大的城市,連火車站也呈現出龐大的規模,候車大廳寬闊無比,站台內布局錯綜復雜,很容易迷路。我隨著熙熙攘攘的人流走出了火車站,發現這裡根本找不著像印度其它城市那樣的三輪摩的,站前停著清一色的出租車。我的目的地是背包客雲集的薩德街(Sudder St.),就在印度博物館附近,所以印度博物館也就成了我問路時的參照物。當我問了幾位出租車司機後,全都是獅子大開口,開價就要100盧比,我早已從地圖上估算過距離,知道車費遠低於這個價錢。一氣之下,決定乘公交車前往。豪拉火車站左側就是公交車終點停車場,經過詢問得知,5路和6路公交車可達到印度博物館,於是我登上了5路汽車。加爾各答的公交車真算得上是破舊不堪,不過車票極便宜,到印度博物館只要6盧比。汽車離開火車站,經過胡戈裡河上的大橋進入市區,交通一路暢順,很快就有熱心的加爾各答提醒我,前面就是Park St.,要去印度博物館應該在這一站下車。

下車之後,過了馬路往回走一點就到了薩德街。薩德街是東西方向的一條小街,街內布滿了各式各樣的小旅館、餐館、網吧、及外彙兌換店,這裡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國的游客,算得上是真正的國際街道了。由於來得太早,多家旅館均客滿,無奈只能背著大包沿著薩德街走了很遠,終於在小巷深處一家叫Pargon Guesthouse的小旅館中找到了房間,300盧比的雙人間,只有公共衛浴,條件實在一般,但鑒於這裡的住宿太熱門了,也只能湊合著住下。不過,這裡人氣很旺,來自五洲四海的游客總是將整個旅館塞得滿滿的,而且旅館門口有持槍的保安24小時站崗,安全保障肯定沒有得說。安頓好住宿後,我開始細細品味這座極富特色的東方歷史文化名城。

加爾各達是西孟加拉邦的首府,印度東海岸上最大的港口城市,有1300多萬人口。加爾各答距今只有300多年的歷史。1690年,英國殖民主義者侵入印度東部時,首先在恆河三角洲下游東岸登陸,並在那裡建立著名的東印度公司,同時以當地的一個村名“加爾各答”命名了這座城市,以後這裡逐漸發展成為國際大商埠和工業中心。加爾各答融合了東方文化和西洋色彩,這裡到處可見遺留下來的英國建築物、殖民地時代的遺跡和各種具有印度特色的宗教寺院,整個城市充滿了濃厚的英國殖民色彩,形成了在印度其他城市內無法見到的特色。可以說,加爾各答是一個多樣化的都市,現代文明和傳統古老文化在此並存。我決定首先去迦利女神廟去看活斬山羊頭祭祀儀式。從薩德街一出來往右拐走一點,就有一個叫Park Stree的地鐵站。從這裡乘地鐵到Gali Ghat站下車,步行5分鐘就可到迦利女神廟。加爾各答的地鐵真可謂是老古董,據說有70多年歷史,雖然顯得有點破舊,但乘坐起來還是蠻方便的,車票價格也便宜,根據距離不同票價在4至7盧比之間,車站內還使用自動剪票系統;這裡也是體驗加爾各答市井生活的一個好去處。從Gali Ghat站出來後,經過多次問路終於來到迦利女神廟。其實這座神廟本身規模很小,坐落在民居深處;但這裡人氣極旺,等著朝拜迦利女神的人群在廟外排成了長龍。在印度教中,迦利女神是濕婆的妃子雪山女神的化身,傳說迦利女神脾氣暴躁被毗濕努切成51塊,因為手指落在此處,所以這個地方就被作為聖地修建了迦利女神廟。用山羊頭祭祀女神是這裡最著名的傳統宗教活動。由於寺廟裡十分擁擠,我只能在神廟的庭院裡轉悠,突然發現在庭院西南角的一個棚子前人頭攢動,上前一看,這裡正在進行斬羊頭的祭祀活動。只見幾個人將一只黑色山羊的頭卡在樹杈上,另一個人捉住山羊後腳將羊的身體拉直,山羊發出凄慘的嚎叫;此時一位赤著背、只穿短褲的劊子手手持一把大鍘刀走上前來,在陣陣鼓聲中,手起刀落,山羊立即身首異處,鮮血噴濺;接著,人們蜂擁而上,爭用手沾著羊血抹在自己的前額上。整個殺羊過程其殘忍和暴力的情景讓人震驚,據說每天有30至60只羊在此被殺掉用來祭祀,真想不到提倡不殺生的印度教會有如此很黃很暴力祭祀活動。

迦利女神廟裡的黑導野導非常猖獗,我就碰上了一位。由於廟殿特別擁擠,根本無法擠進去。正當我在外面徘徊時,一位身穿印度傳統白色長袍的中年野導靠上來,自說自話地幫我進入廟殿,終於在人縫中看到了迦利女神像,那是一張黑色的、且長著三只眼的醜陋女人像,看了讓人感覺恐懼,讓人很不舒服,實在不理解印度人為什麼要崇拜她。然後,這位野導還想帶我到別處參觀,我急忙拒絕,並像往常一樣拿出10盧比將他打發走。沒想這位野導居然又讓我為神廟捐款,說至少500盧比,並拿出一個小本,上面密密麻麻列著許多西方游客的捐款帳目,從幾百到幾千盧比不等,這不是訛詐嗎?我堅持只給10盧比,這家伙不依不饒,於是在他聲聲“Bad Chinese”的叫罵聲中,我逃離了迦利女神廟。整個過程簡直是瓦拉那西恆河焚屍場事件的翻版,真是教訓啊,以後再也不能信任印度人了。在後來的旅游景點中,只要見到主動靠過來的印度人,我一律以“No guide,No money”加以回絕,以致於有好心的印度人向我提供幫助也被我誤會了。

離開迦利女神廟後,依然乘地鐵去了位於市中心胡戈裡河畔的Maidan公園。這裡終於遠離了印度城市特有的喧囂和肮髒,公園面積很大,一片精心修剪的草坪和樹木中,鑲嵌著蜿蜒的石徑小路;公園內的草坪上還辟出馬球場和賽馬場,處處透著英國人紳士的生活氣息。不時可以看到在此散步、野餐、打板球的人們,整個環境一片寧靜和諧,偶爾還能看到一輛英式的馬車從眼前緩緩駛過,這一切的確與先前所見的印度髒亂差情景有著很大的反差。在匆匆的旅途中,能夠有這樣一個下午在異國他鄉的公園裡漫步,的確是件非常愜意的事;身處在這綠草蔭蔭、干淨整潔的環境之中,難得能在印度享受這人間天堂的感覺。不過加爾各答上空的烏鴉實在太多,簡直成災了,成片地從空中掠過,發出陣陣的難聽的叫聲,讓人鬧心。我順便逛了位於公園內的聖保羅大教堂和維多利亞紀念堂,聖保羅大教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築,白色的外牆、尖尖的鐘樓,充滿歐式風格的彩色玻璃鑲嵌內飾給人復古的感覺。教堂內十分安靜,空無一人,我獨處其中,一個人靜靜地坐在長椅上,舉目仰望正前方的巨幅聖像,思索理想與現實、憧憬未來,感受人生如夢之超然。維多利亞紀念堂也是一座非常美麗的、融合了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的白色建築。由於它矗立在綠草地上,仿佛一艘蕩漾在碧波上的白船,不幸正好趕上休息日,沒有機會進入參觀,只在外面欣賞一下就離開了。

當夜幕降臨的時候,加爾各達更顯得熱鬧非凡,似乎所有市民都湧上的街頭,尤其是薩德街周圍的街道更是熱鬧非凡,街道兩側商鋪林立,從高科技的數碼產品到服裝、化妝品、工藝品、食品應有盡有。街道中間則被小吃攤、小商販擺的各種攤位所占據。原來,薩德街周圍一大片區域就是加爾各達最著名的New Market,自150年前由英國殖民者在此開設了第一家商店以來,這裡已經發展成為全加爾各達最繁華的商業區。隨著人流漫步其間,不由得感嘆,加爾各達真是個充滿生活氣息的城市。在閑逛過程中,我居然還發現了久違了的超市,當然沒有放過,進去大肆采購了一堆食品和飲料。走累了,隨便找一家果汁店,點上一杯鮮榨果汁,坐到加爾各答市民中間,愜意地體驗這市井的生活。我突然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像,很多市民之間是在用英語交流,一問才知道,原來很多加爾各達人是講孟加來語的,所以當他們與講印地語的其它族人交流時,只能用英語了。不過,在印度其它城市少見的醜惡面,在加爾各達也比比皆是。這裡的男人居然毫不避諱外人就在街邊蹲著小便,令人惡心;而且這裡的Homeless非常多,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景:一位渾身肮髒至極的婦女帶著一群同樣髒兮兮的小孩,在污水橫流的街邊埋鍋煮飯,在牆根屋檐下搭了一塊破舊的塑料布,就是他們的棲身之地,而他們的隨身之物僅是一些又髒又黑的毯子和一些破舊的鍋碗,簡直慘不忍睹。當我經過這些地方時,他們總是可憐兮兮地過來乞討,從內心講,我真的很想幫助他們,可是他們的人數太多了,我幫助了一人,又如何能解救得了全印度的貧困大眾呢?印度政府實在有責任去履行他們消除貧困的義務啊!

加爾各達在300多年前還是幾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漁村,自從1690年被英國的東印度公司買下後,迅速建成一個繁華的大都市,成為英國殖民時期印度的首都。如今這座名噪一時的城市,隨著印度獨立後首都的遷移而逐漸衰落,漂亮的歐式建築早已開始剝蝕華麗的外衣,破舊的民房簇擁在路邊形成低矮的棚戶區。除了那些戀舊的英國游客,在這座當年頂著第二倫敦桂冠的城市,他們努力搜尋著祖先的印記外,幾乎沒有游客再把這裡當作旅游目的地了。盡管現在加爾各答仍是一座大城市,但真正的旅游景點並不多,因此,在這裡的旅行也僅屬於城市觀光,安排兩天也就足夠了。在加爾各答的第二天一早,我還是像往常一樣到地鐵站乘地鐵去加爾各答市中心的達爾豪西廣場(加爾各答人一般用孟加拉語稱為B.B.D. Bagh)。可是,當我到了地鐵站口才知道,地鐵在星期天只運營半天,要到下午2點後才開始運營,連公交運輸業也要湊工休日的熱鬧,真是服了印度人的工作效率。不得已只能再到馬路上去找公交車去B.B.D. Bagh,好在從印度博物館前的焦龍基路有多趟汽車去那裡。B.B.D. Bagh從英國殖民時期以來一直是加爾各答市的行政中心,這裡可謂是殖民建築的博物館,形態各異的西洋特色建築物分布在廣場周圍,除了聖·安德魯教堂能夠進入參觀外,其它都是政府機關,只能在外面逛逛了。馬路上還行駛著頗具懷舊色彩的單辮有軌電車,殘存的歐陸風情固執地保留著曾經的殖民痕跡。印度的基礎建設發展非常緩慢,這裡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據說,眼前所見到的建築格局與加爾各答150年前的幾乎一樣。這裡絕對是一個懷舊的好去處,我靜靜地坐在路邊法國梧桐的樹蔭下,回憶同年時代在上海生活的時光,突然發現這裡竟然有一些與記憶相似的痕跡。

離開B.B.D. Bagh後,在一位英俊高中生的熱心指引下,我又步行去了Nakhoda清真寺。這座位於鬧市中的清真大寺規模雄偉,站在狹窄的街邊需要仰頭才能看到清真寺的全貌。中午時分的天氣格外火熱,正好可以在寧靜風涼的禱告大殿內小坐休息,也順體驗了一下印度穆斯林的寂靜世界。終於等到下午2點地鐵運營的時間,我走到Nakhoda清真寺附近的M.G. Road站,乘地鐵去了位於Girish Park的泰戈爾故居(Tagore House),這裡也是這位偉大作家的出生地。當我走出地鐵站時,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所見到的一切,這裡依然是一派嘈雜、破舊、髒亂差的街景。我心中崇高的偉大作家難道就生活在這裡嗎?在詢問了多人之後,終於找到了一座掩映在綠樹叢中的紅色小樓,那就是泰戈爾故居。泰戈爾是印度最偉大的文學家、詩人,他因一部頌神詩《吉檀迦利》而於191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從此他的作品在世界上廣為傳誦,這個在印度家喻戶曉的名字也開始蜚聲世界。在那年少輕狂的年代,我也個文學青年,讀過像《園丁集》、《飛鳥集》、《新月集》等泰戈爾的詩作,清楚地了解這位受到了廣大人民的愛戴、並被稱為“印度良心”的偉大詩人,在他的作品中對勞苦大眾傾注的極大關愛;也知道印度的國歌《人民的意志》就是由他作詞。今天,當我終於能夠親身瞻仰他的故居,心中充滿了無限的崇敬、激動和感慨。

我從一扇敞開的大門進入了這座被綠蔭覆蓋的庭院,街上的喧囂和嘈雜終於被高高的牆隔絕,突然發現自己置身於一個寧靜的小環境。我不由自主地吟誦起泰戈爾的一句詩來:“我在林中散步,感到了芳草的溫柔;路旁的花朵使我喜躍,就是無窮的賜予,是散播在塵土裡、在驚奇中喚醒了我的詩。”在庭院的一角,有一座由前蘇聯為泰戈爾樹立的半身塑像,詩人身著白袍,留著長須,頭發稀疏卻有些凌亂,眼神若有所思,沉靜而虔誠,氣質如同聖者。我站在詩人的塑像前凝思良久,那一首首謳歌祖國、憧憬愛情的詩句在我腦海中浮現:“讓我祖國的地和水,空氣和果實甜美起來,我的上帝。讓我祖國的家庭和市廛,森林和田野充盈起來,我的上帝。讓我祖國的應許和希望,行為和言語真實起來,我的上帝。讓我祖國兒女們的生活的心靈合一起來,我的上帝。”、“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愛,卻不能在一起。”、“起風了,看不見,但它存在,如同愛。愛是什麼?愛是默默的注視著一個人,透過她的眼睛,你看到了美好;愛是什麼?愛是靜靜的兩個人偎依在一起,盡管身無旁物,亦不會覺的單調。”多麼美妙的詩句啊!如同沁人心脾日甘露,點滴之間令人陶醉。詩人是“人類的兒童”,因為他們都是天真的、和善的;而泰戈爾就是一個“孩子的天使”。“現在我把我的詩,緊密地裝在這本子裡,像一只擠滿了鳥雀的籠子一般送去給你;那碧空,那圍抱星辰的無盡處,我的詩句群飛穿過的空間,都被留在外面。” 泰戈爾的詩正如這個天真爛漫的天使的臉,看著他,就知道一切事物的意義,就能感受到平和,感受到安慰,並且知道真正的相愛。

泰戈爾出生和居住過的紅色小樓如今已經開辟為展覽館,裡面的陳設還依然保持著詩人當年生活的場景原貌。我在樓門口買好50盧比的門票,脫鞋上了樓。展室裡陳列著一代文學巨匠的手稿,雖然我不懂詩人那用孟加拉文寫的詩句,但我相信,那字裡行間一定流出的是詩人對祖國和人民的一片深情。在牆上的一組照片中,我突然發現了有一張徐悲鴻與泰戈爾的合影,原來我國著名畫家徐悲鴻早就與泰戈爾相熟,並還專程到加爾各答拜訪過他。泰戈爾是中國人民的朋友,他曾多次訪問過中國,與中國人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據說當年泰戈爾與徐志摩也有著深厚的友誼,在中國訪問期間,他曾在徐志摩與陸小曼那充滿古色古香的臥室內小住過,臨別時還以詩相贈:“親愛的,我羈留旅途;光陰枉擲,櫻花已凋零,喜的是遍野的映山紅,顯現你慰藉的笑容。”泰戈爾的書房臥室還保持著原來的面貌,屏心靜氣站在詩人那擺滿鮮花的床前,似乎還能感受到一代大師平靜的呼吸。“年輕時,我的生命有如一朵花——當春天的輕風來到她的門前乞求時,從她的豐盛中飄落一兩片花瓣,你從未感到這是損失。現在,韶華已逝,我的生命有如一個果子,已經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分讓,只等待著將她和豐滿甜美的全部負擔一起奉獻出發。”今天泰戈爾已經離去了半個多世紀,“當我的聲音因死亡而沉寂時,我的歌仍將在你活潑潑的心中唱著。”他那膾炙人口的詩句卻從未在我腦海裡淡去,為了觸摸詩人的人生足跡,我不惜從路途遙遠的中國來到這裡,重溫詩人那流芳百世的佳作:“我的朋友,你的語音飄蕩在我的心裡,像那海水的低吟之聲,繚繞在靜聽的松林之間。”就在這樣一個盛夏的午後,我沉浸在對這位偉大詩人的緬懷之中,被他的詩灌溉著。

當華燈初上,已是我向加爾各答道別的時候。因為要趕晚上的火車,我趕緊乘地鐵回到旅館取了行李,仍然來到Park St.對面的馬路上,順利地搭上一輛車身有“Howrah”標記的公交車去了豪拉火車站。正好趕上上下班高峰時間,道路擁堵得極其嚴重,汽車走走停停,經過一個多小時的爬行,汽車終於經過燈火通明的大橋,到達了火車站。這裡更是難以名狀的擁擠,出租車把站前廣場和進站口擠得水泄不通。經過一翻奮戰,終於進了車站大廳;站在來回湧動的滾滾人流中,找到並記下了液晶顯示牌上顯示的我所乘的車次和停靠的站台。離開車時間還早,我憑著A3臥鋪票來到車站二層的臥鋪候車室休息。這裡又干淨又安靜,而且還有一個陽台,正對著豪拉大橋和胡戈裡河。我站在陽台上憑欄遠望,白天從豪拉大橋上匆匆而過,尚未仔細一睹胡戈裡河的真容。如今在夜幕下的河水顯得沉寂沒落,偶有燈光昏黃的倒影,在那裡孤獨地傾訴著無盡的幽怨。到是豪拉大橋上燈火輝煌,橋上車火馬龍、顯得熱鬧非凡,頗有些橫空出世的壯觀感覺。雖然僅在加爾各答待了兩天,心中感觸還是蠻深的。這座為印度記錄下多少輝煌歷史的城市,如今已經開始破敗,並成為整個印度社會的縮影,它的多樣性和復雜性著實令人印像深刻。你可以看到有的人享受著天堂般的生活,而有人則在地獄中掙扎;有的人在天空翱翔,而有的人則在地上爬行;其反差是如此的強烈,截然不同的人生,竟能相安無事共存於一個世界。其實印度人千年以來都是自覺地按這種等級制度的劃分去適應自己的等級社會,最大範圍照應了社會各個階層的人群,給不同的人提供不同的生存平台。在我內心深處還有一個小小的遺憾,我很想去特蕾莎修女曾經住過的修道院去看看,去緬懷一下這位從少女時代就離開祖國阿爾巴尼亞、並用自己的一生去幫助窮人的高尚修女,去做一天義工,去照顧那些孤兒或者貧病的老人,去體驗因付出愛心而得到快樂的感覺。

離開加爾各答的時刻終於要到了,我隨著熙熙攘攘的人流,登上了21:55發車的2130次特快列車,前往我的下一個目的地——賈爾貢(Jalgoan)。從那裡,我將轉車前往位於德干高原的阿旃陀(Ajanta)和埃洛拉(Ellora)石窟,那可是世界級的歷史文化瑰寶,也是我此次印度之行最值得期待的旅行目的地。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