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巴士從蓬特松(Ponterson)小鎮慢慢靠近聖米歇爾山時,我的心被提到喉嚨口。遠處,在長堤的盡頭,一堆岩石、房舍、城堡、修道院赫然從地平線上,在天水迷霧間崛起,莫非,傳說中的聖山已經近在眼前? 聖米歇爾山(Mont Saint-Michel),性格如此復雜令人捉摸不定,它就是以這樣神氣的姿態,將自然的鬼斧神工,人類的毅力展示以及智慧賣弄,系於一身。
聖米歇爾山聳立在法國北部,諾曼底及布列塔尼之間,一片霧氣迷蒙、波濤洶湧間的沙地上。山的面積很小,直徑只有1公裡,山頭建有比它高出近兩倍的修道院。
潮水落下時,它是沙地上兀起的一堆;讓連接著它的長堤顯得無趣。漲潮時,三面襲來的海水把它團團圍成一座孤島,長堤成了連接小島與陸地的唯一通道,又突然神氣起來,來往的車燈,興奮看潮的行人,把它點綴得光彩熱鬧。而山,就這樣游走於“陸地”和“海島”的兩種身分間。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循環了近千年。
夢中天使的指示
法國以聖米歇爾命名的地方、建築非常多。米歇爾是聖經中的重要天使,他有三個任務:一、秤人類的靈魂,區分善和惡。二、帶領人民進入天堂,保護他們免受惡夢誘惑;三、守護天堂的入口。
相傳在八世紀初,聖米歇爾山附近阿弗宏許區的奧貝主教在睡夢中見到米歇爾天使,天使指示他在岸外剛被海水送來的一堆岩石上建設祈禱所,奉米歇爾為守護神。起初,奧貝主教並不以為意,直到天使失去耐心,當他第三次在奧貝夢中出現時,用手指在奧貝腦門上截出一個洞,奧貝才恍然大悟,趕緊著手動工。
在阿弗宏許的聖維傑寶物室,今天可見到據稱留有天使指孔的頭蓋骨。
在往後的幾個世紀,這個本來毫不起眼的祈禱所,在諾曼人與法國人的無數征戰中,成了戰略要地。
崇高和世俗
十二、十三世紀時,這裡是極具影響力的本篤會修道院,修士們在山上留下了奇跡堂、修士食堂、騎士廳等今天看來非常優秀的建築。與此同時,市民的生活、商業,也在山腳下發展起來。法國大革命期間,這裡曾移做監獄之用,之後就慢慢沉寂下來。到了20世紀中後期,這裡才重新發展起來。1966年,修道院重新歸還給了本篤教會修士,如今還有一小群修士在山上遵循966年本篤會的宗教傳統,過著隱士般的生活。
從另一個角度說,山水間的聖米歇爾山也是頗“反映現實”的地方。修道院在山的最頂部(要舒舒服服爬上去得費點腳力),代表崇高的精神境界,山腳滿是餐廳、旅店、表現世俗的一面。圍繞著兩者的,是厚厚的城牆和堡壘。要是你老遠來到這裡,建議你在山上留宿一夜。這個遺跡給人一種很獨特的劇場感。從夜幕降臨以後到天亮以前,聖米歇爾山送走了大部分的游客,才散發出真正的魅力。到山上各個防御工事前,你幾乎可以聽到八百年前,守城將士夜裡的嘆息聲。
戲劇化的潮水與夕陽
觀潮是聖米歇爾山最重要的觀光重點。這個被譽為歐洲最戲劇化的潮水,漲潮時,海水以每小時10公裡的速度向山挺進。一年兩次,在春季和秋季,海水漲落的落差可達到15米高。
“潮水來了,請把停車場的汽車開走”。在山上的兩天,旅游中心的工作人員每天傍晚都以五六種不同語言的廣播督促人們。而兩天裡,都有些“敢死”的車主,故意和時間、潮水玩驚險的游戲,在最後一秒飛奔到長堤旁“救車”。
有一點旅游書沒有說到:夕陽也同樣讓人傾心。破空而出的光束隨著時間的流動,慢慢向右傾斜,對岸的一景一物,村落、樹林、遠處山頭的教堂一個接一個地亮了起來,又隱入到背景中。好像舞台上的人物,當追光照在自己身上時,光榮地謝幕。太陽在下山前最後一次巡視了地球這一端的每個角色,揮灑而細心。
早就知道了,諾曼底的陽光是天性嬌艷多姿的,若不是如此,大畫家莫內怎麼肯在盧昂大教堂前,以同一個角度連續畫了30張畫?又怎麼肯在晚年放棄全世界的美景,獨鐘情於一座蓮花池?
旅游須知
▲觀光
聖米歇爾山每年吸引約85萬游客。旅游業興旺的好處是人人會講英語,壞處是店裡的貨品都是“游客價”。《寂寞星球》旅游書說,“基本上,只要不是以水泥鞏固在地上的東西,你都可以一半或更低價錢在諾曼底其他地方買到。”
親身驗證後,這話並不完全屬實。銀彈充足的你,當然可以到山腳下的“媽媽的雞奶烘餅”店,去吃一客聖米歇爾山最著名的烘餅——“國王門”附近,裡面掛滿名人“到此一吃”簽名照片的餐館就是。一人份套餐請准備至少60新元。不想太花錢,可以到小店裡購買法國面包或新鮮出爐的意大利餡餅充飢。
▲▲如何去
除了參加當地旅行團外,最方便的方法是搭火車到蓬特松,轉搭前往聖米歇爾山的專程巴士。巴士一天出發三四趟或八九趟,視季節而定,出發和抵達時間多和火車時刻相吻合。
▲▲▲住宿
小小山頭,東拐西彎地“藏”著8家小酒店--大多是外部古早內部現代化建築哦。雙人房價格從80到250新元不等,都有衛浴設備。千萬要記得預訂。酒店一般下午3時到5時才開門接待,在這以前抵達的旅客得在山上游蕩一陣。
▲▲▲▲觀潮時間
聖米歇爾山潮水一年裡的最高潮,一次在春季(3月21日左右),一次在秋季(9月23日左右)。不過,潮水日期年年不同,最新最准確的資料還是在網上,可查網站:www.normandy-tourism.org 。
轉載說明:
原文刊登於 新加坡 《聯合早報》2001-11-12 , 作者: 韓詠紅
原文精美照片無法復制,照片系另配-狗尾續貂.其它照片可參閱本人上傳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