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神道的深處

作者: 山水不系舟

導讀明孝陵,神道的深處歷史的巨人留下長長的足跡,循著這些足跡,人們會吃驚地發現,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的垮台,幾乎都是從統治階級內部的腐敗開始,而且都毫無例外地從統治階級最上層的腐敗開始,這幾乎成了一條歷史的規律。 ——引自我在《駙馬傳》一書中所寫的《橫行不法的歐陽駙馬》開篇語 神道是屬於帝王將相的,但它卻是一個人生命之路走到盡頭的標志。威風 ...

明孝陵,神道的深處歷史的巨人留下長長的足跡,循著這些足跡,人們會吃驚地發現,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的垮台,幾乎都是從統治階級內部的腐敗開始,而且都毫無例外地從統治階級最上層的腐敗開始,這幾乎成了一條歷史的規律。

——引自我在《駙馬傳》一書中所寫的《橫行不法的歐陽駙馬》開篇語

神道是屬於帝王將相的,但它卻是一個人生命之路走到盡頭的標志。威風猶在石獸和石雕的文武大臣,護衛著一代英主朱元璋的亡靈升天之後,今天看起來反倒變得無比安祥和寧和。晨光中,獨步在明孝陵空寂的神道上,巨大的石像、駱駝、騏麟和文武大臣成對成對地夾在路的兩邊,雖然相隔六百年的時光,卻好像只隔了一層紙,我仿佛可以和古人對話。是元朝末年的天災人禍,統治階級的橫征暴斂,逼起了江淮大亂,逼出了揭竿而起的義軍,逼反了一個靠乞討為生的和尚,這和尚就是後來成為大明開國皇帝的朱元璋。在神道上走走停停,腳步就像踏在時空邃道上一樣,讓人回想起了朱元璋,回想起了元末明初的大亂,回想起了朱元璋為了朱明天下永傳後世所費盡的心機。一切都如過眼煙雲,而今留下來的也許只有這些石頭了——而石頭,也許可以保存一些古代氣息的。在中國數百位正式的帝王中,恐怕只有朱元璋出身最寒微了。他從小死了父母,十幾歲時無處存身便進了寺廟剃發為僧。原本要在青燈古佛旁了此殘生,可動蕩的年月,連吃齋念佛都不能容,於是他才進了紅巾軍,由不殺生的佛教徒變成了一個靠殺人才能生存的“強盜”。這也許是歷史的必然和人生無奈的選擇。我和一伙旅游學校的學生走到了一起,來到一對武臣石像前,這石像名叫“翁仲”,據說,明孝陵的翁仲是中國古代傳下來的最大的翁仲。查尋史料我們知道,“翁仲”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他原是秦始皇時的一名大力士,名叫阮翁仲。相傳他身高一丈三尺,英勇異常,因此秦始皇令他帶兵駐守臨洮,從而威震匈奴。翁仲死後,秦始皇便把他的形像塑成銅像,立在鹹陽宮司馬門外。據說匈奴人來鹹陽朝貢,遠遠見到了銅像,還以為是真的阮翁仲不敢靠近。就這樣,後來的統治者沿習秦始皇的做法,把立於宮闕廟堂和陵墓前的銅人或石人稱為“翁仲”了——可見秦始皇影響的深遠。我站在威武的翁仲像前,看那雄偉的身軀,懷中的利劍,圓睜的眼睛,感到一股殺氣逼來。通觀朱元璋起義以來的戎馬生涯,有多少能征慣戰的將士馳騁疆場,才打出了大明的一統江山。可是突然讓我想到,朱元璋坐穩江山後,又大肆誅殺功臣,到他臨死時,幾乎所有的功臣都讓他誅殺殆盡。一次,朱元璋竟要殺明代開國第一功臣李善長,太子朱標實在看不下眼,就向朱元璋勸諫起來。朱元璋讓宮中侍衛拿來一把帶刺的荊條讓太子去抓,因為有刺,太子不敢下手,於是朱元璋說,我這是在為你除刺呢——殘酷的世襲統治,其道理的深奧恐怕只有皇帝本人最懂了。又前行幾步,是兩個文臣像站在路邊。只見這兩個文臣一臉凝重,手拿笏板,一副憂國憂民的樣子。於是讓我想到,明代的一些開國老臣在朱元璋的統治下兢兢業業,提心吊膽過日子的往事。明開國初本是左右丞相打理朝政的,可是自從丞相胡維庸謀反案出現後,朱元璋如坐針氈。為了限制丞相的權力過大,朱元璋力改歷史慣例,下旨明朝從今以後不設丞相,六部尚書直接對皇帝負責。為了監視臣下是否有謀反行為,他甚至還組織了一個特務網,這些特務被稱為“檢校”,其成員相當復雜,除了皇帝最親近的人誰也認不出他們來。有一位大臣叫錢宰,因為年紀太大,每天天不亮就要上朝實在太辛苦,在家裡寫了一首詩:“四鼓咚咚起著衣,午門朝見尚嫌遲。何時得遂田園願,睡到人間飯熟時?”第二天上朝,朱元璋對他說:昨天你作的詩挺好嘛。不過我可沒有‘嫌’你遲呀!你把它改成‘憂’字怎麼樣?”一句話,嚇得錢宰一身冷汗,連忙叩頭謝罪。朱元璋對臣下的嚴密統治恐怕是空前的,也是絕後的了。他設立的錦衣衛,其刑法之嚴酷,可以用駭人聽聞來形容。僅舉幾條為例:洗刷:把人犯放置鐵床上用滾水澆;鐵帚:用鐵制的掃帚掃去人犯的肉皮,直至露出白骨;梟令:用鐵鉤鉤住人犯的後脊梁懸吊起來;抽腸:把人犯掛在架子上,用鐵鉤鉤住人犯的食道拉出腸子;剝皮:把人犯整張皮剝下來塞上草做成標本示眾……這些刑法直至洪武二十年才廢棄不用。還有一種叫“廷杖”的刑法,即將有罪的大臣當朝用板子打,挨打的人皮開肉綻,觀看的人心驚肉跳,不少大臣被活活打死。工部尚書(相當於副丞相)薛祥就死在廷杖之下,就連朱元璋的親侄子朱文正也喪命廷杖。朱元璋的嚴酷不光是對有罪的大臣,對自己的親屬也是一樣。駙馬歐陽倫,本是與朱元璋共患難多年的妻子馬皇後所生的女兒的丈夫。因為倒賣茶葉,動用官府大車(古代官倒),竟也讓朱元璋處死了。想一想,在這麼嚴酷的刑法下哪個官員還敢冒犯天規!都知道清初有“文字獄”,殊不知明初也有,而且大多是捕風捉影。有大臣拍馬屁給朱元璋上賀表,文中有“聖德作則”,南方“則”與“賊”同音,朱元璋竟以為是罵他作賊(起義之初被官府罵為賊);還有一官員上賀表時有一句“睿勝生知”,“生”與“僧”同音,朱元璋以為他在譏諷自己的和尚出身,結果都因此獲罪。於是嚇得官員們連賀表都不敢寫了,特請皇帝發個寫賀表的樣式才敢動筆。現在分析起來,也許是朱元璋出身太低微了,所以他唯恐臣下背叛他,才行此酷法,並且到了神經質的地步。但是,朱元璋也是中國古代最勤勉的皇帝之一。他把自己的全部時間都用在治理朝政上,每天天不亮就處理大大小小的政務,一直到天黑。如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短短八天時間,他所批奏章1660份,處理的事情3391件。也就是說,他一天要看200多份奏報,辦理400多件事情!除此之外,朱元璋不尚侈華也是出了名的。他身上穿的衣服都是洗了多次舊了才能換。他甚至看到太監穿著華麗了都要訓斥起來;宮中收到外官進貢的華麗席子,他下令退回去,為的是收下後,下面各地方聞聲而動爭相進獻,一旦成風會鞅及整個國家。無數朱元璋的故事湧上心頭,帶著些許惆悵我進了神道最深處的孝陵大門。站在高大的樹下,讓我感慨起來,農民起義軍的領袖當上皇帝後還能保持農民本色,從這一點看還真讓人同情。通常,歷史上有作為的帝王一般都有一個賢德的皇後,朱元璋也不例外。他的結發妻子馬皇後原是起義軍首領郭子興的養女,明建國後,每有災荒出現,她都吃粗飯野菜,並時時勸諫朱元璋多做善事,關心朝廷是否賑災了。她死後,老百姓深深懷念她,朱元璋謚她為“孝賢皇後”,她的陵墓就叫“考陵”了。朱元璋死後,也和馬皇後葬在一起,於是就有了現在的明孝陵。進入大門不遠處有一個御碑亭,上面是清康熙皇帝手書的“治隆唐宋”四個金字,看來,朱元璋的一生業績也被清代皇帝首肯的了。我們可以按照朱元璋的設計設想一下,如果照他的路子走下去,明朝也許真的可以長久存在下去。但是,封建世襲制度的最大缺欠是無法讓這架歷史大車走出傾覆的軌跡。隨著和平環境的延長,他的子孫們一代一代變得貪圖享樂起來。明英宗寵信太監,在土木堡被瓦刺大軍捉去後,明朝就開始走下坡路了。第九任皇帝明憲宗在位23年之久,僅在成化七年上過一次朝召見過群臣外,一直到死也沒理過朝政,因此,他成為中國歷史上上朝最少的一位帝王。最勤勉的皇帝和最懶惰的皇帝都出現在明朝,這不能不叫人拍案驚奇。第十一任皇帝因為荒淫死於豹房。十二任皇帝在位45年一直貪戀女色,還差一點讓宮女勒死。雖然沒有了弄權的丞相,但卻給了離皇帝最近的小人的機會,於是明朝出現了王直、劉瑾、魏忠賢等一大群作威作福的太監。朝中大臣都得對他們附首貼耳,“紙糊三閣老,泥塑六尚書”,貪污腐敗,賄賂公行,到最後一個皇帝朱由檢時,雖然想改弦更張,但已是病入膏肓,無可救藥了。帶著對歷史的嘆息我回到夫子廟的住處,然後又到中華門游覽了一回。中華門是明初都城的正南門,但見城牆高聳,登城的步道上,有明代士兵的塑像和明朝的旗幟迎風招展,甕城的藏兵洞還帶著幾許殺機。它讓我想起了朱元璋在占據南京後十年沒有稱王,而是提出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口號,待到羽翼豐滿了他才坐上皇帝寶座上。這種心機似乎深不可測。但是,它也讓我想起了新中國的第一位領袖,也效仿過朱元璋提出過12字口訣“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來。雖然,韜光養晦固然重要,但是……聽說南京近幾年又新建了幾處旅游景點,獅子山上的閱江樓就是名嗓天下的一處,於是我不想錯過,便急急打車向城西北靠近長江邊的閱江樓奔去。閱江樓,2002年所建,只見它高聳獅子山上,向西附瞰長江如帶,好一幅長江萬裡圖!聽導游說,它是江南四大名樓之一。我聽著有些奇怪,本來只有江南三大名樓(岳陽樓、黃鶴樓、滕王閣)之說,何來“四大名樓”呢?聽了介紹我才知道,江南三大名樓是因為古人的三篇著名詩文而成其盛名,第四大名樓“閱江樓”也有一篇著名散文,卻是一處“有記無樓”的名樓。據說朱元璋稱帝之前,在獅子山上指揮數萬伏兵擊敗了勁敵陳友諒,為其建立大明王朝奠定了基礎。14年後的公元1374年,朱元璋下旨要在獅子山建一樓閣作為紀念,並親自命名為閱江樓,還以閱江樓為題,命在朝文臣們各寫一篇《閱江樓記》。其中明初著名文學家、翰林大學士宋濂的《閱江樓記》以其文采收入《古文觀止》當中。可是,打完地基後,因為工程浩大,費用甚巨,在群臣的勸諫下,朱元璋才下旨停建的。也許正是當時的朱元璋能聽進去忠臣的勸諫,愛惜民力,才贏得了人們的認可,才有了明王朝前期的強大。人民甚至原諒了他濫殺功臣、濫用酷刑、嚴密的特務網等等過錯。老百姓可以用官僚去管理,群臣可以用特務網來監視,尾大不掉的功臣可以屠殺,可是,帝王的權力誰來監管呢?光靠正直的大臣勸諫可行嗎?光靠帝王的自我約束又能堅持多久?歷史留給人們太多的啟示。



(幽長神秘的神道上我獨自徘徊)



(威風猶在的武臣立在神道邊)



(兵威尚在的明都城南門——中華門)



(閱江樓——有記無樓之後,新建的一座名樓)



(獅子山上的朱元璋塑像)


精選遊記: 南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