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每一天,我們都會遇到很多張面孔,有微笑,有沮喪,有開心,有悲傷,更多的,是與我們擦肩而過的面無表情。可是,我要告訴你,在柬埔寨的暹粒,在吳哥窟的巴揚寺,你可以一口氣看到216張臉,每張臉都那麼生動,那麼安詳平和,每張臉都令你記憶深刻,永難忘懷。這就是我非常非常喜歡的高棉的微笑——54座四面佛塔,216張笑臉。2、巴揚寺在通王城內,通王城在吳哥寺以北1500米處。據資料上說,通王城又稱大吳哥,是吳哥王朝的首都,東南亞歷史上最宏偉的都城,鼎盛時人口達上百萬。多次毀於戰火,後幾經重修,最終在1426年被廢棄。通王城呈正方形,城牆周長14公裡,以寬達百米的護城河環繞。全城5道城門,南門和北門是百姓日常通行之門,東門為出喪使用,西門是犯罪者所走的。東門北側還有一道勝利門,直通王宮,是國王專用。既然是城,自然有護城河,護城河橋兩側的石雕為修羅與阿修羅合力攪拌乳海獲取長生不老藥的故事。兩側各有27座雕像,高2.2米,跪坐姿,合力報持巨蟒用力拉扯。觀察雕像的面容可以分辨他的身份:眼睛細長、表情含蓄的是修羅,怒眼圓睜、表情凶惡的是阿修羅。我們這樣的老百姓自然從南門入城。南門城門高達23米,和其他城門一樣,上方為巨大的四面佛像,面露安詳的微笑。3、
巴揚寺居於通王城城中心,像征著宇宙的中心須彌山,通向四門的四條道路都從這裡出發。來巴揚寺之前,我渴望親眼目睹神奇的高棉微笑,來之後才知道,其實這裡不僅有高棉的微笑,還有豐富的回廊浮雕壁畫,只是它的廊頂不像吳哥寺保存的那樣完好,所以很多浮雕在歲月時光的侵蝕下,已經無法辨認了。說心裡話,比較吳哥寺的浮雕壁畫,我更喜歡這裡浮雕壁畫的內容。除了有宗教故事、神話傳說、戰爭場面,還有生產勞動、集市貿易的生活圖景。我看到留著長胡須的中國軍隊,個個神情肅穆,在叢林中行進;海中的大魚張開大嘴,吞進半個從戰船上掉入海中的士兵的身體;得勝回朝的國王受到熱烈歡迎,但是他卻漫不經心,因為不知道拿什麼敬獻給保佑他打勝仗的佛祖;健康苗條的婦女在河邊汲水,彼此說著我聽不懂的高棉語,我卻能在她們的舉手投足之間,體會到她們為幸福生活辛勤勞作的快樂……我喜歡這些世俗化的內容,比起高高在上的佛陀,這樣的圖景令我親近。當然,我來巴揚寺是為了看四面佛。巴揚寺猶如一座拔地而起的山,49座佛塔如同山峰連綿聳立,中間一座即是頂峰,其余48座如眾星捧月般全部簇擁在它的周圍。49座佛塔頂都刻有巨大的四面佛,佛像為典型高棉人面容,臉帶安詳的微笑,這就是令吳哥窟蜚聲世界的“高棉的微笑”。這裡的每一張臉都非常巨大,有的甚至達到4米高。穿行在眾多佛塔間,無論身處任何一個角落,都會發現有帶笑的眼睛注視著你的一舉一動。你可以想像一下,如此眾多的巨型的笑臉圍繞在你周圍,你會有怎樣的感覺?我當時除了震驚還是震驚,實在無法言說對它的喜愛,只能在心中一個勁兒地說:太神奇了太神奇了。是的,吳哥窟就是產生奇跡的地方,尤其是巴揚寺。有人考證說,這些臉是當時的國王查耶跋摩七世的臉,為了供奉佛陀,他讓工匠按照他的模樣建築了四面佛塔,但這個結論沒有得到證實。其實,這些微笑的臉乍看之下表情一樣,仔細觀察,是有細微差別的。只是,那微笑的神情,平和的眼神,安詳的面容,微微俯首的模樣,帶給多少人臆想和猜測的空間,讓大家眾說紛紜了一百多年。
高棉的微笑實在有名,所以這裡的游客非常之多,剛剛在一座四面佛跟前駐足,就會有人走過來議論紛紛指手畫腳,令我無法靜靜打量他。後來我就放棄了拍照,獨自靜靜地坐在一座佛塔的對面,端詳了好久好久。4、回來後整理照片,發現巴揚寺的照片比其他地方都少,小深問我:你那麼喜歡巴揚寺,為什麼不多拍幾張?我該怎麼和他說呢?我想告訴他,我已將那天的影像統統收進了我的記憶之匣,只要記憶還在,我對這些美麗的216張臉的記憶就不會忘記;只要記憶之匣打開,回憶就會帶我“嗖”地回到那一天,連同那天的陽光,都會分毫不差,就好像我們才剛剛相遇。08,5,28

(在通王城外遇見的像隊)

(巴揚寺遠景)

(高棉的微笑)

(高棉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