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2/20 周三這天早晨7:00起床。一起床我們就拉起百葉窗,看見外面平台上一點兒東西也沒剩,連蘋果核和獼猴桃的皮也不見,這貪吃的wallaby啊。但是,外面竟然已經是大雨傾盆,這讓我們的心情一下子低落起來,因為這天我們要走很長的路,這要一路都是雨會多不方便。不過,想到這場雨能給缺水的Coles Bay補充很多淡水,心情又一下子好起來。況且我們要開到塔島的另一個地方去,也許那邊就不下雨了呢。LG去接待處交房間鑰匙,回來告訴我,服務員說天氣預報報道上午天就會放晴的。開車再去Coles Bay那家café吃早餐。看到那個Coles Bay Water Storage的指示牌,指針果然已經指向了綠色。因為下雨,外面的餐桌都是濕的,所以café屋裡的座位都滿了,我們等了一會兒才有座。這回,我們要了兩份西式餡餅,一份Egg and Bacon(蛋和鹹肉)餡的,一份Beef Cheese and Mushroom(牛肉、奶酪和蘑菇)餡的,兩份茶。忘了記價錢,大概十多塊澳元吧。吃著早餐,已經感覺外面的雨小了,LG又抽空去上了一會兒網。2澳元。然後,開車出發。其實我很想去一個叫“Bay of Fires”(火之灣)的地方。據“資料”上說,那處海灣的沙灘上都是紅色的岩石,像一片火海一樣,那是因為那種岩石表面上長滿了一種紅色的蘚類植物。但是,從地圖上看,Bay of Fires在Coles Bay北面相當遠的地方,而且和我們這天的行程是完全相反的方向,只得又放棄了。我們從Coles Bay沿著C302公路開出來,然後轉到A3公路上去。如果向東北方向的A3公路轉,雖然和我們目的地的方向相反,但是駛出不太遠,能夠到達一個叫“Bicheno”(比舍諾)的小城市。“寶典”上說它附近有“Rocking Rock”(陰影石)和“Blowhole”(吹蝕穴)可看(塔島上好像好幾個地方都有Blowhole吹蝕穴,可惜一個也沒看成)。這也是我們前一天計劃要去看的。結果這時看雨還在下著,估計那兩個肯定是室外的景點,只好也放棄了,趕路要緊。於是我們是轉向西南方向的A3公路上,開出不久,就在路邊發現了我們這天的第一個目的地的標牌 – Freycinet Vineyard。我們來塔島旅游的第二目的就是為了品嘗、購買葡萄酒,雖說並不是對葡萄酒有多深的愛好,但既然Tassie盛產葡萄酒,所以順便領略一番。我們根據一本在機場拿的專門介紹塔島葡萄酒莊的小冊子,選了這裡的這家Freycinet Vineyard。沿著路標從主路拐出來,跟著指示牌找到了酒莊,停好車進去,一位女主人,可能太早了(其實這時已是十點,小冊子上寫的這裡是九點半開門),看起來還沒梳洗好,在櫃台旁迎接我們。就像在Huon Valley的酒莊一樣,我們“像模像樣”的嘗了幾種酒,然後買了一瓶白葡萄酒,28澳元。酒莊裡還有另一對夫婦在選酒,見我們想照相,就熱情地幫我們倆以酒莊的櫃台為背景合影。之後,我們的車繼續沿著A3公路開,開過了前一天我們停留過的小城Swansea,再開了一會兒,看到了我們的第二個目的地,Berry Farm的標志。其實兩天前去Coles Bay的路上就看到了這處地方,但當時時間已晚,看見那路邊的標志上寫著營業時間就到下午(好像是)四點半。於是當時就決定離開Coles Bay時一定要來彌補遺憾。最終證明我們的決定是明智的。同樣按著標志牌拐出主路,跟著標志牌走,不久就到了。停好車、下車,正好雨也停了,我立刻就被眼前的景像打動了。眼前一片開闊的地界,整片土地凹陷下去一些,凹地上種著一排排翠綠的植物。這裡既然叫Berry Farm,想來這種著的自然就是各種berry(莓、漿果,比如strawberry草莓)了。因為這塊地是凹陷下去的,與周圍的土地自然由斜坡相連,而斜坡上布滿了數不清的五顏六色的小小野花。整個這片地方的盡頭,是一排只有一層的木頭房子。眼前的這番景像,說不上是多麼漂亮、比如Wineglass Bay那樣的風景,但是竟好像有某種魔力似的,好像一下子就把我的心抓住了。後來回了家,和LG又聊起這個地方,他也是贊不絕口。我們走進那房子,發現原來裡面左側是一個小小的shop,木架上陳列著各種berry的果醬。而右側原來是餐廳。有透明玻璃的櫃櫥裡陳列著誘人的scone和waffle。我們來這個Berry Farm的本來目的,是想買點兒新鮮的berry吃,比如strawberry草莓、raspberry木莓、blueberry藍莓、blackberry黑莓,LG說澳大利亞的這些莓子很好吃,而且都是很健康的水果,國內卻除了草莓對其它的不多見。不過,我們問了店員,才得知這個季節新鮮的berry已經采摘完了,只有制好的果醬賣。但是,看到那櫥窗裡漂亮的scone和waffle,我們也邁不開腳步了,直後悔不該在Coles Bay那家café吃了早餐,要是早知道這裡有此等美味,寧願空著肚子開過來。看看scone份量太大,我們還是決定點了一份waffle(實在是很想waffle和scone一塊兒品嘗啊)。加上茶14澳元。這裡的茶上的很正式,一個精致的白瓷茶壺、兩個茶杯、一小杯牛奶、還有過濾茶渣用的濾網。等到精致漂亮不亞於在墨爾本Dendenong山Miss Marples餐廳L先生夫婦請我們吃的那頓中的waffle上來,我和LG同時說出了我們這時想到的又一個新的夢想 – 也能在這裡擁有這麼一座可愛的Berry Farm。

(Berry Farm)
當然這時我們心裡清楚,我們所領略到的,只是這個farm表面的美好,我們不可能體會到真正建成這樣一座farm的艱辛。等待waffle上來的時候,我看到餐廳的木頭牆壁上,貼滿了照片,顯示著這個farm從一開始到成了現在的規模的過程。還貼有一篇報紙上刊登的文章,介紹到,這座farm的創始人;包括它從最初的房子的搭建、到開辟berry的田地、到建成shop和餐廳、到現在竟還有了自己的酒莊,這一切努力過程的主要建設者,竟然只是一位女子,Kate Bradley。她從1987年來到這裡,靠著三本“怎樣蓋房子”的書自己開始搭建房子,然後從1991年開始種草莓,後來再發展別的莓子的品種,直到擁有了今天的規模。
帶著心裡對這位女子的深深佩服和嘴裡waffle留下的美味,我們離開了這個Berry Farm。回到A3主路,繼續向西南方向開,到了第三站,Spiky Bridge(“寶典”上就直譯為“斯拜基橋”,spiky的本意為“尖而長的,銳利的”)。這是前一晚讀“寶典”時才注意到的。說是“一座19世紀40年代由犯人們”(塔島處處提醒人們不要忘了它“流放之島”的歷史)“建造的、由數千塊尖尖的小石頭堆砌而成的一座有點恐怖的橋”。看到書上的這段時,我怎麼也想像不出來,橋怎麼能由尖石頭堆砌,那還怎麼叫人在上面走?難不成是誰犯了錯當成懲罰讓從上面過?就像釘板一樣?所以才說“恐怖”?所以決定第二天要來看看,雖然跟我們這天真正目的地的方向要背向行駛一段。真看到了,才知道,原來橋面就是普通的土路,只不過橋的兩道欄杆確實是用大大小小、高高矮矮的尖石頭砌成的。那時天空中正陰沉沉的、好似又要有一場大雨,聯想到這橋的歷史,看著那些尖尖的石塊,再結合上周圍的環境,比如那烏雲滾滾的天空,一時間給我一種感覺竟像進了《指環王》電影的情境中,橋面上會突然出現拿著長長尖尖的兵器的魔族人似的。

(Spiky Bridge)
看完這還真值得一看的Spiky Bridge,我們趕緊開車掉頭,按原路往回返。
來Spiky Bridge時,我在車裡曾突然看見路邊好似躺著一個動物,但當時車速挺快,一晃就過去了。這回往回走,我緊緊地盯住路邊,果然開了一會兒就又看見了那動物。原來是只wombat,挺大挺胖的一只,可是已經死了,躺在路邊。而且它的姿勢很奇怪,四個爪子張開、整個身子直挺挺的僵在路邊,讓人看著覺得好可憐。LG說這樣子肯定不是被撞死的,可能是得了什麼病。我們將車停在路邊,但是它在對面的路側,所以我們只是搖下車窗在看。而順著那條路開的一輛車,這時也停下來,下來兩位女士,去仔細的看那只可憐的wombat,臉上充滿了憾惜之情,但是當然也無能為力。

(在路邊看到的可憐的wombat)
想想澳大利亞也算是動物的天堂。但是這些在郊外路上被撞死或病死的動物們,還是很可憐。
再開不遠,我們第三次來到了Swansea小城。前一晚也是在“寶典”上看到,這裡有一家叫“Morris’ Store”的百貨店,“從1838年建起就一直在營業”。於是我們也決定去看看。其實就是一座很普通的三層小樓。三層樓在國內的大中城市裡毫不起眼,但是在安詳平靜、一般建築就一兩層的這裡就顯得很顯眼了。裡面倒是五花八門、什麼貨品都有。出了Morris’ Store再四處走走,看見一家臨海而建、叫“Ebb”的餐廳,看起來很不錯。雖然這時正是中午12點,可惜肚子很飽,實在吃不下什麼東西了。弄得LG很遺憾(他很喜歡品嘗各處的美食)。我看見這餐廳的玻璃門上貼著招“floor staff”(我和LG認為可以翻譯成“跑堂”)的廣告,於是和他開玩笑說,我不跟他回去了,留在這裡打黑工,但是能生活在這麼美的地方我也願意,時不時還能去Coles Bay看“天堂仙境”。出了Swansea,再沿A3開沒多遠,地圖上顯示可以有一條岔路到“Nine Mile Beach”(九英裡海灘)。“資料”上說是一條長長的美麗的海灘,如能乘游覽飛機看效果更好,我們想開車過去看一眼也算“到此一游了”。於是我們上了這條路。看到路邊確實也有標牌顯示能到Nine Mile Beach,距離也不遠。沒想到,我們開出了很久很久,就是看不到任何beach,而且我們很注意路邊是否還有什麼岔路才能到,但是路邊的岔路看上去都是私人住家的通道。無奈,看著前方的路,我們定下開到那最後一根電線杆的目標,等真到了還是看不見任何beach的影子時,只能放棄按原路返回了。很是郁悶。這也是我們堅持“自助游”的唯一一個無奈之處,路不熟,有些地方想去去不了。不過,與參加旅游團的不自由相比,我們倒還是寧願堅持“自助游”到底。又上了A3主路,繼續開了一小段,看到通往B34的岔路口,於是拐向這條B34。這天我們的最終目的地是Tassie的另一大著名景區“Cradle Mountain”(搖籃山)。不過,按照我們所游覽的路線,從Coles Bay開到Cradle Mountain,沒有一條直達的路,而是要經過很多條彎彎繞繞的路和一些小城市,於是我又得肩負起我“導航儀”的重大職責。沿著B34開,地圖(我們用的地圖真好,“風景名勝”都用突出字體顯示)上顯示一處路邊有一個叫“Lake Leake”的湖。看到路牌後開過去,先是一片靜靜的樹林。偶爾能看見一兩個人在林中散步。沿著林中小路繼續向前開,就看見了一大片湖水。可能因為天氣不好,湖水本身倒並不顯得有多美。不過奇特的是,湖水裡立著無數根枯樹樁。看斷面就像是樹木自然倒塌形成的,而不是人工砍伐留下的整齊切面。真不知這一景像是如何形成的。難道以前這裡是一片森林,然後樹木不知為何都倒了,然後又形成了湖泊?反正很奇特。

(到達Campbell Town之前的Lake Leake)
其實,Lake Leake著名之處在於湖裡的鱒魚。來之前在“資料”上也看到,塔斯馬尼亞除了景色美,還有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全島上大大小小的河流湖泊裡都有鱒魚。只要在任何一家漁具商店或是專門的地方購買到臨時或者長期的垂釣許可證,就可以在湖中釣魚。我和LG自然又沒有這種時間,況且真釣上來的魚(說大話了,從沒釣過魚的我們也許真有機會釣也釣不上來)也沒法處理。
湖邊草坡上,有一兩處帳篷。帳篷中都伸出長長的電線,一直伸到遠處一個小棚子裡。那小棚子裡的牆壁上有插座。這是專為野營者提供電源的地方。覺得這種野營住宿也不錯,也另有一番風味。可是轉念又想到,要真讓我住進帳篷,我首先最怕的是蟲蟻(在Shoreham小鎮G夫婦的度假屋住的那晚我就很擔心會有蟲蟻爬上床。曾經看過一個電視節目,國外一個小鎮上的一家,晚上熟睡時,主人就被爬進房間的毒蜘蛛咬了)。看來我們只能“號稱”喜愛自然,但沒有勇氣真正親近大自然。離開這個lake,我們回到B34主路,繼續前行,到了Campbell Town小城(鎮),停車休息,這時已是下午兩點。又是一個安安靜靜、看不見很多車很多人、道路不寬、路邊都是一兩層的小房子的小城(鎮)。這趟Tassie之行,愛極了這種祥和的歐式風味的小城(鎮),總夢想能居住在這樣的地方。但是當然也知道,夢終歸是夢。在喧鬧的都市中生活久了,看到這樣的地方,自然會產生這種夢。卻又真不知道,如果真有機會能讓我生活在這裡,又是否能長期忍受這種“平靜”。在城(鎮)中心轉了剛不久,就發現了一個特點。小城(鎮)道路兩邊人行道的地面上,都嵌有棕色地磚,一塊連一塊,連成長長的一條。開始以為只是裝飾,等走近一看,見那些磚上還都有刻字。專心一讀,才發現原來每塊磚上都刻的是以前某一個罪犯的基本資料(又一個顯示塔島曾經的歷史的地方)。很像Port Arthur那個專門的資料室裡呈列的木盒中的信息。我饒有興趣的一一看去,一個20歲的青年,因為偷布料被判入獄7年;一個19歲的原本富足的農民,因為偷銀器被判入獄10年(偷銀器只比偷布料多3年);一個30歲的男子,因為偷兔子被判入獄7年和100下鞭刑(看來那時兔子比布料值錢);一個30歲的男子,因為偷馬被判終生監禁(馬比兔子大多了,判的也重的多);一個21歲的屠夫,因為偷綿羊被判終生監禁(綿羊也比兔子大,可是比馬小很多啊,也許是偷的數量多,不知這位屠夫好好的干嘛偷綿羊,難道想把綿羊宰了賣肉,結果如此之慘);一個20歲的女子,因為偷衣服被判入獄7年(和偷布料的一樣的刑罰);一個20歲的青年,因為“assault”(毆打或強奸)被判入獄7年(這麼重的罪竟然也只7年);一個25歲的人,因為“receiving”(收買賊贓)被判入獄7年(也只跟偷東西一樣重);一個26歲的人,因為偷黃油被判入獄14年(看來黃油比布料、兔子貴重的多);還有一塊磚上寫著一個19歲的中國青年,1846年被判了14年,但不知為何竟沒有寫罪名。有一條街旁,是一個相當漂亮的街心公園。怡人的陽光下,翠綠草坪上人們或躺或臥,悠閑自得。草坪上還點綴著五顏六色的野花。而街上,也有長長的一條“罪犯磚”,靜靜的、冷冷的向人們訴說著這裡曾經的歷史、那些不幸的犯人的經歷,以往的冰冷過去和現在陽光下人們美好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Campbell Town出來,就上了1號公路。這是一條路況非常好的高速路。然後,我們到了一個比較大的城市Perth。我們在這裡找加油站加油,1.47澳元一升,加了61.7澳元。從“資料”上,了解到這裡附近有一個“Honey Farm”(養蜂場),出產塔斯馬尼亞著名的兩種蜂蜜“Leatherwood Honey” 和“Manuka Honey”(據“資料”說對傷口愈合和胃部不適最有效)。於是在加油時,我們向一位老者打聽,他很熱情的指給我們路。按照他所指的方向,我們開出一會兒,發現路邊是有一家,但寫的並不是Honey Farm,是“Honey Shop”(蜂蜜店)。但我們也決定進去看看。裡面蜂蜜品種確實不少,並且有我們想找的那兩種。而且櫃台旁有兩排玻璃罐,擺著各種蜂蜜樣品,可以免費品嘗。嘗試了一番後,我們買了兩罐1公斤的Leatherwood蜜,每罐15澳元;一罐500克的Manuka蜜,11.75澳元。不過我沒有找到“資料”上說的“蜜糖雪糕”。出了Perth,走了一段B52公路,然後再上了1號路。這之後只要沿著1號路一直前行就行了。但我們用的地圖上不知為何有一段是虛線,弄得我們不敢走,還繞了一段B54,其實後來從Cradle Mountain去Launceston時大膽走了那一段,證明沒事。中間經過一兩個城市,沒有停留。直到來到了Deloraine。才又停車休息。這個城市也有一個小特點。就是人行道邊隔一段就有一根鐵柱,柱子上立著一個小小的鐵質雕塑,顯示著各種人物造型。在這裡我們決定吃晚飯。雖然才5點,但怕到了Cradle Mountain又像在Coles Bay一樣找不到餐廳吃飯。但是,沿著街走來走去,因為肚子其實也不太餓,所以怎麼也決定不了吃什麼。甚至都走進一家餐廳坐了下來,可看看菜單實在提不起胃口,又走了出來。在一處街邊,我突然發現地上有一只小麻雀,旁邊有人經過也不飛,過去一看,才發現它竟然有一只腳受傷了,而它的前面,就停著一輛大卡車,只要車一動,立刻就會把它壓在巨大的車輪下。看到這樣,我趕緊想想辦法救它,可是能有什麼好辦法呢。最後,只好用手中的地圖,小心的把它托起來,再放到路邊花圃的土地上,只能這樣任它“自生自滅”了。因為托它時,手上沾上了它的血跡,又沿著長長的街道走到一頭的公園,那裡有洗手池洗手。等我洗手回來,LG告訴我他把“資料”也撕掉了一角,因為也沾上了小麻雀的血跡,但是我一看,他這一下,剛好把一個我們後幾天想去的“薰衣草農場”的名字給撕掉了。接著,又整整沿主街走了一個來回(天還挺熱,陽光很強,街道是一個大坡,上坡時還挺累),最終決定還是吃一家叫“Amble Inn”的café的fish & chips。另外還加一個漢堡,一壺茶,一共17.5澳元。坐在店外的藤椅上吃。別看這家小café店面不算大,上茶還挺正式,也配有濾網。吃完了東西,繼續前行。出了Deloraine,就上了B12公路。路的兩邊是開闊的草原,遠處有青翠的山巒,映襯在藍天之下,而天上有大朵大朵湧動的白雲。草原上的草雖是枯黃的,但還是不時有成片的牛羊在悠閑的吃草。開了一段後,我看見了路邊“Trowunna Wildlife Park”(野生動物園)的路標。據“資料”上說,這個動物園裡游客可以抱“Tasmanian Devil”以及wombat,這對喜愛小動物的我來說是多大的誘惑力,可是(又是“可是”),不知前方路還有多長(而且最後的這一段路是最復雜最繁繞的)、還得多長時間才能到這天的最終目的地,而且這時動物園估計也關門了,不能前往。郁悶ing。快到一個叫“Mole Creek”的地方時,路已經不知不覺進了山裡。已算不清這是我們這趟來澳大利亞第幾次在山林中開車了,但我還是饒有興趣的不停拍下車窗外蜿蜒的路和有著各種形態的樹木的樹林。奇怪的是,先前看到的草原上的草都是枯黃的,這山中的樹木卻都蒼翠欲滴、顯出無限生機。“creek”有“小溪”的意思。所以到了Mole Creek,果真有溪流從望不到邊的林中穿過。看多了湛藍色的遼闊大海,再看看這“小家碧玉”式的小巧溪泊,又是一番不同的感受。而溪中的水流被兩岸的高樹擋住了陽光,竟成紅褐色,但是水中又倒映著遠處披著金黃色陽光的樹木,形成一番奇特的景像。過了Mole Creek,繼續沿著B12公路向前方開。地圖上顯示這條路的盡頭有一處叫“King Solomons Cave”(所羅門王洞穴)的地方,而且那兒附近還有一個“Marakoopa Cave”(馬拉庫帕洞穴),“寶典”說這是兩個“鐘乳洞”,Marakoopa Cave裡還有很少見的熒火蟲(愛遐想的我不禁想到不會是“鬼吹燈”裡描寫的那種恐怖的熒火蟲吧)。我還沒看過鐘乳洞,對那熒火蟲也很想看看稀奇在哪兒,但是,“寶典”上說,“人們都只能在管理員的帶領下參觀”。這時已是傍晚七點左右,我們不知是否又會像Port Arthur那樣參觀時間已過,另外,地圖上顯示,要到達我們的目的地Cradle Mountain還有一段非常曲折彎繞的山路要走,這樣很難估算究竟還需多長時間才能到達(有了上次差點沒油拋錨在路上的教訓,我總是不停的問LG油還夠不夠),這樣這兩個景點也只能放棄了。就在離B12的盡頭、King Solomons Cave所在地很近的地方,不得不轉上了C138公路,車呼嘯著帶著我的遺憾離King Solomons Cave越駛越遠。沿著C138先向南行駛了一段,然後,就像地圖上顯示的一樣,這條路折了一個很急的彎,竟就轉向北行駛了。想來這裡的路可能得依山勢地形而建,不能像平地上那樣一馬平川的樣子,所以如此曲折繁繞。而且又因為是山路,有很多高高低低的坡,LG說,他注意到儀表盤上,有時“瞬間耗油量”能達到百公裡40多升。我和LG說,不知道回去後用Google Earth搜索一番,能否重現出我們走過的路。這條向北延伸的路行駛到盡頭,地圖上顯示有一處“lookout”(觀景處),我們也需要停車休息一會兒。下車,看見面前是一片頗為壯觀的山谷。谷中、包括遠處此起彼伏的山巒上,披滿了蒼翠的樹林。此時,藍天上有大片大片的白雲。於是,山谷中,被雲遮住了陽光的地方,就留下一片片雲影;而沒被白雲遮擋住的樹林,沐浴在一片明媚的陽光下,呈金黃色。這個觀景處的一側,有一塊很大的展示牌,上面畫著一幅和眼前的景色一模一樣的畫,畫中的每個峰頂或谷底,都標明了名稱。看完這處景觀繼續前行,C138路到了盡頭,在這裡的丁字路口轉上向西延伸的C136公路。這時,天空中的雲越聚越多,雲層最厚的地方已經成了烏灰色。而雲層背後的陽光,仍然在頑強的照耀著,給這片烏雲鑲上了金邊。一旦有雲層稍薄的地方,陽光更是固執的照射出來,將路兩邊連綿的樹林染成一片金黃。再繼續前行,烏雲更厚重了,一番“山雨欲來”的景像。前方烏黑的天空下映襯著高高的青翠山坡,整片山林中似乎只有我們一輛車在寂寞的行駛。我開始擔心會下大雨,給行車帶來不便。不禁希望這片山路早早結束。但是,又到了一處高坡處,天空中烏雲形成的奇特景像又讓我們禁不住停下車來,下了車拍照。然後,又到了一處丁字路口,從這裡轉上向南方延伸的C132公路。這時,天空中的烏雲又漸漸散開了。還殘留的薄薄的雲層被夕陽染成了橘黃色。路兩邊的地勢漸漸變成平坦的坡地。坡地上還是有整片的樹林,但是林中不時有倒臥在地上的各種形狀的枯木,這種枯木很奇特,樹皮是白色的,但也都被染成了與夕陽相同的美麗的橘黃色。於是,這時的天與地,橘黃色就成了主色調。這時,我們在路邊看見一家旅店,名字與我們這晚的住宿地只差一個單詞(可惜忘了它叫什麼了),我們感覺這裡還沒有進入Cradle Mountain的範圍,但不放心,停了車過去問問,確實不是我們要找的地方,不過人家熱心的指明了我們的目的地的路線。又開了一段,終於,在路邊,我們看見了一塊寫著“Welcome to Cradle Mountain”(歡迎來到搖籃山)的牌子,我們這天的目的地終於到了。這時已是晚上八點。那塊大牌子上,清楚地顯示著整個Cradle Mountain地區的地圖,我們所在的地方是整片區域的入口處,而我們的最終目的地 – 這晚要入住的地方 – “Cradle Mountain Chateau”,還好在離入口處不遠的地方。沿著這塊牌子前面的路開過去,路隨著地形起伏蜿蜒,路兩邊也是起伏不定的山坡或樹林,整片地方顯得很靜謐,路旁偶爾可見一兩個散步的人。但是,開了不短時間,還是找不到Cradle Mountain Chateau。我們決定停車下來問問路邊的人。但是,我們問到的一位女士也不清楚。無奈中,正准備上車,卻發現路邊草叢中一只肥肥大大的wombat正在慢慢的爬著,鼻子一動一動的在嗅著找地上可吃的東西。我們輕輕繞到它正面給它照相,它“看”(也許它並看不到我們,因為澳洲的動物大都是夜行動物,所以我們估計天還亮時它們的視力都不太好)到我們也不驚慌,而且它一抬頭,正好露出兩顆像兔子一樣的白牙齒,可愛極了。再上了車往前開,看見了一家叫“Cradle Mountain Lodge”的旅館,又與我們的住宿地只有一詞之差(“寶典”上倒介紹到了這家旅館,說“院子裡還有一個帶屋頂的餌食處,一到天黑,附近森林裡的野生負鼠、袋獾、袋貓等動物就會到這裡來吃東西”。還說,住在這裡,如果離開房間時不注意,留著窗戶開著,就會有“負鼠或wallaby鑽到廚房裡吃東西”。這些很吸引我。但是,我們的住宿處,仍然是事先訂好了的。當然事後證明也不錯)。明知肯定也不是我們要找的,但是可以進去問路。結果裡面大堂的服務員還是指示我們要沿著來時的路往回開,和我們之前在那塊大牌子上看見的位置一樣。於是只好返回,一路上比先前更仔細的盯著路邊,才終於發現了它。原來它的指示牌不是獨立的,和一個叫“Wildness Gallery”(野生動物和自然風光攝影展)的放在一起,第一次經過時就沒看見。先check in,找到我們的房間,再出去從車裡往回運行李。行李裡多出了葡萄酒、果醬和份量不少的巧克力,我已經開始擔心返回墨爾本的前一天該怎麼打包行李才能把這些都裝進箱子。而且,一路上開車時,天氣晴朗時氣溫還挺高,我們很擔心會把巧克力曬化了,還好沒有。我們的車所停的地方,有一大片坡地,三兩只wallaby就在那坡地上來來回回的蹦著。拖著箱子往房間走回時,遇見一對也是亞洲人的夫婦,他們可能覺得在這個地方亞洲人很少見,就很友好的跟我們打招呼。可惜後來就再沒碰見他們了。可能是山區氣溫偏低,這裡的房間裡竟然還有電暖器,讓怕冷的我很是放心。(晚上睡覺時確實用上了)。而這裡因為是山區,水裡含有多種礦物質,所以水龍頭出來的水不能飲用,即使燒開也不行。這都是房間裡的卡片上提示著的。房間裡放著兩瓶瓶裝水,供客人飲用。不夠了還可以再要。我們自然還是習慣喝熱水,就把這兩瓶水倒到電熱水壺裡加熱。LG又去上網,10分鐘2澳元。這個房間也有落地玻璃門,門外也有木頭平台,可惜門外即是一個斜度很大的土坡,擋著視線,什麼也看不到。進這個房間前,我們看到飯店的走廊中部有一個客廳,客廳的落地玻璃門外對著一片樹林,所以想來朝向那面的房間肯定透過落地玻璃門就能看見那片樹林。那想想晚上該多有趣,能看見各種小動物在樹林中。但也許就像Hobart Wrest Point飯店,能看見海景的房間和看不見海景的房間,價錢是有區別的吧。睡覺前,抱著希望關了房間裡的燈,看著落地玻璃門外,還是沒有小動物過來。但是我放了一堆獼猴桃的皮在木頭平台上,皮上的商標紙都小心的除去了。另外,這天晚上是陰天,天空中一層薄薄的雲霧,看不見星星。弄得我很失望,本來還想在Cradle山裡應該能看見比Coles Bay還多的星星的呢。2008/02/21 周四7:30鬧鐘響了,但倆人都賴著不肯起。到近八點才終於起床。先去看落地玻璃門外的平台,上面干干淨淨、什麼都不剩了。看來深夜我們入夢時不知什麼小動物“享用”了那堆果皮。9:00出門。從Cradle Mountain Chateau飯店開車出來,沿著路開到“Visitor Center”(旅游者中心)。在那裡,我們先在café吃早飯。這裡的食物很簡單,明顯快餐式的,茶和咖啡的杯子也是像星巴克那樣的咖啡杯。我們要了一個“Egg and Bacon Roll”(雞蛋培根卷)、一個“Pepper Steak Pie”(胡椒牛肉餡餅)、一杯茶、一杯咖啡,18.5澳元。對於這天要游覽的Cradle Mountain(搖籃山),就像Wineglass Bay一樣,雖然“寶典”和“資料”上也都有介紹,但都很零散,所以直到這時我們也沒弄清怎麼游覽是最佳方案。這裡整片區域的全名叫“Cradle Mountain & Lake St. Clair National Park”(搖籃山(也叫克雷德爾山)和聖克萊爾湖國家公園),“在塔斯馬尼亞眾多的國家公園中是首屈一指的觀光名勝”。它“以塔斯馬尼亞州的最高峰奧薩山(Mt. Ossa,1617米)為中心,克雷德爾山(海拔1545米)等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巒連綿,是一個被幽深的森林覆蓋著、無數湖泊點綴其中的充滿神秘自然美景的地區。這裡是叢林漫步的最佳地點,湖泊又是著名的釣鱒魚的勝地”。再結合“資料”,這時的我們大概知道,如果爬到一個叫“Marions Lookout”(Marions觀景台)的地方,可以看到Cradle Mountain在“Dove Lake”(鴿子湖)中的著名倒影;或者干脆爬到Cradle Mountain山頂,那需要4-5小時,而且飯店提供的旅游小冊子上說要參加旅游團;或者繞搖籃山腳附近的Dove Lake走一圈。這天,也許是許多天的旅游、接連晚上晚睡、尤其是LG接連這麼多天每天要開很長時間的車,我們倆都覺得身體狀態不是很好,已沒有爬Wineglass Bay前面的山時的激情,於是決定選第三種方案,我們想像,繞湖走一圈嘛,都是平地,應該不會很累。況且,LG說,在到Dove Lake的途中,會路過通向Marions Lookout的起點處,到時如果覺得精神又好了,就再選擇爬山。於是,我們吃完早餐,在Visitor Center買票。首先是每人11澳元的門票,另外因為我們進去後要做Shuttle Bus(擺渡車),所以還需要每人7.5澳元的車票。如果是自己開車進去,就需要買Car pass(小汽車通行票),八人以下的車22 澳元(但是山路很窄,還要避讓Shuttle Bus和徒步的行人,還是最好不要自己開車了)。而如果是經常或者長期旅游的,有Day Pass或Holiday Pass,就不用再交錢。從Visitor Center出來,房子後面的空地就是Shuttle Bus的車站,空地上還停著小型直升飛機,游客也可以乘坐這種飛機進行空中游覽。等候了不長時間,我們上了Shuttle Bus,車一路向前開去,路兩邊是成片的樹林,小路上還能不時看見背著大大的背包、徒步行走的游客。Bus的司機用麥克風不時的向游客介紹一些景色。在Visitor Center買票時,服務員會給一張地圖,上面標著Shuttle Bus停靠的每一站。每到一站,游客就可以自由上下,不用再另行購票。到了一個叫“Snake Hill”(蛇山)的站點時,幽默的司機說,這時正是蛇類發情的季節,公蛇很凶猛,沒有人願意在這站下車吧。車廂裡一片笑聲。到了終點站,Dove Lake,我們倆下了車。這裡有一片停車場,選擇自己開車來的人就可以把車停在這兒。這兒還有衛生間,整個這片區域只有先前的Visitor Center和這裡有衛生間。而路邊的標牌上寫著,游客如在山裡“解決問題”的話,就要把包括衛生紙等的東西埋起來,但是像女士用的衛生巾等東西要帶出山。另外還要求不要在山裡扔垃圾,哪怕是香煙頭也要自己帶出山。一切都以保護自然環境為前提。越過停車場的這片空地,Cradle Mountain和Dove Lake就都呈現在了我們眼前。看到眼前的景像,我又一次想起了“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這句話。而眼前,山水俱備,搖籃山拔地而起、形狀奇異(因其像西式cradle即搖籃故得此名);鴿子湖湖水清澈、波光粼粼;而天上,藍天白雲,澄淨無比(我們的運氣真是好,塔州的兩大著名景點Wineglass Bay和Cradle Mountain在我們游覽時,都是天氣晴朗、陽光明媚);此外,岸上的一切,包括整個搖籃山的山形,清晰的倒映在靜謐的湖水中。說不出山和水,哪部分更美,即使是“仁者”“智者”也分辨不出吧。正是它們的和諧共存,才共同構成了這片祥靜的湖光山色。而且,前兩天看多了海,如果這天再看到海,經過Wineglass Bay的曾經滄海,再看什麼海景都不會覺得更美了,所以這天突然看到這麼一片靜謐的湖水倒映著青山,又是一番不同的感覺。LG說,看來在地面上就能看到倒影(“資料”上一再盛贊爬到山頂再看山在湖中的倒影很美),而且很清晰美麗,根本不用爬到山頂上去看嘛。當然這麼說,是因為這天我們想爬山也“有心無力”,如果真有體力,爬到高高的山上觀景,肯定更美好,而且爬山的過程也是一種樂趣。

(Cradle Mountain及Dove Lake)
我們正在欣賞風景,見過來了一批游客,顯然是一個旅游團,大部分是老年人。但其中有一個中年的亞洲女士,她很快也注意到我們,並主動和我們攀談。原來她是香港人,參加旅游團來澳洲旅游。她很羨慕我們倆的勇氣,自己來澳大利亞尤其是塔島自助游。她說能來塔島自助游的中國人不多見,而她只敢跟團旅游。聊了一會兒,這個團就走了。LG說這個團真可憐,坐bus來到湖邊,下車看看、照照相,就又上車走了。真是“上車睡覺,下車拍照”。所以我們倆自始至終不願參加旅游團。
先在湖邊一處如此欣賞了一番,然後我們准備開始“繞湖游”了,卻又發現有一指示牌指示沿逆時針方向走一段就可以到達Marions Lookout。畢竟心中還是不甘放棄,而且想著這時剛出發,體力應該還好,就決定沿此路線走一段。結果,走出不久,路開始抬升,坡度加大,就感到了疲累,倆人商量還是決定返回了。回到起點處,從這裡開始沿順時針方向繞湖走一周。走出不遠,就到了一塊之前在起點處就能看見的立在湖邊的巨大岩石,叫“Glacier Rock”,這時可以爬到它上面去。本來以為,繞湖走,都是平地,不會很累。後來才知道想錯了。但是繞湖一圈走下來也有很多沒想到的樂趣。湖邊的路,依著山勢地形而建,並不是平坦易行。而是呈蜿蜒狀、上下起伏不定。一會兒上坡,坡度陡勢不亞於爬山;但是不一會兒,又改為下行,就像在Wineglass Bay下山一樣,小腿肚得時時繃緊著以防在沙石路上滑倒。上行或者下坡的路多為沙土路或石階、石子路。當然整個過程中並不是沒有平坦的路,稍顯平坦的路就多為木板路,還有鐵網建成的路。各種各樣的路很是有趣。路兩邊的風景也不盡一樣,不斷變換著。有時,路兩邊都是低矮的灌木叢,抬頭就能看見靜靜的互相偎依在那兒的Cradle Mountain和Dove Lake以及遠處別的群山山巒,能不時的從不同角度欣賞這一切,所以我們的相機也從各個角度記錄下了無數張搖籃山和鴿子湖。有時,隨著路,不知不覺已經遠離了湖邊,走入了一片密林。密密的樹木和枝葉完全遮住了視線,頭頂的天空也看不見,樹木和樹枝就像形成了一個洞,只看得見眼前的路延伸進前面的洞中深處。而且林中,有很多有趣的植物,有的樹有著像棕櫚樹一樣但是一層層倒掛著往下長的樹葉;有的樹挺著筆直光滑的樹干,只在樹頂長滿了枝葉;有的枯樹的樹干和樹枝是灰白色的,就像石灰岩,光禿禿的立在路邊;有的路邊的灌木長著好看的紫色漿果。還有時,路又不知不覺伸到了湖邊,從路上支出木梯,沿著木梯就能走到湖邊的卵石灘上。蹲下身,掬一捧清澈的湖水在手,不過“水至清則無魚”,所以湖水裡看不到小魚。或者,可以坐在倒臥在湖邊的枯樹枝上小憩。不管是哪種路,都不太寬,於是,路上相遇的人們,就像在Wineglass Bay一樣,都友好的打招呼,側身互相讓行,或是前面自覺走得慢的人主動讓後面的人先過。另外,在有一處湖邊的石灘上,我看見一個三四歲的小女孩兒,穿著吊帶的小短裙(我和LG都穿著夾克,腿上穿著秋褲,怕山裡冷背包裡還背著倆人的毛衣),光著腳在石灘上走,並趟入湖水中嬉戲。又讓我想起中國家長,要是在這種季節,絕不可能讓小孩趟冷水,也不會允許光腳在石灘上,肯定會擔心有尖利的石子劃傷孩子的嫩腳。整個行程,我們走走停停,凡是能伸到湖邊的地方都要到湖邊去嬉戲一會兒,繞湖一圈兒走下來,用了將近4個小時。而先前在湖邊起始處看到的指示牌上介紹這一圈是6公裡,需要1-2小時。再回到起始處,又仔仔細細研究了那塊指示牌,結合先前就了解到的,我們才總結明白,要想游覽搖籃山這片區域,可以有這麼幾種選擇。一種,像我們一樣,從Visitor Center坐上Shuttle Bus,一直來到Dove Lake,再繞湖走一周,如前所說,繞湖的過程也充滿了探索的樂趣,而蜿蜒起伏的路也頗能鍛煉體力,還能從不同角度欣賞搖籃山,況且也能看見山在湖中的倒影(不過據我們感覺,上午十到十一點左右,陽光最合適,倒影最清晰。過了那段時間,陽光角度一不對,就看不見倒影了);或者,隨意而為,在Shuttle Bus停靠的任一站下車,去“探險”;或者,自己可以徒步按整個Shuttle Bus的路線走一番;或者,坐Shuttle Bus到“Roney Rock”站下車,從這裡走到“Waleigh”這個地方,就可以走到Marions Lookout;或者,像我們一樣繞湖走之後,還有體力的話,從湖邊一處也可走到Marions Lookout,而且有兩條路可通,一條較平坦但路程長,一條陡峭難行但路程短,所以所花時間一樣,1-1.5小時;或者,繞湖後,在湖邊也有路通向Cradle Mountain Summit(搖籃山頂),需要3-4小時;或者報名參加旅游團爬山(“資料”上說繞湖走也有旅游團,可是奇怪我們繞湖的整個過程中沒有看見像旅游團的);更有時間的話,徒步走整個“Overland Track”(就是搖籃山和聖克萊爾湖整片區域的徒步旅行路線),比如從Cradle Mountain徒步走到Lake St. Clair,那裡可以看到“鴨嘴獸”,這好像需要好幾天。反正每種選擇要考慮好自己的時間和體力。走完了Dove Lake,我們倆又坐上Shuttle Bus,但是到了Roney Rock這站就下了車,我們還是想試試爬山。但是,走出沒多遠,天熱、不少蒼蠅圍著飛(澳洲的生態好,蒼蠅不怕人)、肚子也餓了,只好放棄,返回車站,坐車回了Visitor Center。取了我們的車,往回返。順著路開回我們的Cradle Mountain Chateau飯店,但是途中,會經過一個“Devil@Cradle”的地方,根據名字看裡面能看Tasmanian Devil。結果開到那兒,進去一問,得參加一個叫“feeding tour”的旅游團,就能喂devil,但是要25澳元一人。我們想想太貴,而且反正在Bonorong動物園已經看過了,就沒有再問如果不參加喂食旅游團能不能進去只是看看,就出來了。回到飯店,進房間稍稍休息了一會兒。這時是下午四點,於是我們決定去飯店的餐廳吃點兒東西。因為之前LG已經看過那裡的菜單,知道也有scone,當然不願放棄這個機會。兩人就點了一份Devonshire Tea(一種英式下午茶的名稱),包括一份scone(但是有兩塊),一壺茶(可供兩人喝),9.5澳元。Scone隨著奶油、桔子醬、木莓醬上來。一層奶油、一層果醬抹在這塔斯馬尼亞scone上面,咬上一口,香甜的糕餅和奶油、果醬的味道一起融在嘴裡,美妙無窮。而且,因為想到就快離開Tassie了,嘴裡的scone更是細嚼慢咽、想把這美味牢牢記在腦裡。LG說,澳洲超市裡有賣做waffle的機器的,干脆買一台回家。但是相比之下,我還是更偏愛scone,而且我們家裡沒有烤箱。不過這裡插一句,後來回國後,LG想到,北京“稻香村”裡有一種點心有點兒像scone,於是我們想到買這種點心回家、自己配上奶油和果醬應該有點兒效果,卻可惜國內沒有那麼多品種的莓子醬,而且沒有奶油。國內超市裡賣的奶油都是人工合成的,是人造奶油,不是澳洲那種從牛奶裡分離打發出來的天然奶油。吃完下午茶,我們走出飯店,到它對面的“gallery”裡去看看,裡面有各國攝影家拍攝的澳洲風景或野生動物的照片。在攝影家的手下,那些本來就很美的景色變得更加動人,每張照片都可以用“美輪美奐”來形容,哪怕是灌木叢中兀立著的一株枯木,經過攝影家的發掘,都能顯示出它的獨特的美。此外,這裡還有旅游紀念品的商店,有很多精美的工藝品賣,比如玻璃制的精靈小企鵝,非常可愛(可惜很貴)。我挑了一袋“Snow Berry”花種,3.95澳元,期盼著回家能種出來。這裡也有蜂蜜賣,也能免費品嘗。但蜂蜜價錢就比我們在Perth附近的那個Honey Shop裡買的貴得多。參觀完這個gallery,我們回到房間休息。而LG不一會兒就又去上網,15分鐘3澳元。等他回來,他就開始了打包行李的“艱巨”工作。他經常出差,所以在這方面很在行,尤其是他會把我們買的有玻璃瓶的東西,比如葡萄酒、果醬等,用衛生紙、帶氣泡的塑料布、硬紙板和膠條裹得嚴嚴實實,往地上摔都摔不壞。我也幫不了什麼忙,就自顧自睡覺。起來後,我們吃了倆蘋果。在霍巴特附近的Huon Valley買的那袋蘋果真經吃,到這天也吃不完,而且後來直到回了墨爾本還剩下好幾個。然後,我又把蘋果核放在了房間落地玻璃門外的木頭平台上。接著,我們倆一起繼續收拾行李,一直到八點左右。因為之前在飯店餐廳了解過,那裡的晚餐只有自助,價錢挺貴,食物的種類、樣式卻一般,於是我們倆決定這天的晚飯就叫Room Service(客房服務)了。我們要了一份“Caesar Salad”(凱撒沙拉)、一份“Tassi Salmon”(塔斯馬納亞三文魚)、一份“Turkish Bread”(土耳其面包),一共62.5澳元。用三個大盤子端過來的。但是,沒想到的是,這Room Service的速度太慢,等了很長時間才來,這就使得我們下一步的計劃打了折扣。吃完東西,把三個盤子、刀叉、托盤等東西放在房間門口的走廊上,自然會有服務員來收。我不禁跟LG開玩笑說,待會兒一開門,不會看見是兩只wallaby把盤子抬走了吧。之前看到過,飯店走廊的中部有一個客廳,那兒的落地玻璃門外是一片樹林,林中有木板路。我們就決定吃完飯去樹林中散步,我憧憬著可以看見很多小動物,還准備好了蘋果、獼猴桃等水果。結果,因為Room Service來的太慢,等我們吃完東西,走到那客廳的門外平台上一看,天已經完全漆黑了,面前的樹林黑乎乎一片,什麼也看不清,偶爾傳來一兩聲夜鳥的鳴聲,還有點兒恐怖。等到稍待一會兒,眼睛慢慢適應了黑暗,才有樹木影影綽綽的陰影顯現出來。然後,就聽見了悉悉索索的聲音,不遠處的樹干上有一小團兒黑影,可惜使勁兒看,還是看不出是什麼動物,而且不止這一處,還有樹叢草叢裡也都有聲音。我把手中的蘋果切開一個口,然後用手舉著,期待果香味能引來小動物到面前來,但是當然不奏效。於是我們決定沿著木階梯下到樹叢中去。但是,剛下了一段台階,就發現眼前還是太黑了,估計這樣的話就算我們走到林中,小動物們不等我們近身肯定先會跑掉,那還是什麼也看不見,於是LG提議回房間去找手電筒。遂往回走,LG在我前面,然後他突然一轉身,對我說小心身旁樹枝上的蜘蛛網,這一下我身上的汗毛全豎起來了。因為我很怕蜘蛛,尤其怕蜘蛛網粘在身上的感覺,還怕那種很大個的腿上毛茸茸的蜘蛛,平時在電視節目裡一看它們八條腿爬行的樣子就感到恐怖。這時,想著天這麼黑,不定什麼時候已經從樹枝上掛上蜘蛛網了,想像那種蜘蛛爬在身上,立刻起了一層雞皮疙瘩。於是三步並作兩步,逃也似的跑回明亮的客廳,叫LG幫我找身上有沒有蜘蛛,還好沒有。回到房間,卻找不到房間裡有提供手電筒,再回到那個平台,用手機照亮,可惜手機的光照出去立刻被深深的黑暗淹沒了,還是照不見什麼,而我再也沒有勇氣走到樹林中去了。雖然想到可能會看見可愛的小動物,但是一想有蜘蛛還是害怕。沒辦法,只好把手中的水果扔到了林中,在腦中幻想著某種小動物“享用”我的水果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