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問祖陝西行

作者: keepwalkingjune

導讀陝西,坐落於黃土高原,黃河岸邊,出了個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聖地延安是中國共產黨勝利的起點這樣在整個華夏歷史上有著重要地位的地方,當然是每個炎黃子孫都應該去朝拜一下的。2007年5月21日清晨,為了收集素材、增廣見聞、開拓思路,我們踏上了尋根問祖、朝聖懷古之旅。山水篇黃土高原——我家住在黃土高坡~~~~~ 大風從頭上吹過當年盛行一時的“西北風 ...

陝西,坐落於黃土高原,黃河岸邊,出了個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聖地延安是中國共產黨勝利的起點這樣在整個華夏歷史上有著重要地位的地方,當然是每個炎黃子孫都應該去朝拜一下的。2007年5月21日清晨,為了收集素材、增廣見聞、開拓思路,我們踏上了尋根問祖、朝聖懷古之旅。山水篇黃土高原——我家住在黃土高坡~~~~~ 大風從頭上吹過當年盛行一時的“西北風”讓身處山溫水軟之地的人們知道了黃土高坡。幾年前的甘肅行讓我以為自己已經見識過了這一著名的地貌,並對當地的貧瘠與荒蕪印像深刻。但是事實告訴我,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陝西行讓我對黃土高原大為改觀。當然,與我熟悉的江南相比,當地明顯干燥得多,不論是空氣還是土壤,但也遠不是想像中無邊無際的黃土,相反,由於此時正是麥子收獲的季節,滿山遍野都是金黃的麥田,這也是我第一次對“滿山遍野”這個詞有了准確的認識,大片大片的農田有的在平坦的山谷,有的依坡而下,也就是傳說中的梯田,有的就在山崖邊上……且不說這樣見縫插針的開墾對環境的影響,人類改造自然的決心真的是不可阻擋,而如此造就的景觀也確實相當的壯美,沒有到過當地是很難想像的——連綿起伏的山坡、大片規整的農田,窯洞中的裊裊炊煙總讓我想起那首歌 ——“又見炊煙升起,暮色照大地”。而近年來退耕還林措施的推廣實施也讓當地多了不少綠色。只是緊鄰公路的土坡上那些雨水衝刷出來的溝溝槽槽還是讓人為當地的雨季擔心,滑坡和塌方看來還是當地的一大隱患,據說規模較大的泥石流會壓垮窯洞,甚至吞沒整個村莊。雖然我口口聲聲提到窯洞,但當地的窯洞實在比我想像的少很多,只是在陝北的一些土坡上有一些零星的點綴,而且其中相當一部分看上去已經被廢棄了,當地的居民離開了世代居住的、最適合當地氣候和地理條件的住所,搬進了現代化、標准化的樓房,只是在一些建築上略微體現了一些窯洞的元素。不管怎樣,這些天來不停地在黃土高原上穿行還是令人精神一振,開闊的環境、 恢宏的景致,甚至挾帶著黃土的風,都能使人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黃河壺口瀑布——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河是中華文明的主要發源地之一,素來被中華民族奉為母親河,雖然歷史上的多次改道和無數次的泛濫給沿岸人民帶去了災難,但瑕不掩瑜,更重要的還是她哺育了兩岸無數的生靈。第一次知道黃河的壺口瀑布,是因為一部《黃河絕戀》,雖然已經忘了故事,但寧靜在瀑布邊的那楨照片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像。而令壺口真正名揚天下的是柯受良飛越黃河的壯舉,惜乎斯人已去,大河依舊。在距離壺口景區不遠處,看到的黃河仍然只是緩緩流淌著泥漿的水溝,絲毫不見“黃河在咆哮”的氣勢,加上聽說陝西今年會是旱年,因此對於壺口並沒有報太大的希望,純粹是到此一游,像征意義大於實際意義(這句話是我此行的口頭禪):)。但實踐再次檢驗了真理——永遠不要小看黃河。真正看到壺口瀑布的那一瞬,我們都被深深震撼了,收起了之前所有的不屑與勞累,蕩滌在瀑布激起的水霧中。只見原本開闊的水面突然變窄,去勢不可阻擋的黃河奔騰而下,河面水流湍急,在激流的衝擊下泛著乳黃的泡沫,水霧中一道彩虹若隱若現。大家的第一反應居然都是如果從這裡掉下去,那絕對有去無回,立刻就沒了。

西岳華山——自古華山一條道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泱泱中國,似乎不缺仁者,也不缺智者,於是每座山、每條河都有無數動人的故事,體現了自己的個性,承載著人們的情感。華山最典型的個性就是一個險字。話說那天下著蒙蒙細雨——據說是當地一個多月來的第一場雨——我們驅車數個小時來到了華山腳下,驚喜地發現那裡居然沒有下雨,於是飽餐一頓後准備上山。華山是一座石山,用小忻最經典的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好大一塊石頭阿!確實,在華山,石頭是絕對的主角,很多峭壁看上去就是一整塊大石頭,上頭有著千百萬年風刀霜劍留下的印跡,以及在石隙中艱難生長的樹木。正當我坐在盤山而上的車裡,貪婪地欣賞著華山的雄奇時,忽然發現又開始下雨了,不過當時並沒意識到這將給我們的華山行帶來的毀滅性的影響。買雨衣、上索道,這時我們登上華山的決心並沒有動搖。可是在纜車上,我們發現自己身處濃厚的雲霧中,完全看不見窗外是什麼,想像一下,上不著村、下不著店,被一根纜繩吊在1000多米的空中,完全不知道窗外是什麼……真的挺刺激的。下了纜車後,雨越下越大,雖然穿著雨衣還是渾身濕透了。但大老遠的來一趟不是為了坐索道來的,我們只能硬著頭皮上。下纜車的地方離北峰不遠,我們決定西峰或南峰好歹要去一個。真的開始爬山了才知道,華山真的是要用“爬”的,不是四肢並用根本不行,這時就開始後悔自己進化得太完全了。手足並用爬上了“天梯”,又爬了一段蒼龍嶺,除了腳下濕滑陡峭的石階,什麼景色也看不見,前、後、左、右、遠、近,四面八方都是雲霧,能見度不超過10米。最受罪的是雙手,手心因為緊緊拉著鐵鏈而發燙,而手背卻被夾雜著雨水的山風吹得冰涼。一陣大風吹來,我們都不得不在狹窄的山路上緊拉鐵鏈蹲下避風。安全起見,我們一致作出了打道回府的決定,還自我安慰至少爬了華山最有代表性的一段山路。在回程的路上,風和雨倒漸漸小了,遠處的山峰偶爾會從雲霧中露出個幾秒鐘,讓我們得以匆匆一瞥,窺見華山的英姿。但通常等我們拗好造型想要留影,那層雨霧織就的簾子就會很快合上,於是照片的背景通常空無一物。到了山腳下,仔細地研究了導覽和地圖後,我們失望的發現蒼龍嶺根本不是華山最有代表性的部分,頂多只能算是熱身,以險著稱的華山最險的地方,如鷂子翻身、長空棧道之類的,我們連影子都沒有到。結論是:華山基本沒去過。

人文篇五千年中國看西安。其實,這一部分才是此行的主要目的。~6000年前——半坡大約1萬年前,人類進入了新石器時代,從此,開始了加速度驚人的發展歷程。半坡遺址是黃河中游具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文化遺存之一。半坡遺址博物館有著一流的資源,可惜的是只有三流的展示和不入流的服務。

~5000年前——黃帝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近兩年來,黃陵祭祖大典搞得轟轟烈烈、熱熱鬧鬧。新建的祭祀廣場是梁思誠的關門女弟子設計的,大氣磅礡,一色的花崗岩,中國終於也有了大型的石材建築,不知道能否像歐洲的神殿那樣流傳千古。

~2200年前——秦六王畢,四海一,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打造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皇朝。書同文,車同軌,他和以李斯為首的團隊在各個方面的創造性的舉措遺澤至今。築長城,修王陵,他對人力物力的過度勞役也加速了他一手創建的王朝的滅亡。對當時的人來說,他可能是個橫征暴斂的君王,但事實上,他也許只是目光太超前了,太急於為後代做好一切准備,也許是被之前的勝利衝昏了頭腦,太想在有限的時間裡完成無數的豐功偉業。和他犯同樣錯誤的還有後世的隋煬帝,只便宜了繼承他們家業的大漢和大唐,輕而易舉的就在他們打下的基礎之上創造了封建王朝的巔峰。同樣占了便宜的還有今人,如果不是他們,我們怎麼能夠看到長城、兵馬俑、大運河這樣的人間奇跡。這些當時死人無數的工程、今天作為景點又養活了多少後人。如今對外開放的有三個兵馬俑坑,即使是其中最大的一個也是史料上沒有記載的,因為它離陵墓有1.5公裡,可能只是像征著鎮守在城外的部隊,還沒有資格被寫入史料。真正的秦始皇陵將是多麼駭人的規模阿!

~2000年前——漢漢景帝劉啟,武帝劉徹之父,“文景之治”中的那個“景”,繼續以黃老之術治國,無為而治,令飽經戰亂的百姓休養生息。也為之後武帝的四方征戰奠定了基礎。他的陵墓稱為陽陵,應該在帝王陵中還算是比較簡樸的,即便如此,封土堆四周已發現了81個大小不等的殉葬坑。其中的陶俑是真實尺寸的三分之一,確實比秦始皇低調了些,但做工一點也不含糊,手臂都是用木頭制成後裝上去的,今天當然已經都腐朽不見了。

~1400年前——唐大唐,中華五千年歷史上巔峰中的巔峰。氣度恢宏的大唐氣像至今令人們自豪而又神往。法門寺地宮中發現的那些珍寶就是大唐氣像的一個縮影。說起來,法門寺地宮的重見天日還真是個有點“玄”的故事,這世上還是有很多事情是今天的我們難以解釋的,比如法門寺中最值錢的寶貝——傳說中的釋迦牟尼的指骨舍利。為了保護舍利躲過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滅佛運動“會昌法難”,僧人們以各種形式仿制了三個“影骨”,各自的“包裝”都不一樣,其中還是那枚真身“靈骨”的包裝最為樸實簡單。而地宮中出土的其他2千多件美輪美奐、更重要也更罕見的是居然完整無缺的的文物幫助人們還原了大唐宮廷奢華生活的圖卷。有意思的是,法門寺今天的方丈是佛學院出來的高材生,居然還兼了莆田少林寺等一共四家寺院的方丈。

詩歌是大唐文化巔峰的一個標志,難以計數、風格迥異的佳作流傳至今,高山仰止,無法超越。一曲蕩氣回腸、哀怨婉轉的《長恨歌》讓多愁善感的人們柔腸寸斷。在華清池上演的大型山水歌舞劇《長恨歌》集山水、歌舞、噴泉、投影、燈光等於一體,充分調動了各種舞台技巧,再現了這段令人神傷的愛情故事。雖然在細節上略顯粗糙,但在創意策劃上也算是絞盡腦汁、無所不用其極,比我預期的要好很多。看著舞台上的鶯歌燕舞,遙想當年“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的旖旎就發生在這裡,當年的霓裳羽衣舞又不知會是怎樣的驚天地泣鬼神。斯時、斯地,斯情、斯景……雖然同情他們的愛情,但還是不得不感慨:多麼無辜的紅顏,多麼無能的君王,多麼蠻橫的愚民……多麼多情的詩人!我們今天能留下怎樣的故事讓後人謳歌?能創作怎樣的詩篇讓後人吟誦?

~70年前——走向新時代聖地延安,中國共產黨指揮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大後方,也是中國共產黨走向成熟、走向勝利的地方。今天的聖地不是我想像中的滿眼窯洞,而是一個過於正常的中小型城市,甚至當年抗大的舊址也正被拆除。。。聖地的人們很奇怪,不管是白天還是晚上,都喜歡在馬路上、廣場上集會,一開始還以為有什麼活動,後來發現這居然是他們的習慣。


精選遊記: 西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