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采風一周行之自然風貌

作者: keepwalkingjune

導讀提到貴州,首先想到的是貴州茅台、黃果樹瀑布和花江狗肉,其次就是那句民諺“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兩銀”。 茅台喝了一口,口感確實比較醇厚,比嘗過的其他品種都好喝,當地人說我能得出這樣的結論說明我會喝酒了 ;黃果樹倒是經過了,但由於趕時間,沒能進景區,只能安慰自己現在是枯水季,而且盛名之下其實難副也是常有的事;狗肉麼,雖然不喜歡 ...

提到貴州,首先想到的是貴州茅台、黃果樹瀑布和花江狗肉,其次就是那句民諺“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兩銀”。 茅台喝了一口,口感確實比較醇厚,比嘗過的其他品種都好喝,當地人說我能得出這樣的結論說明我會喝酒了


;黃果樹倒是經過了,但由於趕時間,沒能進景區,只能安慰自己現在是枯水季,而且盛名之下其實難副也是常有的事;狗肉麼,雖然不喜歡狗,可也不想吃它,怪可憐的,路上曾看到滿滿一車狗,去往何方顯而易見,那和看到滿滿一車豬的感覺完全不同。 此行的具體行程是:周日晚到貴陽,周一一早就往黔西南趕,先後在興義和安順盤桓了差不多三天後,於周三晚回到貴陽,周四在貴陽附近活動一天,周五又往黔東南走,周六直接從凱裡奔機場回上海。 在這一周的時間裡,我們經歷了春天、秋天和冬天。頭兩天在興義,陽光燦爛,最高氣溫大概不下20度,上山下鄉的時候,穿著單衣仍然滿身汗。到了安順和貴陽,太陽也沒了,風越來越大,氣溫越來越低。原以為黔東南既然在南面,應該和黔西南差不多會比較暖和,沒想到比貴陽更冷,裹著羽絨服仍冷得瑟瑟發抖,火上澆油的是住的家庭旅館麼空調,很久沒試過這麼冷了。果然是天無三日晴。 說完天,再說地。貴州位於雲貴高原,屬於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到處都是山啊谷啊的,不過那裡的山長得很奇怪,就是“遠望群山,一鍋窩頭”的感覺。很多山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孤零零一坨拋在那裡,形狀又都差不多,圓不隆冬的,實在不好看。以至於雖然一直都很喜歡“在路上”的狀態、“望洋眼”的感覺,但這次一路上居然常常會對看到的景色感到厭倦,這在以前是從來沒有過。貴州多石山,土層薄而貧瘠,適合耕種的地很少,而這些地中的相當一部分都被用作了墳地。中國人的祖先崇拜真是無所不在、強大無比,一直認為祖墳基本上是給活人看的,與死人無關,但不論是在富饒的江南還是在貧瘠的貴州,風水最好的地皮都留給了死人,死人的安眠似乎遠比活人的溫飽重要。 扯遠了,再說回貴州,除了地無三尺平,更應該加上路無三米直。不論是高速路還是國道,都是盤繞著山峰上下的山路十八彎,一路上經過了無數的直角彎、回頭彎、之字彎,更多的當然是組合彎,過彎的時候還要加上上坡下坡的動作,不由想像如果有這樣一條F1賽道,一定很壯觀。我也算走南闖北去過一些地方的,從江南丘陵到黃土高原,山路也走了不少,一直以為自己不會暈車,到了貴州才知道之前只是沒到極限。在這一周的時間裡,好幾次都覺得自己的極限即將被突破,好在目的地及時出現,但腸子已經絞成一團了,以至於食欲受到很大影響,一直不敢也不能吃得太飽,至今想起酸湯魚的味道仍然有反胃的感覺。 既然是去采風的,總是盡量往原始風貌保持的比較好的地方去,而這些地方往往是經濟比較落後的,因此始終有著矛盾的心態,一方面懷著獵奇采風的目的,希望能看到最原生態的東西;另一方面又認識到這樣的原生態是當地的貧窮落後換來的,如果條件許可,他們一定不願意過這樣的日子。抱怨那些地方交通不便的同時,又明白如果不是交通不便,那裡的原生態早就保不住了。如果人們不能盡快在發展與保護之間找到雙贏的解決之道, 由著各個村寨以如今的模式進行商業開發,文化的多樣性可能不用多久就會消失殆盡。


精選遊記: 貴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