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競爭激烈,壓力空前。-- 遂有人心浮躁,急功近利之世相。旅游,動輒坐飛機、乘動車、走高速。 -- 唉,旅游豈能一味講求速度?旅游,動輒住賓館、乘豪華大巴、吃山珍海味。 -- 唉,旅游豈能老是講究豪華?上個月,去了一趟揚州。欲反其道而行之。讀以下游記,朋友,您是否覺得這是一種原味旅游、生態旅游? 序二今天,6月 5日。-- 一個月之前的今日,騎鶴上揚州。本來,此篇游記本該早已完成,不會久拖。5月12日下午 – 中華大地一片顫抖,心情塗炭!讀寫照樣進行,一旦擊鍵寫游記,文思干涸,思路關閉。今天,總算完成哉。-- 一篇遲到的游記喲。序三欲欣賞圖片者,請去我的博客串門 - http://***/rgmao181898,請在“查博主文章”一欄中輸入“揚州三輪車”的字樣。很方便喲! 第一日(2008年5月5日,晴)
案牘勞頓,眼乏神疲,久靜思動。
5月5日 - 5月8日,抓住“煙花三月”之尾,有揚州行。
揚州,去過兩趟。此行,想玩出點新意。
創新,興國之策;創新,治學之本;創新,亦旅游之魂也。
住星級賓館、吃賓館飯菜、在賓館沐浴;走馬觀花,逛瘦西湖、個園、何園、平山堂……,乃從眾游法;如此“下揚州”,留有遺憾。 -- 如入北京的“老舍茶館”,手裡端的是雀巢,耳裡聽的是管弦。
揚州,歷史文化名城。玩出新意,須沉下去,靜下心,品出味,游出神!
感謝攜程網!4號,在“有問必答”欄內,發了帖子,詢問:
哪位能告知,價格在100 - 150元之間,離富春茶社近,能體驗揚州市井氣息的旅站或旅店。千謝!
不出兩個小時,見回音:
1/ 綠楊旅社,百年老店,歷史悠久,就是舊了些,附近吃飯的地方不少。
2/ 綠楊旅社電話:0514-87341590。該江蘇省級文物,位於國慶路小巷內。蔣介石、陳毅、鄧穎超、孫科、郁達夫都曾下榻於此。住宿不貴。住在這裡是因為要體會世態,而且老富春,小覺林和共和春等百年餐館,步行可及。
抄起電話,電綠楊旅社。一位劉姓服務員告知,綠楊已有新裝修的標房,有獨立衛生間。價格130元/日。經過bargain,120元成交。她還告訴我:出了汽車西站,一定要到對面,上8路公交車,直達綠楊。
5號晨7時48分,D406次動車組離滬,9時抵鎮江。出站左拐,即入長途汽車客運中心。購得去揚州的車票(14.50元;1元保險費可免),持票上車,5分鐘後客滿,車發揚州。
1995年全家游揚州,先到鎮江,汽車擺渡過長江,勞頓費時,如今車過潤揚大橋,天塹通途,浩蕩大江,映入眼簾,鎮江到揚州,40分鐘間!
【附帶說明:從上海到揚州,別乘火車,火車要繞道南京,走了不少冤枉路喲!】
在8路車“綠楊旅社”站下車,拐入老巷“新勝街”,23號便是。
巷深店老,氣息古樸。旅社店堂內,嵌於牆上的一塊漢白玉的石碑十分搶眼。上書:
綠楊旅社始於清末,是古城揚州最早的旅社,現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至今已有百年歷史。建築結構古樸典雅,木結構的房間和地板、回形走路樓梯、臨街觀望陽台、通天舞池,是昔日達官富貴,鹽商等有錢之人休息娛樂的場所。建國前,國共兩黨要員陳毅、鄧穎超、孫科和著名文學家郁達夫、京劇藝術家梅蘭芳來揚州的下榻之處。現仍保留其原貌風格。
舊,則陋、則醜 - 有人這麼認為。在我看來,舊,則樸、則雅、則靈也。
一扇扇門戶,目擊過多少旅人的匆匆進出,
一格格窗欞,逸出過多少旅客的喜怒哀樂!
置身如此“舊境”,浮躁驟逝,淺薄不再!
旅社門庭裡,有“通天舞池”!以今天之標准視之,陋則陋矣。可是,在舊時的揚州,這可是一個“引領時尚之地”。
靜觀,名流的舞姿翩躚若仙於舞池。 -- 你仿佛能見。
側耳,西洋的樂曲縷縷不絕於耳畔。 -- 你仿佛可聞。
富春茶社,步行可及。興衝衝去用午餐。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期望過高,必然失望!
-- 嘆富春茶社,不能幸免此規律。
一個套餐,含“湯包”等五六個包子,皮硬餡粗,雖然腹中空空,仍嚼不出什麼美味,索價高達23元。與周圍食客交流,皆呼:上當,僅此一次而已!
食畢離店,回眸那裝潢考究,贊詞滿壁店堂,真為這爿老店可惜。
靜臥綠楊,無車馬喧;午休,卻難以入睡。
也許,綠楊簇擁著太多的故事;也許,是剛才服務員一句話 -- 不經意間,她說:你的隔壁,住過郁達夫。
躺於床,心不寧。
郁達夫,你的人生碎片,始上演於眼前,始盤桓於腦際。
哎!是何因素,決定了人們千差萬別的命運?
答案多多 -- 性格、際遇、勤奮、情商、智商、家庭背景等等。
然而,人們往往忽略了宏觀。人雲:時勢造英雄。其實,個人命運又何嘗不受制於“時勢”呢?
時勢造人物!
20世紀初,西方的新文化、新思潮(主要是崇尚人性,頌揚愛情)浩浩蕩蕩傳入我國,與我國傳統道德文化激烈碰撞,因而,20 -30年代的文人(多為出身富豪、率先接受了西方教育和思想者)自然而然地成了時代的弄潮兒。這批文人,多纏綿曲折的婚姻故事,多坎坷曲折的人生經歷。他們不僅引領著新文化運動,而且還以其生活實踐引領著追求人性自由,愛情自由的思潮。他們在婚姻問題上置世俗不顧,衝破婚姻樊籠,歷盡浪漫,遍嘗磨難。其代表人物就有浪漫詩人 -- 郁達夫和徐志摩。
1926年,郁達夫艷遇王映霞,一見鐘情,遂置妻室及親友的強烈反對於不顧,窮追不舍。1927年6月,夢想成真。郁、王兩人在杭州舉行了訂婚儀式,詩人柳亞子到場贈詩祝賀。詩中的“富春江上神仙侶”,傳誦一時。
“美女,不屬於一個男人” – 當今社會的一句流行語。其實,美女多事,自古皆然。美人王映霞,上演紅杏出牆,只是遲早的事!
戀愛的狂熱浪漫,與生活的瑣碎平庸,如冰炭不相容。
婚後一日,郁達夫外出旅游,入廟抽簽,抽得“下下簽”一枚。簽詩雲“鳴鳩已占鳳凰巢”。此言,令郁達夫頓感有雷轟頂!
熱戀中的詩人曾經給王美人王寫過一首詩:
朝來風色暗高樓,偕隱名山誓白頭。好事只愁天妒我,
為君先買五湖舟。
“天妒我”三字,不幸言中,化為了婚後現實。兩人苦心營造的杭州“風雨茅廬”,成了名符其實的“風雨茅廬”。郁王爭吵度日,淚水拌飯!
詩人辭世,年僅49歲!美人坯子王映霞活到了92歲(1999年在滬去世)。
斷斷續續的憶舊、絲絲縷縷的思緒、短短長長的嘆息。-- 構成了午休。
下午先游園 -- 晚清第一園 (何園);再是參觀 -- 朱自清故居。
回廊樓台,小池假山,皆藏故事;深巷故居,舊屋庭院,皆有逸聞。
揚州市安樂巷27號,建於清代的揚州傳統小四合院 -- 朱自清(1898-1948年)故居。
正廳有朱先生的半身塑像,塑像背後是一幅“荷塘月色”圖。
從門樓往裡看,六扇古色古香的雕花屏門,顯得非常古樸莊重。薄磚細瓦構建的門堂、開井、廂房,清漆打造的窗欄、案幾、條桌、廚櫃、大床生動地再現了當年朱自清家庭生活的場景。
故居陳列著朱自清當年用的部分手稿,彎腰細覽,可聞夏夜荷塘清香,可見浦口車站背影!
從深巷簡舍走出的朱自清先生,在清華教書時,常掛在嘴上的是一句“我是揚州人”。先生對此間的深情,可見一斑!
-- 躺在綠楊,想到了 -- “時勢造人物”。
-- 走出故居,想到了 – 個人的情感生活也未必受制於“時勢”呀!
朱自清就是一例。他,一個情感世界豐富的文人,是一個情感生活的幸運兒!
《荷塘月色》中曾寫道: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月亮漸漸的升高了,牆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裡拍著閏兒,模模糊糊地哼著棉歌。我悄悄地披上大衫,帶上門出去。
其中的“妻”,乃朱自清在18歲那年,由父母包辦所娶的武鐘謙。雖是父母包辦,但兩人的感情卻也恩愛有加。她陪伴了朱自清12年,生育了6個子女。 1929年,朱自清來到清華後第四年,朱妻因患肺病不治而亡。 武鐘謙去世後,朱自清心情郁悶,幾個朋友勸朱自清續弦,皆遭拒。朱自清甚至寫出了“此生應寂寞”的詩句。不過,朱自清不善料理生活,前妻又留下六個兒女,留在揚州無人照料。最後,他接受了友人的三勸,決定再續婚姻。1931年,朱自清與出生在四川成都的一個書香門第的陳竹隱結婚,在他的一生中又經歷了一次美滿的情感歷程。
走出朱自清故居所在的小巷,給親友發送以下七言:
月色溶溶映池塘,背影踽踽斷寸腸,文思汩汩伴哀思,巨擘故裡藏深巷。
第二日(2008年5月6日,晴)
上午9時後,入瘦西湖,下午4時後,依依離去。足足“玩”了7個多小時!
游客平均游園時間在兩個小時左右。這7個小時,如何“玩”的?
二十四橋側的熙春台,面瘦西湖,接二十四橋,此乃瘦西湖之“眼”也。
熙春台之二樓有推窗望湖的茶室(每位20元,供應茶水及糖點等),茶室內古箏悠悠,揚州女演奏在側!
如此好的去處,居然茶客寥寥,讓我詫異。看樓下,一隊隊游客,跟著舉旗的小導游,匆匆而來,又急急而去,頂著太陽,走馬觀花,走路超過了欣賞,辛苦超過了享受。
熙春台,成了我游覽瘦西湖的“據點”。去年,我寫了《我這樣玩轉杭州》,其中一條即“玩有據點”,在攜程網發表之後,點擊率已逾10000,旅游不可無“據點”,有了據點,你才能告別匆匆,充分審美。
在茶室(據點內)度過了3個多小時。除了聆聽古箏演奏外,主要是“讀”。
一讀《南方周末》(5月1日出版),此報不像《新民晚報》、《東方早報》和《青年報》,不宜瀏覽,需精心細讀;
二讀《古都的秋》(郁達夫著);初夏時分,滿目翠綠,讀這樣的句子:
……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
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喲!
7個小時裡,每隔約摸1個小時,下樓一次,我這樣玩景:
-- 環二十四橋漫步,為二十四橋從不同視角拍攝了10多幅照片,欲遴選一幅最滿意的“標准像”;
-- 鑽入竹林,觀賞破土而出的春筍,細看搖曳鮮嫩的新竹;
-- 來到“觀芍廳”,觀賞和拍攝正值盛期的各色芍藥花;
-- 尋找一片湖畔濃蔭,打一套太極,松弛身心;
-- 走訪散落於樓台亭閣上的精彩楹聯。
文化元素的介入,把審美愉悅一步一步推向高潮!
熙春台大門外兩側,就有一幅楹聯 --
勝地據淮南,看雲影當空,與水平分秋一色;扁舟過橋下,問簫聲何處,有人吹到月三更。
“勝地”二字,指熙春台?指瘦西湖?還是指二十四橋?只緣模糊,其所指就更泛,其意境則更美!
一個“水”字,乃瘦西湖之水,美在無須明說;
一個“橋”字,乃二十四橋也,妙在不必點明;
“一色” – 文采不俗,巧借於王勃《滕王閣序》中的名句 – 秋水共長天一色!
“簫” – 意境清新,巧挪於杜牧的“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此聯宏觀落筆 – 勝地據淮南。“據淮南”三字,高屋建瓴!
此聯微觀著眼 – 扁舟過橋下。“過橋下”三字,動感十足!
後購得《瘦西湖楹聯》一書,方知此聯作者尋常之輩,乃婺源才子江峰青也。江西婺源進士,曾任嘉善縣令。此君好吟詩,善制聯。
瓊花,揚州市花,剛剛謝幕!不必為瓊花的凋零而遺憾。春末夏初,紅英將盡時,芍藥怒放日!
“觀芍亭”(距離熙春台僅一箭之遙)的四周,芍藥嬌艷,鮮花鋪地!
“觀芍亭”上有一聯:
繁華及春媚;紅藥當階翻。
比起熙春台的楹聯,此聯差矣。
牡丹與芍藥,歷來被古人稱為“花中二絕”,此外,“牡丹為花王,芍藥為花相”之說, “立如芍藥,坐如牡丹”之喻,也經常在章回小說中。後者用來形容美人之坐臥。
文人墨客,多有詠芍藥之名詩。其中最著名的有:
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
-- 北宋·詩人秦觀《春日》
芍藥承春寵,何曾羨牡丹。
-- 唐·王貞白
如此精彩的“素材”,為“觀芍亭”新制一聯不愁喲。
款步花叢,文思如湧,如此賞花,別具趣味。坐於瘦西湖畔,眼觀“觀芍亭”,自擬楹聯兩副:
(一)
春寵正承不知恩,
花相有情含春淚。 (二)
紅英將盡春有寵,花王有知暗嫉相。
熙春台附近,楹聯疊現,美聯處處,佳句不斷。留下印像的楹聯尚有:
風聲度竹有琴韻,月影寫梅無墨痕。
地點:游客服務中心
小析:此聯對仗之工整,自不必說,其中的一個“度”字,一個“寫”字,令人咀嚼生津也。
江波蘸綠岸堪染,山色迎人秀可餐。
地點:聽鸝館外
小析:上下聯押運,其中一個“蘸”字,神來之筆喲!
靜坐聽鸝館,凝望瘦西湖,看畫舫來往,遂給友人發了短信如下:
莫道揚州西湖瘦,
小別三月杜牧橋,
湖波蘸綠畫舫稠,
熙春有台門泊舟。
10分鐘後,手機一聲啾,北京友人回復道:湖波蘸綠一句寫得好。
我旋即應道:“蘸綠”二字借自瘦西湖畔的一對楹聯:江波蘸綠岸堪染,山色迎人秀可餐。
楹聯,漢語特有的藝術形式,江南園林,不可無太湖假山石,樓台亭閣,不可無楹聯也。
西方文化所無也!曾經陪同美國友人游西湖,在杭州的“湖心亭”小島多楹聯,其中最精彩的要算是:
疑是玉人臨鏡坐,恍從銀漢泛搓來!
曾經借題發揮,給美國友人細講此聯之妙,並信手拈來,講了文化元素與審美愉悅的關系。讓美國友人長了見識,揚眉吐氣喲!
(注:在我的“我這樣玩轉杭州”一文中對此聯有詳解。)
試想,當你游覽一地,過若干年,殘留在你的記憶中的,除了景致,還有一幅楹聯。比如,游覽了在蘇堤盡頭的岳廟。那裡的點點滴滴,將和下面一幅楹聯同存記憶,那是怎樣的一種美!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
哦,扯遠了!該打住了。
一位服務小姐,在我離席時,用揚州話說:
你這位老先生真會玩,像你這樣游瘦西湖,才是真玩呢!
我趁機幽它一默:
誰讓你們的門票這麼貴呢,花費了90元!也要玩出本錢哦!
聞之,幾位演奏古箏的揚州美女,大笑不止。
附帶說明:
1/ 揚州-上海之特快788次,也不過是65元訥!
2/ 今年2月9日我游此園,享受淡季門票 – 60元
讀完此文,也許,你會生疑 – 哪兒用午餐呀?對了,杭州的茶室都有午餐供應,熙春台茶樓沒有。我的午餐 – 康師傅“紅燒牛肉面”一碗(有備而來喲)也。因為,晚餐將去“福滿樓”品嘗兩個揚州經典名肴 – 大煮干絲和蟹粉獅子頭。
朋友,你若去瘦西湖,千萬別走馬看花。不妨下馬,登熙春台,並以二樓的茶室為“據點”,好好消受一日,玩出本錢來!
都說人生苦短,多少人步履匆匆,卻不知!
-- 出得大門,回望瘦西湖,我想。
第三日(2008年5月7日,晴)
早餐,不去近在咫尺的富春茶社。
巷口的小攤。吃一碗拌面,喝一碗豆漿,居然嚼出蔥香,喝出豆香。胃裡留有較大余地,走路帶勁,做事帶勁,思維也帶勁。
廣州早茶,此生最恨。賓館,餐廳,小車推來幾十種油膩膩,花哨哨的點心!-- 健康嗎?綠色嗎?難怪廣州人長相矮小。這是否跟如此早餐存在一定內在之關聯喲?-- 我痴想。
小巷初醒,別具詩意。
一道道,斜光射地,那是晨曦,預示著又一個初夏的響晴日;
一聲聲,叫賣不絕,那是小販,沿巷兜售沾露滴水的豆角和蔬菜;
一圈圈,青煙升起,那是煤爐,燃燒的干柴正“染紅”一只煤餅;
一塊塊,“足藝”迎面,那是店牌,邀客入內享受足浴(洗腳)。
自南朝以來,就有“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之說;
自唐朝以來,就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唐·徐凝《憶揚州》)之說。
以上兩說,流行至今,因為它們在暗示:揚州,海內享樂之都也。
餐畢,出旅社門左拐,出了 “新勝街”,再右拐,沿小巷前行10分鐘,便是“萃園橋”(菜場)。
巷子老舊,居民不富,他們如何居家享受?-- 要了解這一點,菜場,不能不去咯。
-- 青殼的鹹鴨蛋,九毛一個,可謂便宜!蛋體不如上海市場上的那麼大。聽出外鄉人的口音,店鋪老板跟我說:
這些鹹鴨蛋,是正宗的生態鴨蛋。這裡的鴨子,一不吃激素飼料,二不填食,而且,腌制的時間大有講究,長則鹹苦,短則無味。
-- 翠園橋還有服裝攤位。輕而易舉,我買到了一件牛仔面料的背心。大小合身,做工精致,價廉物美。數了一下,前面一共有大小口袋12個之多,攤主跟我說:
你細心,又粗心。你翻過來看看,裡面還藏著兩個暗袋呢!口袋不是12個,而是14個!暗袋放貴重物品,既安全,又方便。再看看,這背心的做工,要多細致就有多細致呢!
來揚州前,曾與女兒去滬上著名的“星光攝影器材城”購買背心,那兒背心的索價在150元 – 350元之間,且式樣時髦而不實用,結果,空手而返。這裡的背心,索價25元!
-- 行不遠,見一賣河蝦的老者。我驚詫於他的一盆一鍋 -- 盆裡有水,養著河蝦,活蹦亂跳;鍋裡盛著水煮過的河蝦,色澤紅潤。
我問,你怎麼既賣鮮活的,又賣煮熟的?老者跟我說了一下的話:
他答,你有所不知,死河蝦,沒了鮮味。我來菜場前,把將死未死的河蝦放在鍋裡煮一下,再擱點鹽,就能保鮮!-- 你嘗嘗。
說著,他遞給我一只蝦,放入口中,細嚼,果然一個鮮字!
翠園橋,擁塞卻不嘈雜,食品琳琅卻不紊亂。
杭州自詡“休閑之都” -- CCTV的廣告。
揚州,你遺風猶存,是否是“享受之都”?
洗腳,上海已雅稱為“足浴”,孰料,揚州人竟稱之為“足藝”!
一爿爿“足藝”小店,深藏於窮街陋巷。外地游客一般不會來此,享受此“足藝”的,多為附近居民。
上海足浴喜掛“揚州”招牌!今天欲體驗一下“足藝”與“足浴”之異之同。
其按摩點,往往切中穴位,享受微麻,微漲,微燙的感覺,非上海有也;走出“足藝”店鋪,步履輕捷,腳底生風的感覺,亦非上海有也。
“足藝”讓客人躺於床,而上海則多讓客人歇於椅;
足浴的水溫大有講究,而且,足藝的適應症較廣泛,適於內科、外科、兒科、婦科及皮膚科許多疾病的治療,也可用來保健益壽、美容潔膚。甚至對於長期低頭工作容易患頸椎病的患者,也可以經常足浴來預防頸椎病的發生!
“萍萍足藝”給了我了我以上的感受和知識。
店主還告訴我,一家德國公司想引進揚州足藝,還說此項服務在德國一定會廣受歡迎!
將信將疑的我,回滬上網,果然此說不虛。
黑格爾說,存在即道理。“足藝”小鋪,遍布揚州深巷,且能頑強“存在”,至少能說明-- 客源豐沛也。
揚州,你把“三把刀”(廚刀、修腳刀、理發刀)的用途發揮到了極致,生活的精致得以折射,生活的質量得以提升。
現代的揚州人,數典而不忘祖,且發揚光大!
洗腳,洗浴和餐飲,被成為足藝,浴藝和餐藝,並不為過也,因為 ,其內涵已大大超越潔身和果腹至之底線!
揚州每年舉辦一次“飛龍杯浴業技師技能大賽”,這也許是全國的唯一?
午休之後,去一巷之隔的“美麗華桑拿休閑浴室”。
為我擦背者,飛龍杯大賽擦背組獲得者胡道迎師傅也。擦背,亦稱“搓背”、“搓澡”,潔身而已,豈有它哉?此念差矣!擦背尚能活血通經,尚能讓你享受按摩,尚能讓你享受愜心!
哎,擦了一輩子的背,沒有過這樣的享受。謝謝你! - 25分鐘的享受之後,我對胡師傅說。
接著,便是扦腳和指壓又是一番享受!
享受之後,我始疑滬上那些牌掛“揚頭”者,有幾家正宗?
到賬台結賬,電腦打印的賬單上顯示:擦背10元;扦腳5元;指壓20元!
望著賬單,我始疑滬上浴業收費的利潤是否合理?
是夜,躺歇於“綠楊”,睡得噴香。
我始疑這是否跟足藝、浴藝有關?
滴嗒嗒,滴嗒嗒,滴嗒嗒……
滴嗒嗒,滴嗒嗒,滴嗒嗒……
拂曉。窗外,雨聲淅瀝。居高樓而久不聞雨聲了!
躺著,聽著,想起年輕時居住平房的日子;
躺著,聽著,想起了一生中在風雨中跋涉前行的片斷;
躺著,聽著,想起了“留著殘荷聽雨聲”的詩句。
躺著,聽著,想起了幾年前翻譯郁達夫的著名短文《古都的秋》的舊事。
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後,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這是《古都的秋》中的一段。
這段文字,彌漫著曲折、朦朧而隱飾的美,折射了一個文人細謹博雅的內心。其曲折的文筆,奔突的文思,竟發端於“掃帚在地上留下的絲紋”! “落寞”二字,所含之美,足以咀嚼一個時辰呢。“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不太好懂,有點艱澀。由此可以推想,“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並非純粹寫景,更多的,更重要的,是借景抒情,抒發對人生的些許感傷,也許可以追溯到他和王美人的那些刻骨銘心的愛。最後,我將以上一段翻譯成了:
After a street cleaner has done the sweeping in the shade of the trees,you will discover trails left by his broom in the dust,which look so fine and leisured that somehow a feeling of forlornness begins to creep up on me. The same depth of implication is found in the ancient saying that one single fallen leaf from the phoenix tree drops a broad hint of the approaching of autumn.
躺著,聽著,覺得譯憾猶在 -- “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把握不准,譯得不好哦!-- 咦,郁達夫不就住在隔壁嗎?-- 我披衣起身。-- 篤篤篤……(我敲了幾記隔壁的門)-- 篤篤篤……-- 真的有人在敲門!喲,我差點兒又要入夢了!我穿好衣服,打開房門。哦,原來是翠園橋雜貨店的店主,他答應我今早送貨(20只新煮的鹹鴨蛋)上門。-- 我把你要的鹹蛋送來了,你要我送20只,這裡正好20個,你點一下。-- 哦,謝謝!你真早。-- 打擾你了吧。對不起。鹹蛋還是熱的呢!不信,你摸摸。 -- 我一邊付錢,一邊致謝。第四日(2008年5月8日,雨 – 陰)
打道回府日。
Y788次列車回滬,12點25分開車。(車票在去揚州之前就購買)
晨,雨如注。舉傘,步行6分鐘去共和春(百年老店)用早餐。
共和春的面條不敵鎮江的“鍋蓋面”喲。面條裡居然放了醬油,甚至還有面條與餛飩同碗的“餛飩面”!詢問同桌的揚州人,他們皆說如此好吃。哎,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人的口味!
回綠楊,CCTV正直播奧運聖火登珠峰。
2008,似乎注定是不平靜的一年。-- 冰雪、台灣、西藏、聖火、疾病、火車,還有高漲的物價、失調的CPI與工資、動蕩的股市、天價的樓市…… 。
身居鬥室,居然心憂天下起來!
奧運,你來了。此時的到來,真有點尷尬,卻又正是時候。2008的奧運,帶給中國的已經超過了她原本的意義。
火炬登頂,如此順利,始料未及也。
感謝奧運,贊美奧運。-- 希望一切都會好起來。
在火炬登上世界第五極的那一刻,在綠楊,這個百年老店,為祖國如此祈禱!
火炬登頂,窗外雨聲漸息。
走出綠楊,拐入國慶路,過“富春茶社”,又過“菜根香”。
唉,百年老店們,你們好!
唉,祖國的百年,有點不堪回首!
此生欣逢改革開放的30年!30年,是這麼一天一天過來的呀。祖國已經強大,可是,又面臨太多的問題!
走著,想著。
想著,走著。
當時,哪裡會想到,四天之後 -- 2008年5月12日下午2時28分……!
10分鐘光景,就來到了國慶路和文昌路的路口。
這是一個新舊交彙的路口。國慶路,參天梧桐,路面狹窄,老店毗鄰,在驕傲地昭示它的滄桑。而文昌路則是通衢大道,路寬樓高,滿目綠化!
大型聯華超市,坐落在國慶路和文昌路口。
綠楊的服務員介紹,在這裡二樓的揚州特產最多、最好、最便宜。
在“菜根香”吃過一餐晚飯。那兒的師傅跟我介紹,1949年開國大典的國宴上,毛澤東親點了淮揚菜作為開國第一菜,從那時起淮揚菜就被稱為“共和國第一菜”。
家人在電話中點名的揚州特產有:牛皮糖、醬菜、各色茶點……。
哎!醬菜,這個尋常不過的小菜,居然也以揚州產為最好!此刻,突然想起了“菜根香”那位師傅的一句話:淮揚菜出名,就出在用最普通的材料,燴制出最可口的美味。
下午1時27分,車過南京長江大橋,發送以下短信如下:
深巷百年坐綠楊,名流魚貫把身棲,晨食湯包皮包水,暮入瑤池水包皮。萬貫纏腰下揚州,小城自古負盛名,遺風縷縷撩人面,洗浴吃喝皆稱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