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岩游記

作者: YY走四方

導讀2007年4月8日,我和朋友來到紹興,我們找了一家叫紹興佳家短租公寓住宿,沒想紹興還有這麼漂亮又實惠的房間,最主要是離柯岩景區近,才不行10多分鐘就到了,今天我們的目的地是紹興的柯岩-鑒湖-魯鎮。 旅行路線依次是柯岩-鑒湖-魯鎮。(附我拍的照片,在後面) 1.柯岩 柯岩風景區介紹:位於浙江省紹興市城西12公裡處,總面積為6.87平方公裡,是鑒湖省級風景名 ...

2007年4月8日,我和朋友來到紹興,我們找了一家叫紹興佳家短租公寓住宿,沒想紹興還有這麼漂亮又實惠的房間,最主要是離柯岩景區近,才不行10多分鐘就到了,今天我們的目的地是紹興的柯岩-鑒湖-魯鎮。

旅行路線依次是柯岩-鑒湖-魯鎮。(附我拍的照片,在後面)

1.柯岩

柯岩風景區介紹:位於浙江省紹興市城西12公裡處,總面積為6.87平方公裡,是鑒湖省級風景名勝區的核心景區,始於隋唐,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及清,已形成八景,為越中勝景,經現代別具匠心的營造,形成石佛景區、鏡水灣景區、越中名士苑景區,是一處集自然、園林、宗教及娛樂休閑項目於一體的旅游勝地。

石佛景區。步入具有唐代風格的景區正門,迎面一座古樸石亭,亭中古碑上刻“柯岩絕勝”字,猛然間,探幽攬勝之趣油然而生,站在照壁前,可望見歷代譽為“石魂”、“絕勝”、“天下第一石”的雲骨,高31米,底圍4米,最薄處不足1米,其形上半下削,宛如一柱青煙。岩頂有清光緒初年鐫刻“雲骨”二字,字體剛勁,神形兼備。頂端古柏蒼翠、老枝橫斜,嘆為觀止。雲骨而立的是彌勒大佛,大佛盤造像。佛高20.8米,佛相寬頰廣額,法相敦厚慈祥,儀態文靜端莊,此大佛為浙江四大石佛之一,最奇特的是大佛兩耳相通,可容一人自如來往,為世所罕見。大佛對面是一朵全國最大的石蓮花,半徑9.9米,由99 塊巨石拼接而成,像征著“九九歸一”,右側回音壁上刻佛教大經──金剛經,此經共五千七百余字,誦吟金剛經,可令人開智益慧。

大佛池北面前有一蠶花洞天,充滿神奇色彩。墜入深井仰頭看天,可見“一線天”。七星岩,岩口狹窄險要,入內豁然開朗,可容千人,此處有七處深潭,潭水幽冷清澈,游魚可數,令人稱絕。鏡水灣景區。集中展示紹興水鄉風光,鄉土人情,與鄰側的石佛景區交相輝映,構成柯岩獨有的水石交融的奇異景致。進入

鏡水灣景區,是一個外方內圓的文化廣場,像征著天圓地方的中國傳統思想,三根6米高的漢白玉雕像,分別刻為孔子、老子和釋加牟尼雕像,像征著儒、道、佛三教相聚。邊上有水的各種形態,通過曲折小溪流向 “彙源池”,此處稱為“三聚同源”,蘊含以人為本的中國傳統文化遠源流長,踏上古纖道可見新景“越女春曉”,此景為一人工湖,其狀是位著長裙靠右側臥的少女,登橋遠望,曲線柔和,如著裙少女,汀步石勾勒秀發,項鏈,倩影宛然。游客至此,無不留連忘返,湖中的古戲台,仿真沙灘增添了水鄉風光的別致雅趣。依托石壁而建的“鏡水飛瀑”落差42米,為目前國內單落差最大的人工瀑布之一。飛瀑落處,宛若一朵盛開的水蓮花,人在小橋上,如在花中走,水石交融的越文化景致動人遐想。

越中名士苑景區。位於鏡水灣西部,占地3萬平方米,苑門刻毛澤東七絕詩“鑒湖越台名士鄉,憂忡為國痛斷腸。劍南歌接秋風吟,一例氤氳人詩囊。”苑名借其意,以柯岩特有的石文化,采用雕塑、建築、書法、園林等形式,設中心、古代、近代、現代區和一個名士館,設計創新,氣韻生動、富有特色。

2.鑒湖

鑒湖介紹:位於紹興城南,是我國長江以南著名的水利工程,古鑒湖淹廢後的殘留部分。俗稱長湖、大湖、慶湖,雅名鏡湖、賀鑒湖。

永和五年(公元140年),會稽太守馬臻利用當地地形和水系特點,相形度勢,主持興建了古鑒湖,湖面面積逾200.0km2,周長179.0km,彙納會稽山麓諸河來水於湖內,灌田九千余頃,民深受其利。後因會稽山區森林被毀,水土流失嚴重,水利失修及豪強圍墾掠奪等原因,於南宋時,湖被湮廢。現殘留之鑒湖,湖面東起亭山,西至湖塘,長約23.0 km,平均寬108m,最寬300余米,形似河流。湖面面積僅有2.4 km2,平均水深2.77 m。

一帶是典型的江南水鄉風光。湖上橋堤相連,漁舟時現,青山隱隱,綠水迢迢。王羲之詩:“山陰道上行,如在鏡中游。”

烏蓬船

水質清澈,含有豐富的Ca和微量元素Li,是釀造“紹興黃酒”的極佳水源。由其釀造出來的紹興黃酒醇香撲鼻,馳名中外。

3.魯鎮

媽的,兒子打老子”拖著長辮子、戴著烏氈帽的阿Q,晃悠著長煙杆,油腔滑調地裝著各種怪相,東張西望尋找著小尼姑;“我只知道雪天是野獸在深山裡沒有食吃,會到村裡來;我不知道春天也會有。” 衣衫襤褸的“祥林嫂”拄著棍子,嘴裡自言自語地喃喃絮語:“我只知道東山的狼吃人,沒想到西山的狼也吃人……”孔乙己在酒肆的櫃台邊“研究”著“茴”字的四種寫法……

這一幕幕魯迅小說的場景,不是舞台上演出的話劇,而是穿插在“魯鎮”游客身邊的“活劇”。

“魯鎮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別處不同的。”這是魯迅最早在《孔乙己》上提到的魯鎮。作為他筆下的外婆故鄉——魯鎮,究竟在何處?其實,魯鎮在中國地圖上是找不到的,魯鎮是魯迅小說《祝福》、《孔乙己》、《社戲》、《風波》、《明天》等虛構的地方,而今的“魯鎮”是紹興柯岩景區根據魯迅筆下的“魯鎮”還原的一個鄉村小鎮主題公園,其間蘊含著舊時紹興城鎮的民俗風情、建築風韻、自然景觀,可以說是紹興水鄉的一個縮影。

魯鎮入口,迎面是一座高大的石牌坊,紹興方言叫“行牌”,上書“魯鎮”兩字,是魯迅先生的手跡。一座石砌的涼亭,坐落在鎮門外,一旁是魯迅先生坐在藤椅上的青銅雕像,比真人約大一倍,頗有“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之神韻。

一走進魯鎮,但見粉牆黛瓦的古居、枕河臨街的店鋪、靜穆莊嚴的寺廟、千姿百態的石拱橋、古色古香的石板路、縱橫交錯的深水巷,紹興的橋文化、石文化、水文化、酒文化、名士文化撲面而來。豪華氣派的魯府、外土內洋的錢府、舊木板房的民宅錯落有致,魯迅小說中寫到的魯家祠堂、奎文閣、阿Q調戲小尼姑的靜修庵和阿Q棲身的土谷祠,一一呈現在眼前。

魯鎮”是紹興典型的白磚黑瓦、一河一湖兩街的建築格局,讓人仿佛走進了一個舊時“人家盡枕河,樓台俯船楫”的水鄉古鎮,只是這個“古鎮”新了一點。

街口傳來鑼鼓聲,魯家的祝福隊伍捧著供品走來了,魯四爺依然還是那麼神氣活現,只是見到游客卻是客氣得很;一個水上陸地的雙面戲台上,正在演出越劇《拾玉鐲》,烏蓬船則載著游客聞聲趕來……

被阿Q拽著進了魯鎮的一處賭坊,幾名游客正在“天地人和”的賭台前,悠悠地押著寶。“魯鎮通寶”的銅板是隨門票贈送的,終究只是一種游樂,完全沒有了小說中押寶時的那種興奮和頹喪。很快輸完了手上的銅板,晃悠到賭坊對面的氈帽店,買了一頂烏氈帽戴上,回頭跟阿Q比劃了一番,似乎更有些魯鎮“居民”的感覺了。

跟著導游來到了魯鎮的當鋪,門口牆上大大的繁體“當”字,寫法頗有些不同,聽導游介紹,這個字被稱為“回頭當”,是祝“當客”時來運轉,回頭贖當。

沿著石板“老街”走去,氈帽店、越瓷店、豆腐店、錫鉑店、古玩店、貢品店、油燭店、茶漆店、當鋪和錢莊……那些現代都市已經沒有了的老店鋪林立,而整條街上則彌漫著一股臭豆腐的味道,可見紹興的臭豆腐還是蠻出名的。兩邊的酒家、飯莊中,黃酒、越菜、風味小吃的香味撲鼻而來,邁進路邊的“西施豆腐店”。坐在曲尺櫃台前,喝上一口冒著熱氣的豆腐腦,不由自然而然地想起了那位細腳伶仃的圓規楊二嫂來。

鎮上的魯府,是按照魯迅小說《祝福》中魯鎮魯四老爺家的模樣布置,其間的台門鬥、天井甬道、大廳花廳書房內宅側廂房,均是清末鄉坤府第的模樣設計。祝福大典、祥林嫂兩次來魯府幫佣,講阿毛被狼叼去的場景,在這裡逼真地再現。

在魯鎮,一組組形像誇張的群雕頗引人注目,幾十個故事人物的銅像講述著一個個魯迅小說中的故事。有橋可依,有水可嬉,有石可品,有酒可酌,有樹可蔭,有戲可聽,有藝可觀,有歷史,有現代,有故事,有游樂……這就是魯鎮。

回來後我們已是筋疲力盡,梳洗罷,獨自回房間休息,不知道是太累還是這裡的床實在舒服,總之,我做了個美妙的“江南夢”。


精選遊記: 紹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