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環印度旅行札記(十、阿姆利則)

作者: 未來戰士fox

導讀阿姆利則是位於印度西北旁遮普邦的一座重要城市,阿姆利則在印度語中意為“花蜜池塘”;它不僅是印度邊境的要塞,也是錫克教的聖城。錫克教是一個極有特色的宗教,所有信奉錫克教的人都被稱為錫克族,該族群以團結、尚武、英勇善戰而聞名。這一次,我終於有機會來到了錫克教的發祥地,去了解這樣一個勇猛果敢的族群。其實,對錫克教徒的了解從我登上開往阿姆 ...

阿姆利則是位於印度西北旁遮普邦的一座重要城市,阿姆利則在印度語中意為“花蜜池塘”;它不僅是印度邊境的要塞,也是錫克教的聖城。錫克教是一個極有特色的宗教,所有信奉錫克教的人都被稱為錫克族,該族群以團結、尚武、英勇善戰而聞名。這一次,我終於有機會來到了錫克教的發祥地,去了解這樣一個勇猛果敢的族群。其實,對錫克教徒的了解從我登上開往阿姆利則的9781次列車就已經開始了。當我上車找到自己的鋪位坐下,發現自己前後左右全都是身材高大、頭戴布包的中年男子,見我是老外,也都彬彬有禮地與我打招呼,言談之中雖然他們態度都很和善,但眉宇之間流露出一股堅定、沉穩、神聖不可侵犯的威武之氣。舉手投足之間,每人的右手腕上都會露出閃亮的鋼鐲。面對這樣一群錫克教徒,我正好可以滿足自己對錫克教的好奇心,於是在交談之中,開始向他們詢問起有關錫克教的情況。

原來錫克教是一個創建於15世紀、並融合了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印度本土宗教。錫克教唯一信奉的神叫“古魯”(Guru),意思是大師,他們都是從錫克教的創教者古魯·納那格傳承下來的真人,但第十代古魯在反抗莫臥爾帝國的武裝鬥爭中犧牲了所有的子嗣,所以,自第十代古魯之後,錫克教就以該教的聖經《Guru Granth Sahib》作為古魯替代真人而永久傳承下去。根據古魯的旨意,所有錫克教徒都必須配帶五件以K字開頭的飾物:頭纏布包、額前帶發梳、腰佩短劍、手腕帶鋼鐲、內穿短褲。所有錫克教徒都要在他們的名字後而加上代表雄獅含義的辛格(Singh),印度現任總理曼莫漢·辛格就是一位典型的錫克教徒。可以講,錫克教從其創教之日起,錫克教徒們就一直在為實現他們的宗教理想而做著艱苦卓絕的奮鬥,歷經了常人難以想像的磨難。遠的不說,在近代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鬥爭中,錫克族就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僅在1918年4月13日英國殖民軍在金廟前的Jallianwala廣場所制造的大屠殺中,就射殺了1500多名和平示威錫克教徒。而在1947年印巴分治時,由於阿姆利則剛好位於印巴邊界處,錫克教徒又與伊斯蘭教徒之間發生了慘烈的相互屠殺,據說當時阿姆利則滿大街都是被砍下的人頭,從這些人頭中可以很容易分辨出來:纏著布包的是錫克教徒人頭,留著大胡子的是伊斯蘭教徒人頭,令人慘不忍睹。印度獨立後,政府為了鎮壓錫克族的獨立運動,多次強行派遣軍隊進駐金廟,導致了英·甘地總理被她的錫克教衛兵刺殺。而拉吉夫·甘地繼任之後,立即向錫克族展開報復性的屠殺,又有數千名無辜的錫克教徒枉死,簡直是駭人聽聞啊。今天的錫克族人處境仍不樂觀,因此,錫克族人的凝聚力和憂患意識極強,在他們身上永遠體現著自強不息的精神。在座的一位錫克教徒自豪地對我說,在印度街頭的乞丐和騙子中,永遠沒有錫克教徒。聽著身邊印度朋友娓娓道來的有關錫克教的一些事情,我心中不由得對錫克族人的遭遇深感同情,也對他們永不屈服的精神產生由衷的敬佩。

當清晨來臨的時候,列車已經奔馳在旁遮普邦的大地上。車窗外展現出一望無際的田野風光,即使在冬天,仍然可以看到土地上長著各種莊稼,郁郁蔥蔥的。按列車時刻表,本次列車在早晨8:30就應到達阿姆利則,但這次出現了嚴重的晚點。列車常常在不知名的小站一停就是幾十分鐘。經過無數次的中途停車,終於在下午2:10分達到了阿姆利則火車站,整整晚了5個小時,本來計劃好在達到後馬上去金廟的行程徹底泡湯了。先在火車站對面的街區裡找了一家叫Hotel Sonia的小旅館,雙人間350盧比,衛生條件一般,設施有些舊,因為地處鬧市,交通很方便,我沒有多計較就住下了。火車站對面的街區可選擇的旅館很多,如果哪位“驢友”有閑功夫,可仔細挑選。安頓好住宿後,我先去火車站售票處買了第二天開往Pathankot的火車車票,從那裡我將換汽車前往達賴喇嘛的老巢——達蘭薩拉(Dharam Salah)。因為Pathankot僅是旁遮普邦的一個邊陲小鎮,正式出版的列車時刻表上根本沒有相關的列車信息。經過與售票窗口的印度大媽好費了一陣口舌,才買到了第二天下午開往Pathankot的火車車票,兩地之間開行的是相當於中國的管內列車,因此,所有行車信息只能從站台內掛的消息板上去找。

買好票之後已近下午4點,趕緊在站前大街上找車去印巴邊境小鎮Wagah。Wagah是印巴交界的邊境口岸,距阿姆利則約30公裡,過了口岸就是巴基斯坦的歷史文化名城拉合爾。自1947年印巴各自獨立之後的50多年來,每天印巴雙方的軍人都要在相同的地點、相同的時間,以相同的方式面對面地舉行降旗儀式。這裡雖然沒有刀槍相見、硝煙彌漫的火爆場面,但這一對冤家卻通過每天進行的降旗儀式來發泄相互之間的仇恨。儀式中雖然雙方都表現得劍拔弩張,但在外人看來,過於誇張的表現已經帶上了些許搞笑的成分。因此,這裡的降旗秀(Border Displays)已經成為一個舉世聞名的奇特景觀,使得全世界到此參觀的游客趨之若鶩。我在站前大街很快與一位三輪摩的司機談妥,以300盧比的車資包下該車的往返裡程。為了打消我怕趕不上的擔心,熱心的司機告訴我,降旗秀冬天的開始時間是下午5:30,夏天還要再晚一個小時,所以我們有足夠的時間。三輪摩的從火車站前大街出發後,一直沿著邊境公路急馳,公路兩旁全是軍營,一路上也能見到大量的軍車來來往往,令人感覺到濃烈的軍事對抗氣氛。摩的行駛了約1個小時,達到了Wagah小鎮中的一個停車場,去降旗秀所在邊境口岸還需要步行一段路,此時可以看到有大批的游客、有組織的和自發的印度民眾在陸陸續續往口岸方向走。步行約10分鐘,並經過嚴格的安檢,終於了口岸國門前舉行降旗秀的廣場,廣場的一側有專門的看台,印度士兵將有組織的群眾、自發的民眾以及老外分別集中安置在不同的看台。降旗的地方其實是在一道橫跨印巴兩國國界線的大鐵門前。大鐵門的兩扇大門上分別鑲著兩國的國徽,兩扇門之間有一條很窄的隔離帶,分立兩側的旗杆上,巴基斯坦的新月旗和印度的三色旗在風中傲然對視著。國門另一側的巴基斯坦方也建有同樣的看台,看台上同樣座無虛席。此時,印度一側的看台上已經人聲鼎沸,人群中高喊著口號,有幾個手持國旗的印度人在廣場上瘋狂地呼叫奔跑。從人群的呼喊聲中,我只聽懂了“印度斯坦”幾個字,連忙找了一位維持秩序的軍官去問,原來所有人們呼喊的是“印度萬歲”,這位軍官還告訴我,印方規定來這裡的民眾不能呼喊反巴辱巴的口號,否則要受到處罰,主要是為了避免引發不必要的雙邊衝突。

降旗秀於下午5:30准時開始了,曾經在電視節目中無數次看到過的著名場景,這一次終於能夠親臨現場來觀看了,我的心中充滿了無限的激動。在一陣嘹亮的軍號聲中,首先,由一名頭裹紅布的錫克族軍官帶領4名儀仗兵出場了。這些軍人的身高足有1米9以上,他們穿著具有濃郁民族特色、且紅色而又花哨的軍服,尤其是頭上戴著像雄雞雞冠般的帽子,每一個人看起來都像個細長的怪物。儀仗兵在口號聲中邁著英國式的正步向國門方向走去,他們誇張地將踢正步的腳抬高超過了腰部,擺動的雙手也超過了頭部,動作滑稽可笑。巴基斯坦一方的軍人也穿著式樣完全相同、只是顏色是深藍色的軍服,也同時向國門方向正步走來。而且雙方的行走都是越來越快,似乎要直接衝向對方的國門。當走到距邊界線幾米的地方,兩隊人馬同時“剎車”,雙方儀仗兵面對面站著,怒視對方,仿佛等待著最後的決鬥。這時雙方各出一名儀仗兵,各自來了個高抬腿,幾乎把腳甩過頭頂,然後使足全身氣力將皮靴砸在地上,發出巨大“劈啪”的響聲,力量之大似有踏平對方之勢,讓人瞠目結舌。這時,觀眾的情緒被進一步調動起來,兩邊的歡呼聲可謂“地動山搖”。印度這邊的人數雖然占優,但聲勢卻不如巴基斯坦一方。可能覺得單挑還不過癮,雙方又各出兩名士兵進行同樣的動作,只是腳抬得更高,鞋腳跺得更響。接著是三對三、四對四,將“對決”推向了新的高潮,我也被他們那誇張、搞笑的動作弄得忍俊不禁,差點笑出聲來;但偷眼看了一下周圍群情激憤的印度民眾,只能使勁掐自己的大腿,將笑意強忍回去,心中暗自感嘆“印度人民,你們太有才了。”經過數個回合的比試,雙方似乎沒有分出勝負。這時,印度方面的一位儀仗兵突然一個急轉身,誇張地踢著正步,快速地走回位於看台對面的營房前。緊接著從營房內又走出好幾名身穿同樣服裝的儀仗兵,動作像“草上飛”一樣快步走向的國門,原來是去搬救兵啊。此時由雙方民眾組成的“啦啦隊”也較上了勁,呼喊聲響成了一片。我所在看台的秩序早就亂成了一鍋粥,不知何時我身邊已經站滿了印度人,他們一個個激動地揮舞拳頭高喊口號。而旁邊看台坐著一群身穿藕荷色長裙的女學生,瘋狂地高呼“印度萬歲”,聲音尖利剌耳,讓我好不生厭。此時我真想站出來為我們的巴基斯坦兄弟助一下威,無奈誰讓我身處“敵營”,生怕遭來一頓暴打,最終還是不敢造次。終於在經過多個回合跺腳和怒吼的較量之後,各自的國門被轟然一聲關閉,在軍號聲中,巴印雙方國旗同時徐徐落下。印方儀仗兵疊好國旗,正步走回已方營房,本以為降旗秀就此落幕。沒想到印度民眾根本沒有散去的意思,繼續在那裡高呼口號,緊接著就有人開始衝向國門方向,馬上有一隊印度士兵手挽手組成了人牆,然而更多的群眾則像潮水般擁向前去,士兵組成的人牆一觸即潰,根本擋不住群情激昂的人群。只見印巴雙方的民眾都已湧到各自的國門前,隔著欄杆相互叫罵,並使勁搖晃著鐵門。我開始擔心局勢要失控了,心想如果沒有嚴格的安檢,雙方群眾肯定要帶上磚頭瓦塊,甚至是武器,那還不打起來。眼看暴亂一觸即發,此時有一大隊印度士兵趕來,強力將人群驅離了國門。印度人到也聽話一看這架勢,個個都乖乖地離開了。這場鬧劇般的降旗秀終於結束了,前後歷時一個小時。這一次在親歷降旗秀之余,我算是真切領略了印度人民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也感受到了印巴之間刻骨的仇恨。回到旅館已是晚上8點,隨便找家飯館吃了一份千篇一律的印度Thali,然後逛了離火車站不遠的水果市場,發現旁遮普邦真不愧是農業大省啊,這裡各種水果一應俱全,香蕉、橙子的個頭特別大,木瓜則更是大得誇張,還有很多叫不出名子的瓜果;而且價格非常便宜,一個西瓜般大小的木瓜只要30盧比。於是我買了一大堆水果,算是補足了幾個星期以來所缺的維生素。

在網上看到許多“驢友”評價,清晨日出時是最能感受金廟神秘之美的時刻,為此我第二天特地起了個大早,連早飯都沒吃,就急忙找了輛人力三輪車趕赴位於阿姆利則舊城中心的金廟。當然我心裡還有另外一個“小九九”,因為我了解到金廟會向每一位到訪者提供食物,也就是說,我的早飯可在金廟裡免費解決嘍。金廟是錫克教最神聖的聖殿,錫克教徒稱之為Darbar Sahib,由錫克教第五代“古魯”阿爾瓊主持建造,於1601年建成。金廟原本是用來供奉印度教濕婆神,曾屢遭劫掠,又幾經重建修復。在1830年重修時,用了100公斤黃金來裝飾表面,使之看起來格外燦爛耀眼,因此才有了金廟的俗稱。三輪車載著我穿過阿姆利則舊城區狹窄的街道和民居,終於來到一片開闊的廣場,眼前出現一座雄偉的白色伊斯蘭風格建築,那就是金廟。金廟向所有朝聖者和訪客免費開放,但要進入其中還必須遵守一定的規矩。首先,所有訪客必須脫掉鞋襪,將其留在金廟前的專門存鞋處,然後赤腳從大門口的水池裡趟過,以示對錫克教“古魯”的敬意。而且金廟不允許光著頭的人進入,無論男女老少都必須戴帽子或裹頭巾。由於早就了解這些規矩,我事先就帶了一條毛巾,在進門之把它包在頭了,偷偷找了面鏡子一看,發現自己十分滑稽,活像個“偷地雷的”。清晨的氣溫很低,在金廟大門口衛兵的嚴格監督下,我痛苦地赤腳趟過冰涼的池水,又繼續在廟內冰涼的大理石板路上行走了一段,腳就開始抽筋。此時也已來了到金廟內部,我索性坐下來仔細欣賞金廟內的景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片靜謐的池水,這是被稱為Amrit Sarovar(印地語,意為“花蜜池塘”)的聖水池,池中央有一座金色建築,在水光的倒影下顯得金碧輝煌,那就是金廟聖殿。據說聖殿的建築造型被設計成一朵倒放的蓮花,蓮花反插於湖水、直通大地,像征著錫克教對人世間苦難的關心。聖殿的外觀宏偉而不失精巧,其頂部為一大金圓頂,四角各立有一個小金圓頂。在早晨初升陽光的照耀下,整個聖殿熠熠閃爍著神秘的光芒,並與水面的倒影交相輝映,原本波瀾不驚的池水,此時也顯得波光粼粼,水紋中浮出一絲絲令人遐想的神秘氣息。而擴音器中傳來抑揚頓挫的誦經聲,並伴隨著悠揚的音樂,更給金廟增添了幾分神秘的宗教色彩。聖水池四周被寬寬的大理石甬道所包圍,此時有許多的錫克教徒從我身邊的甬道上走過,他們有的雙手合什喃喃自語,有的在池邊對聖殿頂禮膜拜;更有甚者干脆脫掉衣服跳入水中沐浴嬉戲。據說金廟內的池水被錫克教徒奉為聖水,在此沐浴可以洗滌心靈。金廟內部的其它附屬建築都呈現白色的伊斯蘭風格,如果不是池中的金色聖殿,幾乎讓人誤以為進入了清真寺。坐了一會之後,我的腳好多了,准備先享受一下金廟裡的免費食物。在衛兵的指點下,找到了食堂,在門口排隊領了一個不鏽鋼餐盤。進入食堂後,所有人都安順序整齊地面向同一方向並排坐在地上,並將餐盤放在腳前靜靜地等候。不一會,幾位工作人員手提盛著食物的鐵桶走過來,開始給大家分發食物。食物包括米飯、Chapati(面餅)和煮得爛爛的木豆糊糊。一位工作人員看我是外國人,特意往我的餐盤裡多盛了許多米飯和木豆糊糊,還加上兩張Chapati,當我趕緊擺手阻止時,那位工作人員已經轉身給下一位分發食物去了。望著眼前堆積如山的食物,我當場傻了眼。老實講,食物的味道很一般,木豆糊糊更是鹹得要死,顯然金廟提供的免費餐只管吃飽、不管吃好。我狼吞虎咽地吃著免費的食物,吃了不到一半時已經感覺飽了,偷眼看看身邊的印度人,不論男女老幼都將餐盤吃得干干淨淨,看樣子對免費食物的浪費是一件極不道德的事,我只能使勁往嘴裡填米飯和面餅。眼看身邊的食客走了一拔又來一拔,只有自己還一直坐在地上吃,心中不由得暗暗叫苦。經過十二萬分的努力,終於將所有食物全部塞到胃裡,撐得我幾乎無法站立,只能扶著牆慢慢走出食堂,可惜我吃的不是“金錢豹”的自助餐,看來這白食不能隨便去吃啊。

為了盡快消化胃裡的食物,我開始沿著聖水池的甬道散步。漫步之間發現而甬道外側的牆上,銘刻著自錫克教創建以來的所有重大歷史事件、以及在這些事件中犧牲的錫克族人的名字,其中還有我熟悉的一些事件,比如1984年英·甘地總理下令炮轟金廟、造成數百名錫克教徒喪生的事件,以及1986年拉吉夫·甘地總理為報復英·甘地被殺而開展的坦克圍攻金廟事件。這些造成錫克族人死傷事件之多,幾乎在整個環繞金廟的圍牆上隨處可見。而且在圍牆上還看到了這樣的宣傳畫面:一位“古魯”右手持劍,將自己的頭顱割下,托在左手中,手中自己的人頭怒目圓睜;像征著錫克教徒為了宗教理想,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獻身精神。看著牆壁上記載的一幕幕錫克族人浴血奮戰的光榮歷史,我深深地被他們不畏犧牲的精神所感動,也使我對這一宗教團體更加敬佩。

聖水池中央的金廟聖殿通過一座大理石橋與外側的甬道相聯,所有男人在通過石橋進入金廟聖殿之前,還需要履行一定的程序。首先要在石橋對面的一間屋子的窗口捐些錢,一般從5盧比起,然後得到一張打印的清單,憑著清單到另一個窗領一份用荷葉包著的食物,那是一種黑乎乎、油膩膩的米糕,手持米糕就可進入大理石橋。到了另一端,會有工作人員將男人手中的米糕切下一半投入到另一口大鍋中攪拌,而所有婦女和兒童在離開聖殿時,工作人員從那口大鍋中挖出一些米糕分給她們。我估計這可能是錫克教要求所有男人要盡到扶持婦女和兒童義務的像征吧!金廟聖殿分為三層,第一層是祈禱大廳,大廳中央有幾位宗師在誦經,周圍擠滿了朝拜的錫克教徒。順著狹窄陡峭的樓梯上到二層,仍然看到幾位宗師在誦經,屋裡面也擁擠不堪。繼續上到第三層,這裡是聖物儲藏室,屋內正中的祭壇上就放著用布包裹著的錫克教聖經《Guru Granth Sahib》原件,所有錫克教徒都跪下朝它頂禮膜拜。據說這份原件每天白天放此處供教徒朝拜,晚上則保存到錫克教議會大樓。聖殿的第三層外側是一圈陽台,站在此處可親手撫摸到鎦金的外牆,近距離感受金廟聖殿那種伊斯蘭教建築的肅穆莊重和印度教建築的絢麗璀璨。從聖殿出來,再次走過大理石橋,就可以將手中那油乎乎的米糕吃掉了。那東西看著不怎麼樣,可吃起來味道卻不錯,甜甜的,香香的。金廟內面積很大,還有許多附屬建築可以參觀,包括了錫克族博物館、錫克族議會大樓等,由於要趕下午的火車,我走馬觀花般地看了一下就離開了。出了金廟之後,我在周圍街區轉了轉,就叫了一輛人力三輪車回旅館了。一路上我似乎有些心不在焉,因為在金廟所看見、所經歷的一切令我印像太深刻了,以至於我的腦海中不時出現那金光閃閃的聖殿和錫克教宣傳畫那血淋淋的畫面。錫克族真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族群,我衷心地希望他們未來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最終實現自己的宗教理想,也希望那座被譽為“錫克教聖冠上的寶石”的金廟聖殿不再遭受到炮火的摧殘,永遠保持那典雅、優美風姿。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