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帳之阿姆斯特丹2

作者: zxzjoe

導讀Amsterdam的清晨彌漫著薄霧,運河上的水氣幾乎伸手可及,兩岸的永遠只有四五層高的建築似乎可以滲出水灑在下面溜著牆根清掃街道的清潔車上。清晨色調的暗淡,窄窄的河道,兩旁擁擠的樓宇,讓人壓抑,只有站在運河中央小橋上視野寬闊的時候才會有如釋重負的感覺。 先到火車站存包,因為換硬幣的機器不認我的紙幣,只好到旁邊的的售票處換,以為會遭拒,結果那位漂 ...

Amsterdam的清晨彌漫著薄霧,運河上的水氣幾乎伸手可及,兩岸的永遠只有四五層高的建築似乎可以滲出水灑在下面溜著牆根清掃街道的清潔車上。清晨色調的暗淡,窄窄的河道,兩旁擁擠的樓宇,讓人壓抑,只有站在運河中央小橋上視野寬闊的時候才會有如釋重負的感覺。 先到火車站存包,因為換硬幣的機器不認我的紙幣,只好到旁邊的的售票處換,以為會遭拒,結果那位漂亮小姐很熱情地換給我面值從大到小的硬幣,還送我一份從Amsterdam到Paris的時刻表,盡管那裡是國內售票處。

出得站來,回頭看看,車站建築風格頗為古典,也不宏偉,單看表面,絕想不到其間是車站。歐洲很多建築都有這樣的特點,實用,空間大,但外觀決不張揚。站前不遠就是一條運河,我買票上了一條敞蓬游船,一個人坐在船尾,船緩緩開動,駛入Amsterdam縱橫交錯的水道。岸邊間或靠著或大或小,或新或舊的船,船弦邊,窗台上都有鮮花點綴。正在感嘆錯過郁金香的花期的時候,太陽從遠處高聳的塔尖後閃出,將所有能夠得著的暴露出來,瞬間暗綠的水,斑駁的船,晦澀的民居全都亮了,Amsterdam變得色彩斑斕起來,哦,這才是印像中的Amsterdam。

Amsterdam的建築有一個最大的特點:窗戶特大,頂層的窗戶上方可以掛滑輪,聽說是為了搬家方便,不過沒有親眼見過,想來應該不假。一個小時後,原地下船,順著人流走過Denmark Street, 來到一個叫Dam的廣場,只覺得人多鴿子多,還有一個挺宏偉的皇家宮殿。據說荷蘭女皇偶爾在這裡會會客,但是在350年前是作為市政廳建的,後來拿破倫打過來覺得不錯,把辦公室改臥室了,走了之後就成了宮殿。旁邊還有一教堂,沒看清名字就買票進去,也沒耐心看介紹,倒是出口處有一盲人在乞討,因為歐洲頭一回碰到,所以印像很深。

整個中午都在城裡閑逛,想體會一下這個城市特有的悠閑,偶爾有人騎自行車經過,車前有一個巨大的筐,筐裡放著一兩盆鮮花,或臥著一只狗,或躺著幾本書。

下午參加了一個旅游團,之前去個酒吧方便,不好意思直接問WC在哪兒,就先買了杯啤酒,啤酒特貴,蓋因waitress們穿著性感。旁邊一個看上去像日本人的家伙想和其中之一合影,被告知需付費,呵呵,見識到了資本主義赤裸裸的金錢關系。

跟旅游團去參觀風車,奶酪與木鞋的制作,和圍海造田時的一個漁村。出了Amsterdam市區,眼前豁然開朗,酷似北歐鄉村,卻又更加細膩。奶酪與木鞋的制作已經程式化,仍和幾年前從正大綜藝看來的一樣,沒有新意。倒是參觀昔日的漁村,留下深刻印像,一是名字,聽起來像正在鬧事的FLG,二是圍海之後造的別墅區是Amsterdam最昂貴的居民區,三是村裡的住宅街道異常干淨整潔,聽導游說村裡的婦女們在一起總比較誰家的玻璃窗擦得最亮,我仔細觀察了一下,果然一塵不染。站在圍海的堤壩上,看著左邊無際的大海和右邊圍海後形成的內湖,不由得感慨滄海桑田的巨變,無論人為的,還是自然的,只不過這是兩個看似對立的過程罷了。

晚上上火車之前在麥當勞吃了晚飯,離開時看到一位英國婦女因為此麥當勞的衛生間收費而與服務員爭吵。麥當勞的Toilet要收費,算是臨走前看到的Amsterdam的又一大特色吧。


精選遊記: 阿姆斯特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