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此次去蘇州的本意是聚會和慶祝,三日的時光最後演變成了游覽,是沒有料到的,不過蘇州這個城市,失望的時候總算又得到了另外一種欣喜。走出蘇州火車站眼前出現的是一片狼藉,川流不息的車流夾雜著灰塵,讓人頓生厭惡。一路上的景致也沒什麼改變,唯一的變化是堵車之嚴重可以和上海媲美。進入園區後,道路忽左忽右,建設中的輕軌把園區弄得支離破碎。這是建設中的蘇州,但是顯然,和一個游客所期待的水鄉相去甚遠。 去盤門是偶然的靈感,好友的車在京區附近兜了一圈才找到入口,好在沒有看到太多的探頭。盤門以三景聞名-瑞光塔、吳門橋和盤門城樓。據古籍記載,蘇州城最初是周敬王六年(前514年)吳王闔閭命伍子胥所築春秋吳國都城,盤門為吳門八門之一,古稱蟠門。門上曾懸有木制蟠龍,以示震懾越國,又因其“水陸相半,沿洄屈曲”,得今名。現存城門為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修築,甕城為至正十六年張士誠增建。明初、清初和晚清都曾進行過修繕。 現存的盤門與南宋《平江圖》碑所繪,方位相符,總體布局和建築結構基本保持元末明初舊觀,水陸兩門南北交錯並列,總平面呈曲尺形,朝向東偏南10度,是蘇州現今唯一保存完整的古水陸城門。站在古城門上,游人來回穿梭,多被這城門的魅力所折服。城門上有一處小道,可以下到水路城門入口,陡直的樓梯,台階不足半支腳長的寬度,真不知古代士兵如何每日上上下下。城門上多處有炮筒,自從火藥發明後,這些城門更是易守難攻。城中的校場應該已被眾多影視劇作為外景場地。腦子裡突然就想起了《投名狀》中的一景。我想古人不知會不會料到昔日兵家相爭,慘烈不堪的城門,今日竟成為產生經濟效益的好地方。城上的游人又有多少會知道這城樓背後的血淚史。城牆再堅固,設計在巧妙,終有被攻破的時候。在這裡面,人的因素至關重要。也許我們每天都會面臨各種困境,有的時候就像這城門一樣似乎不可逾越,然而,只要有信念,終有站在城門上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