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建築設計出身,所以對於貝聿明知之甚少。聞之緣於法國盧浮宮門前的那個三角型的玻璃建築。由於至今還沒親臨,所以,看照片上自認為那建築是對盧浮宮整體風格的破壞,更無心了解為何外國人對其評價甚高。去年深秋十一月中旬,有幸去蘇州游玩,住在獅子林街的如家酒店,從地圖上知道離拙政園很近,只需徒步十分鐘即可。
深秋的上午,曬著江南特有的暖陽,懷著平靜的心情游罷拙政園出門,見一全新建築立於身邊,好奇之心頓生。近觀,知是蘇州博物館新館。驚聞出自貝聿明老先生之手,立決進去看看。徜徉在蘇州博物館,為其設計之高妙而驚嘆:蘇州建築的風格依舊,粉牆、黛瓦、灰磚、花窗等元素處處可見,但沒有古舊迂腐之氣。現代、簡約、大氣恢弘的表現手法融入其中,卻毫無突兀之感。光與影的呼應,情與景的交織,一切都那麼相融相生,使博物館內充滿了變化。特別是建築和展覽之間竟沒有爭奪之勢,好像一切都是為展品服務的。後知,貝聿明原是蘇州獅子林貝府之公子,應蘇州市政府的要求為其設計了這一建築,想必這其中一定融入了老先生對家鄉的無限情感。再看盧浮宮門前的三角型玻璃建築,倍感慚愧:一切只有身臨其境才能體味其真諦。

(博物館大門)

(入口正門)

(圍牆)

(園林一景)

(光、影與景的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