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磚引玉:
小時候的端午節可不僅僅是一個吃粽子的節日,各種各樣的傳統組成了這個完整的節日。
吃:
粽子:
粽子是一定要吃的。老家的粽子和這裡的不一樣,包粽子的葉子也是不一樣的。主料當然是白糯米,餡料通常是花生,紅棗,曾經有幾年還很流行蜜棗,跟南方五花八門的餡料比起來,似乎是單調了一些。形狀也不是南方常見的四棱錐的形狀而是樸素的三角形。還記得前年自己包了粽子帶到公司來,簡樸的粽子就很讓南方的同事吃了一驚。包粽子的葉子似乎是毛竹長大之時包在外面的殼,有一層細細的絨毛。家裡的棕葉都是重復使用的,棕葉一次比一次光滑柔軟,越來越好用。實在用得次數太多,棕葉就被劈成絲用做扎粽子的線了。
街上也有小販沿街叫賣粽子,這樣的粽子通常都比較小,也不是很緊實,就是白米而已。記得一毛錢可以買好幾個,剝好了了放在小盤中裡,撒上寫白糖,拿竹子做的小叉子叉來吃。
還有一種食物叫做棕糕,通常也都是小販做了沿街叫賣的,有點像上海的八寶飯的樣子,糯米飯裡放了紅棗,青紅絲等各種餡料。好像沒有看過哪家親戚家做過。
蛋:
小時候,每個傳統節日都是很隆重的。大約個把月之前,家家都要腌雞蛋,腌鴨蛋(在我們那裡還是腌雞蛋的多,可能是鴨子不是那麼普遍吧)。找來紅泥摻上大青鹽在雞蛋上嚴嚴實實地裹上一層,在放入大壇子裡,就等著端午的時候解饞了。
端午這一天,各種蛋都是要煮一些的,白水煮蛋,茶葉蛋,鹹雞蛋,鹹鴨蛋,有些家還會煮鵝蛋。
到了端午這一天,熟蛋的左右不僅僅是吃,也是小朋友的的一個娛樂。這天小朋友們會聚在一起,互相碰自己煮的蛋,看看誰的雞蛋百碰不破,這個超級無敵耐碰蛋的主人可是會覺得無比榮耀的。還記得最牛的就是我一個同學家裡有一個和真鴨蛋一模一樣的石頭蛋,他可是憑著這個玩意,得意了好幾年。
蒜:
還有一樣吃食,恐怕是其它地方都沒有的,端午這天我們會把整頭的大蒜白煮來吃,估計是蒜可以去毒,在端午這天吃蒜可以保證在蚊蟲開始肆虐的時候平平安安吧。
帶:
過端午節,穿著好像是沒有什麼特別講究的,但是帶的東西可就更平常不同了。各式各樣的香囊(我們叫做“香布袋”),是家裡手巧的女人們早在就准備好的,香料通常都是藥鋪裡配的,香氣淡雅而持久,更重要的作用應該是可以驅走蚊蟲。各式各樣的香囊也是女人們顯示自己針線功夫的絕好機會,心型,菱形是入門級香囊,扳腳娃娃就略微上了一個台階,五子捧南瓜則是常見花色中比較難做的一種。小時候,快到端午節的時候,很多手巧的老太太就開始擺一個小攤子,把自己做的各式香布袋掛著出售了。
五色線則是另外一個必備的物件。不同顏色的彩線絞成通常,都會包括金線和銀線,綁在小孩子的手腕腳腕,有些人家也會在脖子上系上一圈。什麼原因我就不大記得了,總之也是辟邪的意思吧。好像說是端午過後的第一場雨的時候,把這五色線剪下來丟到水裡,能帶走毒氣,線會變成蛇游走的。
我們那裡似乎沒有喝雄黃酒的習俗,但是有用雄黃塗抹耳孔鼻孔的說法,到了端午會看到很多小孩的耳孔都是黃黃的,據說這樣可以避免蟲子爬。應該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不過在我的記憶中,似乎從來沒有塗過這個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