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徽杭古道

作者: piers

導讀徽杭古道,西起安徽省績溪縣漁川村,東至浙江省浙基田村,全長近五十裡,是古時聯系徽州與杭州的重要通道。 徽杭古道是中國十大徒步古道之一,幾乎沒有旅行團前往,去的都是戶外俱樂部或者背包族。我向往已久,加之近聞正在開發,並已開始對景點收費,想必古道痕跡快將不現,故此次利用端午小長假的機會前往,做了一次背包族。單獨旅行對我來說也是首次。 車 ...

徽杭古道,西起安徽省績溪縣漁川村,東至浙江省浙基田村,全長近五十裡,是古時聯系徽州與杭州的重要通道。

徽杭古道是中國十大徒步古道之一,幾乎沒有旅行團前往,去的都是戶外俱樂部或者背包族。我向往已久,加之近聞正在開發,並已開始對景點收費,想必古道痕跡快將不現,故此次利用端午小長假的機會前往,做了一次背包族。單獨旅行對我來說也是首次。

車剛到達漁川村,就看到了小店旁邊有大紅字刷在牆上,顯示著古道入口,隨著小店邊的台階下行,我開始了徒步古道之旅。

隨著無數個指示牌,我先穿村而行,後繞過連綿的農田,沿著田埂走了大約半個小時,便到達了岩口亭,該亭現在成了當地村民開設的“古道飯店”,此店在驢中小有名氣,他們大都在此補充些食品飲料之類。亭邊就是江南第一橋,所謂“江南第一橋”,只不過是座普通拱橋而已,或許因為是古道上的首橋而得此名吧?不得而知。橋雖古老,但也洋溢著當代氣息,在橋下的壩上不知被誰用石子搭成了“512汶川 中國加油”的字樣,在如此相對閉塞,手機信號也沒有的地方,也存在著與外部世界的聯系。

前行三四百米,便來到了“逍遙河水電站”。粗大的引水管從山上直接引流而下,給當地帶來了電能,但它穿插在秀美的山峰中間,有些不倫不類,大煞風景。沿水電站左面青石板台階而上,我就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古道之行。不斷的向上攀越,不斷的向上步行,感覺好累;天公不作美,陰雨綿綿,悶熱異常。我汗流浹背,整件衣服都濕淥淥的,背包也是水淋淋的。我只能不斷地補充水份,不斷地補充食品,以維持自身的體能。可是風景這邊獨好,濃霧中的山峰更美,似隱似現,好似猶抱琵琶半遮面,讓我忘卻了勞累,忘卻了辛苦,不知不覺就到了江南第一關。

“江南第一關”是徽杭古道的重要關隘,其實它無比普通,只是兩塊石頭加一木板橫架於天然岩石上而構成。門楣前後分別鐫刻著“江南第一關”和“徽杭鎖鑰”,或許是因為當年的商人們到達此之前感覺路很艱辛才起此名吧?此處是古道的明顯景點和標識,徒步者多在這兒稍作休息、補充體力。我也不例外,欣賞風景、照相留影,可惜雨天光線太暗,景色不明,相片灰暗不清,只是能自我安慰,到過此地的見證了。

過關後,繼續前行在砌築的石板路上,依山傍水,溪水潺潺,兩旁青松翠竹、野花盛開,雖在雨中漫行,但只感覺人在自然、人與自然的融合。不知不覺就到了施涼亭了。

施涼亭,其實只是廢棄的民國舊屋子,當地的好心人在裡面置放了幾張長凳,供過路人休息。或許正因為是廢棄的舊屋子,不少驢友在此留下他們的“墨寶”。無數的到此一游,讓此古道上歷史建築和自然環境遜色了不少。

沿著山路繼續前行,過水庫,道路便漸漸地平緩了,我穿行於山林中,漫步於山澗間,心曠神怡,體力也慢慢地恢復了,神情也慢慢地好轉了。忽見前面兩十余歲女孩持樹叉將路攔住,大有此路是我開,此樹是我栽,要想從此過,留下買路線之勢。經詢問,才知是推銷黃爪的小孩子,其父母也是:學經濟從娃娃抓起。我也就順勢而為,好在它既解渴又解乏。不遠處便是黃茅培涼棚。這僅是個在路上搭的一個竹棚,既遮陽又經營著一個小攤,棚主卻是剛才女孩的母親,也算是經營有方。

黃茅培村僅有幾戶人家,是個小山村,我在村裡的小飯店----翠竹山莊休息就餐,既恢復了體力,又補充了營養,更解決了飢餓問題。

出村莊,就是基本比較平坦的環山道路了。路沿著山勢碗延而行,小溪在道右慢慢地流淌。路雖平坦,但路況不好,全是碎石路,周圍又沒有好的景色,路又一眼望不到頭,越走越乏味,越走人越累。剛才的好心情蕩然全無。

忽見前方有一岔口,繼續往前則是平路,往下同時出現一條小路,底下溪水潺潺,有座小木橋,邊上有幢僅剩半面殘磚的小破屋,上面指示著徽杭古道方向,這是去往下雪堂的近路。我決定走大路,順著徽商的足跡,一睹清涼峰橋的風姿。清涼峰橋卻讓我大失所望,它只是矮破的單拱磚橋,與雄偉的清涼峰齊名則相差甚遠。我大呼上當,後悔之極,早知如此,不如剛才走小路,或許會有所驚喜,也或許會另有所獲。

沒走多時,就來到了下雪堂“雪堂小院”,休息片刻後,繼續前行往上前往藍天凹。此路難走費勁,全是由石板鋪就的台階路,讓人走來費力費勁,事倍功半。我走得氣喘吁吁,雖曾聽村民和驢們說路不好走,也有此思想准備,但沒有料到會如此地步履艱難。

正當天色漸晚,走得快絕望之極時,忽見石板路似變戲法似的結束了,代之以山間小路,我頓高呼萬歲,原來下雪堂至藍天凹也不全是這樣的路。哈哈!高興極了。

不多時,便到了上雪堂。說是上雪堂,其實幢廢棄不用的木屋,房子裡亂七八糟,沒有人和家畜,只是尚且完整,屋前有無名氏題匾“上雪堂”,不算是景點,但只能算是一個地名而已。繼續往前,不遠,就到了藍天凹了。

藍天凹是古道風景最好的地方,也是“開發”得最快的地方,近日開始收取門票。藍天凹類似一座盆地,比較開闊,被群山包圍著,山上的映山紅雖然尚未盛開,但已出現了片片紅色和紫色,有很多牛成群結隊地走來走去,山村風情比較濃厚;向山下望去,些許房子點綴其中,有著世外桃源的感覺。藍天凹讓人流連忘返。

翻過山凹,一路下山,便是一個高高的石門----“南天門”。走過石柱,越過半嶺,順著山道向下走去,約半個小時後便來到了“入勝長廊”,此廓是供徒步者休息的地方。靜坐於此,向遠遙望:滿山綠樹成蔭、花團錦繡;民居炊煙繞繚、井然有序,展現了村民的幽靜生活。

徒步不遠,便來到了靈官廟。這是座早已不用的寺廟,沒有了香火繚繞,更沒有了香客的蹤跡,這僅成了古道的一個標注而已。沿廟左台階拾級而上,便是大路了,這就是近來正在拓寬的公路,它把原有的古道改造了(因尚未全部開通,現只能偶見有摩托車開過),路邊山石被火燒熏的痕跡比皆是,黑黑地到處可見;只有了公路,沒有了古道。在此地徒步古道與行走在普通的山路上毫無別樣。開發其實也是一種破壞,沒有了原汁,衝淡的湯今後只能是旅行團匆匆而過的世界了。公路上徽杭橋是新造的橋,徽杭路也成了新建的路。

公路慢慢變窄,又成了山間小道,村居漸漸地映了眼簾,這便是永來村,出永來村就是徽杭古道的終點了。

永來村有幾十戶人家,房屋粉牆黛瓦,排列有序。我找了個名叫“1787驛站”住下,房間清潔干淨、菜肴價廉物美,體驗著村民的熱情、感受著村民的純樸,基本結束了古道的徒步之旅。

徽杭古道,我多年的向往,通過自已的努力,憑借著自己的毅力,花了八個多小時終於走完了近五十裡的路程,完成了徒步全程的計劃。

徽杭古道,驢友們徒步的經典之線,正慢慢地在消失,而被現代的開發所替代;在不久的將來,徽杭古道的游客將會越來越多,而驢友將會越來越少。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