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堡印像(一)

作者: annnl

導讀哥德堡印像(一)到了斯德哥爾摩,自然也想到瑞典的第二大城市哥德堡轉轉。哥德堡(Goteborg)坐落在瑞典的西海岸卡特加特海峽,位於哥塔河出海口,與丹麥北端相望,距離斯德哥爾摩大約600公裡。終年不凍的哥德堡港是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第一大海港,也是瑞典與西歐通商的主要港口。作為北歐交通航運的樞紐,以哥德堡為中心300公裡半徑範圍內集中了瑞典、丹麥、挪威 ...

哥德堡印像(一)到了斯德哥爾摩,自然也想到瑞典的第二大城市哥德堡轉轉。哥德堡(Goteborg)坐落在瑞典的西海岸卡特加特海峽,位於哥塔河出海口,與丹麥北端相望,距離斯德哥爾摩大約600公裡。終年不凍的哥德堡港是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第一大海港,也是瑞典與西歐通商的主要港口。作為北歐交通航運的樞紐,以哥德堡為中心300公裡半徑範圍內集中了瑞典、丹麥、挪威三國50%的工業。作為世界重要港口之一,哥德堡港如今有450多條航線通往世界各個港口。斯德哥爾摩到哥德堡的交通方便,直達火車只需要4個多小時的時間。兩地間的火車班次很頻繁,平均每個小時都有一班。火車票可以通過網上預定,越早訂越便宜,臨時買票要300多克朗,要是能夠一個月前訂,只要100多就可以拿到。火車票也分幾個等級,最便宜的就是沒訂位子的票了,這個等級的票只可以坐最後兩節車廂。實際上,不是假日的時候,火車上空位極多,根本坐不滿。火車站月台是隨便進的,車廂門口也沒人檢票,只是開車以後才有人來查票。原來以為一切都在計劃之中,沒想中途發生了個小插曲。在距離哥德堡不到一個小時車程的一個小站,廣播中用瑞典語廣播了一通,火車就不走了,乘客們都開始下車。問了問,才知道,原來是前方車站有意外,要控制流量,這趟車不去哥德堡了。會有其它車輛送我們去哥德堡。既然說是有其它車輛送我們去,那就等著吧。

坐在車站上的橫排座椅上,陽光曬得我暖洋洋的,我竟打起瞌睡來。一會工夫,和我同時下車乘客都被新的面孔代替了。這下子我有點慌了,趕緊通過地下通道跑到站長辦公室去問,原來是我犯困的時候,車站上通知了去哥德堡的列車,剛才下車的乘客都坐那趟車走了。見到我很著急,站長叫我不要急,通過電腦,她查到幾分鐘以後有另一趟車去哥德堡,馬上用電腦給我出了另一張票,我一路小跑跑回站台,正好趕上了那列去哥德堡的列車。通過這件事,我覺得瑞典人做事情還挺通情達理的。出了車站,第一件事是去找哥德堡的游客中心,游客中心就在火車站對面的哥德堡最大的購物中心Nordstan裡面,裡面有免費地圖,有工作人員解答你的問題,還可以預定酒店和旅游套餐。工作人員挺盡職,不但給了我地圖,還詳細在地圖上標明了我所訂酒店的位置。到了酒店才知道,原來酒店也有免費地圖提供。哥德堡的面積比斯德哥爾摩小多了,從火車站走到我訂的酒店走路也就10分鐘時間。由於城區面積不大,哥德堡的出租汽車數量跟斯德哥爾摩更沒法比,很多地方見不到它的蹤影。哥德堡酒店的價格也便宜不少,三星小酒店包早餐,比我在斯德哥爾摩住的船屋還便宜。哥德堡沒有地鐵,但有軌電車很發達,13條線路,幾乎覆蓋了哥德堡所有的重要地區。一日通票只要60克朗。雖然買了通票,但大多數的地方我都是步行到達的。著名的國王門大道(Kungsportsavenyn)也叫林蔭大道(Avenyn)。這條有100多年歷史的街道,是哥德堡的最著名的街道。這條大道中間走電車,兩邊走汽車。同香港港島的街道有點相似。大道兩旁的樹木並不高,但修剪得十分整齊,正好襯托出街道兩旁原樣保存下來的古色古香的歷史建築。林蔭大道兩旁的樓房大都是三層,酒店,商店、餐館、酒吧和露天咖啡廳密布,大道兩旁還有歐洲城市不可缺少的運河、花園、噴泉和雕塑,不少市民和游人坐在路邊喝著咖啡聊天,讓人感受到一種歐洲城市特有的悠閑。這條大道連接哥塔廣場和古斯塔夫阿道夫廣場兩個哥德堡的重要廣場,是哥德堡人世代聚集的地方。在當地人心中,林蔭大道就是他們的香榭麗舍大道。林蔭大道的南部終點是哥塔廣場(Götaplatsen),這個廣場是哥德堡的文化中心。廣場中心有一個噴水池,池子中上矗立者瑞典雕刻家米勒斯制作的希腊海神波賽冬(Poseidon)的巨大雕像,這個雕像是在1931年建成的,是哥德堡城海洋時代權力標志。男性海神雖不英俊,但軀體十分壯碩,右手緊握一條剛捉到的大魚,左手則托著一個大大的貝殼。大魚的口中和貝殼中都流出涓涓的清泉,好像不斷的向人們提醒著,哥德堡是個海洋的城市。正對著大道是哥德堡藝術博物館(Konstmuseet)是哥德堡最有名的博物館,裡面藏有15世紀到20世紀很多北歐藝術家的名畫,還有畢加索、莫奈、梵高等大師的作品。藝術館裡還有個哈蘇攝影廊,定期的展出攝影作品。由於藝術博物館的位置比較高,站在博物館高大的台階上,視野極其開闊,整個林蔭大道的美景盡收眼底。哥塔廣場周圍還有藝術畫廊(Konsthallen)、音樂廳(Konserthuset)、市立劇院(Stadsteatern)和市立圖書館(Stadsbibilioteket)等重要建築和很多雕塑。在藝術畫廊外邊,安放著哈蘇照相機創始人的雕像。廣場和周圍的建築都是1923年為舉辦世博會而建的。市立劇院前邊咖啡廊的花崗岩柱子是由一男一女兩個人形雕塑構成的,看起來頗為新穎。夜晚時分,哥塔廣場亮起燈,燈光襯托下的藝術博物館高大的門廊顯得更加動人。我從哥塔廣場沿著林蔭大道向北走,沒多遠,拐進路西的一條街叫做瓦薩街(Vasagatan)的南北街道,這條街道雖然沒有林蔭大道寬,但一樣有著漂亮的林蔭道,街道兩旁的的建築看起來都有了年頭,比林蔭大道上建築的高大好多。很多石頭建築還是巴洛克風格,十分的漂亮。打聽以後才知道,19世紀中葉這裡是哥德堡富裕的中產階級居住的地方。瓦薩街路南邊還有個設計藝術博物館,門口還有兩只中國的石獅子,不知道是那個年代的。再往前走就見到了哥德堡大學。從哥德堡大學拐彎,經過瓦薩公園,在Engelbrektsgatan街邊,矗立著瓦薩大教堂(Vasakyrkan),這個教堂有近100年的歷史,是哥德堡最早采用新歌特風格的教堂。整個教堂是用當地出產的花崗岩建成,顯得十分堅固。教堂外邊不顯宏偉,但裡面空間很大。教堂鐘樓外形有點像著名的馬斯特戶格教堂。瓦薩街上有一段路兩旁有很多咖啡店,一些咖啡店還設在簡陋的地下室裡,在路邊喝咖啡的也以年輕人居多。這條街附近就是哥德堡大學和其它學院,加上這裡的咖啡比其它地方便宜一點點,瓦薩街於是成為了大學生們喝咖啡的熱門地點。路邊自行車停了一大片,很多都是中國產的,讓人猛一看好像是在國內。有150多年歷史的國王門廣場(Kungsportsplatsen)就在林蔭大道的國王門大橋(Kungsportsbron)旁邊,這廣場離我住的地方不遠,是我多次經過的地方。這個廣場建於1852年,得名於國王門。200多年以前,哥德堡老城是一個布防嚴密的城市,城市四周城牆前面有寬寬的護城河,還有三個城堡。國王門是哥德堡老城三個城門中一個,城門一帶還修建了防御要塞。現在的運河圈出的區域,就是近200多年前哥德堡老城區的範圍。隨著城市面積的擴大,國王門和要塞早在1839年就已拆掉。但國王門這個名字卻保留了下來。國王門廣場上有一座1904年建造的查理6世國王的騎馬雕像,廣場周圍布滿酒吧和咖啡店,這是哥德堡城裡很熱鬧的地方。國王門大橋南側,有一座白色的德國式建築,這就是有150年歷史的老歌劇院(Stora Teatern),現在是變成了會議中心。



(國王門廣場)

國王門廣場邊上有個室內集市(Saluhallen),是哥德堡最大的集市,這個室內集市已有100多年歷史,集市外邊有售賣鮮花的攤檔,集市裡面有幾十個攤位,售賣海鮮、肉類、蔬菜、水果及各種食品調料,品種不亞於斯德哥爾摩的著名集市,集市裡也有食檔和咖啡店。在這個集市旁邊,運河的國王門大橋下邊,就是有名的帕當橋底游觀光船(Paddan)的出發地點。帕當橋底游觀光船,是哥德堡的傳統旅游項目,也是很多歐洲人喜歡參加的旅游項目之一。夏天第一班船是十點半鐘,剛過10點,碼頭上就排起了隊。一艘船大約有80個位子,小學生坐船還要穿上救生衣。船上講解的語言是瑞典語和英語。平底游船沿著古老的運河前行,一路上穿越大約20座橋梁,有的橋洞很低,要低頭彎腰才可以通過,講解員的風趣的解說和誇張的動作,給游人平添了幾分“緊張”。一路上,游人不但可以欣賞17世紀古老運河,沿途還可以把哥德堡眾多的歷史建築、公園和廣場盡收眼中。觀光船繼續往前,駛出哥塔運河,進入哥塔河寬闊的水面,我見到了哥德堡港口區、造船廠、巨大的起重機、漁碼頭、水上船只博物館、哥德堡歌劇院、去丹麥的客運碼頭和繁榮的開發區北艾爾夫河岸(Norra Älvstranden)。游船全程大約需要40-50分鐘,這個游船項目對想快速觀賞哥德堡景色而又不想走路的人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哥德堡大教堂(Gustavii Domkyrka),離林蔭大道不遠,這個大教堂最早是在1633年建成,但是遭遇了兩次大火,兩次重建,現在這一座是在1816年重建的。教堂裡很多裝飾都是金色的,聖台下邊有兩個金色的帶翅膀的天使十分漂亮。大教堂的男孩合唱團在此地頗有名氣,很多國家的合唱團都來這個教堂進行過交流。大教堂是哥德堡市民聚集的地方,瑞典的女外長被暗殺和亞洲海嘯以後,人們都到這裡來為死難者祈禱。大教堂雖然與西歐的主教堂的規模沒法比,但作為哥德堡市的主教堂,這裡仍是游客的必到之地。古斯塔夫阿道夫廣場(Gustaf Adolfs Torg)也在林蔭大道上,這個廣場是哥德堡的市中心廣場。也是哥德堡的行政和政治中心。廣場中間豎立著哥德堡市創建者瑞典國王古斯塔夫阿道夫(Gustaf Adolfs)的雕像,雕像中的國王,用手指著腳下的土地,好像在說,“就在這裡,我要建一個哥德堡城”。



(古斯塔夫阿道夫廣場,左邊是老市政廳旁邊是法院,後面是德國教堂,右邊黃色的是新市政廳)

廣場上的建築都是三層,所有的建築都是歷史建築。北邊靠近林蔭大道的白色建築建於1849年,以前曾經是商品交易所(Börsen),現在是市政府舉行儀式的地方。挨在一起的一棟建築是新市政廳(Stadshuset),建於1759年。與新市政廳連在一起的是原高院法官的住宅,現在是哥德堡市政府辦公樓。廣場西邊的建築是原來是老市政廳(Rådhuset),建於1672年,現在是市議會和市府辦公的地方。老市政廳旁邊就是的最高法院(Rådhusets tillbyggnad),建於1936年。廣場東邊的馬路斜對面,就是哥德堡最大的購物中心Nordstan。南邊就是運河。這個廣場還有一個功能,就是類似於斯德哥爾摩的賽格爾廣場,是人民表達自己意願的地方。

古斯塔夫阿道夫廣場對面就是Brunnsparken廣場。這個廣場位於Norra Hamngatan和 Södra Hamngatan兩條最古老的街道中間,就在哥德堡最大的的購物中心Nordstan前邊。這個廣場是哥德堡所有電車和幾乎所有汽車的換乘處,是哥德堡市的重要交通中轉樞紐。廣場西邊馬路對面,有一面通向運河的台階,台階兩側有兩頭獅子鎮守,這就是有名的獅子台階(Lejontrappan)。天氣溫暖時,台階上經常坐滿曬太陽的市民和游客。



(獅子台階)

在這個廣場的西邊,有一個中間有雕像的噴泉,三層噴泉頂端的雕像有一個法國名字叫做La Semeuse。La Semeuse意思是播種女神,法國出的歐元硬幣上也有這個圖案。這個雕像不算大,但制作得非常精美。天氣溫暖的時候,噴泉周圍總是坐著很多休閑的市民。這座噴泉是1883年7月21日由雕塑家Per Hasselberg制作的,已經有125年的歷史。在這裡說幾句題外話,瑞典人有一種有意思的古老習慣,他們不光要慶祝生日,還要慶祝人名日(Name Day)。每個人的名字在日歷上都會有相應出現的一天,每個人都知道他的人名日是幾月幾號。也就是說,所有叫做Fredrik的男孩,都會在7月18日慶祝他的人名日;而所有叫做Sara的女孩也都會在7月19號慶祝她的人名日。在人名日那天,日歷上出現姓名的人會接到朋友們的祝福,可能還會收到小禮物,很多人通常在這一天一起吃餐飯或舉行一個晚會以示慶祝。

人名日的根據是人名年歷,瑞典的人名年歷早在1901年就被瑞典科學院認可,並在1972年有了官方版本。2001年,瑞典科學院、出版商及其相關人士決定采用最新的人名年歷,並決定15年更新一次。在這本年歷中,每天平均會出現兩個名字。7月21日播種女神雕塑完工的那天正好輪到Johanna這個名字,所以哥德堡人也把這個播種女神叫做Johanna in Brunnsparken。實際上這個習慣,在北歐和東歐的很多地方都在盛行,這個習慣最早源於教會紀念聖人和先驅的習慣,最早出現於中世紀,後來慢慢的擴展到了平民。

從古斯塔夫阿道夫廣場西北角落往裡走,在郵政街(Postgatan)的一個寬闊院子裡,就可見到哥德堡現存的最古老的建築Kronhuset & Kronhusbodarna。 Kronhuset是指院子裡的主建築 這座巨大的二層荷蘭式的尖頂建築,在正面和側面的尖頂部分卻另有三層窗戶,不知道只是為了通風還是采光用的。這座最早作為倉庫的建築開建於1640年,完成於1653年,以前的名字叫做皇冠倉庫,因為這座倉庫存放的是皇家的軍用物資。1660年哥德堡議會在古斯塔夫阿道夫的領導下,還在這座房子的一樓舉行過會議。後來這裡曾經當過歷史博物館。據說現在裡面是一些瑞典工匠以18世紀的工藝,現場制作工藝品的作坊。古老院落裡的側面單層建築叫做Kronhusbodarna,Kronhusbodarna建於18世紀,這排紅頂的黃色建築現在是工藝品和紀念品商店,院落裡還有露天咖啡座,可供應茶點和午餐。


(皇冠倉庫)

古斯塔夫阿道夫廣場西邊,就是著名的德國教堂(Christinae Church),這座教堂建最早建於1648年,於1748年重建。教堂為德裔瑞典商人所擁有,並以Christina女王名字命名。至今裡面還會舉行一些德語的儀式。最著名的就是她的鐘樓上42個吊鈡4個小時一次的悅耳鐘聲。在斯德哥爾摩也有一個德國教堂,也是4個小時敲鐘一次。看來德國歷史上對北歐的影響還是挺大的。

緊挨著德國教堂的就是著名的東印度公司大廈(Ostindiska huset),這座建於1750年的樓房就是當年赫赫有名的東印度公司的總部,也是東印度公司的倉庫和拍賣地點。重修過的高大的門廊和拍賣大廳印證著這個公司當年的輝煌。250多年前,東印度公司的貨船從遠東歸來,貨物就是通過旁邊運河,運到這裡進行拍賣的。東印度公司是瑞典當時從事對華貿易的主要公司,經營的品種主要是來著中國的茶葉,瓷器,銀器和絲綢等。



(瑞典東印度公司大廈)

當時歐洲的英國、荷蘭、法國、西班牙、奧地利、蘇格蘭、丹麥和葡萄牙等國家也都有東印度公司,其中以英國的與荷蘭的最為有名,也是成立得最早的,規模最大的。瑞典的東印度公司的成立,完全是受了英國和荷蘭的東印度公司賺取的巨大利潤所吸引。1731年6月,瑞典東印度公司獲得在好望角海峽以南地區所有港口經營貿易的特別許可,也就是獲得了對遠東(主要是對中國和印度)的貿易專營權。當美國爆發獨立戰爭之後,戰爭使得英國、荷蘭和法國三家最大的競爭對手,全身投入戰事之中。此時瑞典正好利用這個機會,向整個歐洲供應低價買進的茶葉的物資,獲得了高額的利潤,一時間財源滾滾而來。成立沒有多久的瑞典東印度公司賺取的利潤,很快在當時瑞典全國國民總收入中也占據了非常大的比例。拿沉船哥德堡號裝載的貨物為例,在這艘貨輪沉沒之前,船員們盡力搶救出了30%的貨物,這些貨物拍賣之後,已經足夠彌補這艘貨輪漫長旅途的各種開支和船員的工資,並且還賺取了14%的純利。可見當時對華商品貿易的利潤率之高,當時中國出產的瓷器、絲綢、茶葉等商品在歐洲可都是不折不扣的搶手貨。瑞典東印度公司在它存在的70多年間,共航行遠東130多次,其中絕大多數都是以廣州為目的地的,可見當年對華貿易的蓬勃。哥德堡也在這段時間裡,由一個默默無聞的農村小鎮發展城瑞典的第二大城市,這不能說是與對華貿易的原始積累沒有關系。在哥德堡確實流傳著「當年和中國做生意使哥德堡富裕起來」的說法。東印度公司倒閉以後,這座建築被政府接管,現在這裡是哥德堡市政博物館(Stadsmuseum),博物館裡有文化,歷史等幾部分的固定展覽,展品中10世紀的維京沉船Äskekärrsskeppet號的殘骸挺有觀賞價值的。博物館裡對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的歷史有很詳盡描述,展品中有大量中國制造的精細的陶瓷等物品,甚至還有清朝官員的畫像,英文介紹中廣州一詞也無數次的出現,看來哥德堡的歷史同中國的歷史有著割不斷的聯系,就連博物館裡的介紹也承認:當年中國風格、中國品位對當時瑞典裝飾、建築、園藝等等都產生了深遠影響。通過參觀這個博物館,可以對東印度公司早期對華貿易的情況,對中古時代、維京時期和近代哥德堡的發展有個大概的了解。

更多照片請看:

http://photo.***/photos/annnl/156105092/

http://photo.***/photos/annnl/156411577/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