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出廈門行二十二

作者: 晚來

導讀集美歸來 集美,去,還是不去,這是個問題。 它一直是諸多游記中爭論的焦點,有歸來堂,有鰲園;然而,卻那麼遠——大家只道廈門小,的確如此,如果不算集美。足足一個小時的車程,足夠從成都到都江堰,好吧,只怕在外省游客心中,都江堰也算是成都的一部分。 從三一堂出來,下班的牧師送我們一程,問及這幾日都去了哪些地方,忽而又提到集美。好吧,既然牧 ...

集美歸來

集美,去,還是不去,這是個問題。

它一直是諸多游記中爭論的焦點,有歸來堂,有鰲園;然而,卻那麼遠——大家只道廈門小,的確如此,如果不算集美。足足一個小時的車程,足夠從成都到都江堰,好吧,只怕在外省游客心中,都江堰也算是成都的一部分。

從三一堂出來,下班的牧師送我們一程,問及這幾日都去了哪些地方,忽而又提到集美。好吧,既然牧師都說了應該一去,就讓我們去嘗嘗這塊雞肋。

一個多小時昏昏欲睡的顛簸,健談的司機與我們大聲地聊著各地房價,衣食住行,無論身處何地,職業收入幾何,仍是全民性的話題。

在大橋上便可以遠遠望見鰲園全景,當真像一只大鰲,乘風破海而來,讓人想起西游記裡的那只大龜,又或是傳說中龍的第九子,明明風平浪靜的海面,卻像是已被它的四只足攪得駭浪濤天,耳畔只聞得“嘩嘩”的劃水聲。必是海上有仙山,而它載主人自虛無飄渺處來,只因主人思鄉心切,難斷情思,於是終究在海邊一日復一日地住下了。

從龍舟池下車,此處隔海為池,微風蕩過,仍是有波濤湧起。名為龍舟池,自然是常常有龍舟競發,發文前幾日正是端午,想來應是不一般的熱鬧了。沿池而築的路既平且直,間或有隆起的小橋,一畔遍植繁盛得顛倒了冬夏的羊蹄甲,一畔是長亭連短亭,高低錯落,朱檐碧瓦,娉娉婷婷。有二三少女在樹下拉手閑聊,也有長毛大狗,馬駒一般,四蹄輕巧,飛奔而過。

不知為何,我總覺得集美有些蒼涼的氣質,相比與廈門市區或是鼓浪嶼的清辭巧制,它更像是一首不那麼精致,卻耐人尋味的北朝樂府。

終於走到海邊,這裡的海邊,是沒有經過任何修飾的,沒有綠化,沒有棧橋,沒有過多的游人,甚至連前幾日溫煦的陽光到這裡也變得海風如織,廢棄的漁船,鋪曬的海貨,只是一片純粹,且蒼茫的海。

有人閑坐,有人冬泳,有人剝海蠣,有人拉家常,這裡是還未完全城市化的廈門,是還殘留著一絲漁村氣息的廈門,甚至連那些金門特產,也比鼓浪嶼便宜上許多。衝著鰲園而來,卻終究沒有進去,新建的陳嘉庚紀念館還在吱吱呀呀地趕工,繞過一個菜市,一座小廟,一個小區,是不收門票的歸來堂。我知道不應該說陳嘉庚對集美有恩,因為縱使沒有他,集美也是集美,遲早有一日也會被成城市的集美,然而沒有他,廈大就不是廈大,集美就不是今日的集美,或者說,我就不會到集美了。

陳嘉庚的攜族人定居集美的願望,終究因把資金投資教育而沒有實現,老人家過世後,周總理聽聞此事,於是有了今日的歸來堂。這是多麼平淡的故事,然而當初的決定,必是如金鑄石刻一般地絕決。今時今日的慈善家何其多,又有幾個,肯在風雨飄搖的關頭為此傾盡家財。集美人必定是為了讓更多的游者知曉這段往事,才頂住商品經濟的誘惑,免費開放歸來堂吧。在堂前不遠處的空地上,還立了讓集美中學的同學不要亂停自行車的牌子,你瞧,多像是一位教育自己孫兒的爺爺。

要離開的路上,看見成群的候鳥,小學時的課本中寫,秋天到了,大雁到南方去了,一會兒排成“人”字,一會兒排成“一”字。待春天到時,它們還會離開吧,陳嘉庚與鰲園,便歸來,即是不去不離。


(龍舟池泮)



(南熏樓)



(集美中學外)



(南歸)


精選遊記: 廈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