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新社會,長在紅旗下,我屬於知識結構畸形的一代,對於自己一直沒能為“和諧社會”找到合適的名詞解釋,一點都不覺得奇怪!直到今年四月下旬在丙中洛,似豁然開朗,眼前就是世外桃源?和諧社會!
如此丙中洛,應該屬於和諧社會1.0版。那麼,0.0版本大約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初開始的一個階段;上世紀五十年代末,丙中洛曾一度牧師入獄、教堂荒置,丙中洛版本發生突變;面對眼前的1.0版,有種陶醉的感覺,不知在人間!
霧裡寨:
峽谷裡,怒江邊,鮮花怒放,大山敞開胸懷裸露著,大片大片濃密的綠;高腳木樓,一座座,站立著,輕盈地,錯落地,站立著;木樓屋頂,一層層石板折射著淡灰色的光,此時雲霧繚繞,和著炊煙,人間仙境!
遠遠地望去,一條在山體上人工琢出來的縫隙,在綠色中蜿蜒、微微綻開,這是通往霧裡寨的茶馬古道;順著一塊石板上紅色字體“霧裡人家”的紅色箭頭,踏上茶馬古道;古道崎嶇,只夠一人通行,貼著山體一側行走,沒有任何遮擋的另一側,腳下懸崖陡峭、怒江水滾滾。
綿綿細雨中,一葉小舟在江上漂蕩;一座座霧裡小樓,在雲霧山水間,一如千百年前,畫在青山間,融在怒水上,天地人,渾然天成,共同延續著生命,享受著時光,記憶著歷史,這就是傳說中的桃花源!
重丁村教堂:
教堂優雅地,佇立在自然樸素的庭院裡,藍色的圖案優美新鮮地,勾畫著教堂白色的外牆;教堂內,怒族、藏族、漢族、傈僳族,不同民族的村民們,樸素的衣著各具風格,虔誠地,面向耶穌受難像,在主的恩慈注視下,做著每個星期天的功課,祈禱、懺悔、祝福。
年輕的信徒代表輪流上台,用唱山歌的嗓音,大聲朗誦著聖經的段落,領唱頌歌;頌歌悠揚唯美、聲部豐富多彩;穿著印滿Nike字樣的黑底白字外衣,身材高大的牧師,走出大門;男聲起,門外鐘聲“鐺鐺鐺”,女生起,“鐺”聲止;悠揚的旋律和著時起時落的“鐺鐺鐺”聲,穿過教堂的牆,飛向大山,飄在峽谷間,跳進滾滾的怒江水。。。
歌聲再次響起,信徒們不分老幼,互相擁抱,握著彼此的手,一遍遍,感受著關愛,傳遞著信任,包容著彼此;我們也情不自禁地加入其中;剎那間感覺,世間沒有不能愛的人,世間沒有不能原諒的人,世間沒有不可信任的人,一切是那麼地美好;過去一個星期的勞作的疲憊、怨愁,隨著歌聲、擁抱、握手,如煙消雲散;人們的臉上燦爛著微笑,從心底裡湧出的喜悅,透過簡樸的衣著,在人們之間、在教堂內彌漫。
祈禱時間到了,每個信徒虔誠地跪在長矮凳上,口中念念有辭,語句配上音調,似在說話似在唱歌,似在對自己似在對旁人更似在對主說,新的一周開始了,有一個美好的開始!
此時此刻,身置喧囂都市,頌歌聲時常縈繞在我的耳邊,仿佛能觸摸到教堂那一團團愉悅和氣。。。能夠有信仰真好!能夠和有相同信仰的人在一起真好!能夠時刻感受到上帝的召喚真好!
“響水別墅”
跨過標有四季桶字樣的小橋,溪水潺潺,鮮花一簇簇,小鳥輕輕地飛過,停落在微彎的花枝頭上,胳膊粗的木長條做成水槽引來灌溉的山泉,泉水自由灑脫地跌落到田野裡,穿過木槽盡頭麥秸編的筐眼,濕潤著筐邊那一簇粉紅色的山花。。。
不遠處,開放的院子裡,錯落站立一小排的高腳木樓,薄薄的灰色石板整齊地鋪滿屋頂,小黑狗在院中玩耍,旁邊的藍花綻放細長的綠葉陪著;遲疑間,同伴的大腦袋從屋子的窗口伸出,紅色的上衣和孩童般開心的笑臉,給“響水別墅”立刻增添了生機勃勃的音和色。
響水別墅的男女主人用厚道的微笑,無言地歡迎我們,室內沒有玻璃的窗戶,方方的框出屋外的風景,人在屋中移動著腳步,框中的風景在變幻。
屋內幾乎沒有什麼陳設,簡單的炊具,暖暖的火在燃燒,火塘上簡單的木頭架子被煙火和歲月熏著,早已忘掉木頭本來的顏色;屋中間的木頭柱子上掛著一只吹滿氣的豬泡泡,透明地泛著老陳的光,柱子兩旁對稱掛著白紙寫滿咒語的符;簡單的起居、簡單的陳設、簡單的人,展示著簡單的美,簡單的美不簡單,守住簡單本身就是一種不簡單的美。
秋那桶:
伴著奔騰熱鬧的怒江支流,沿著崎嶇的路,我們向山上走,去秋那桶。時而遇見對面走來的幾匹騾馬和趕馬人,時而身後趕來丙中洛周二集市返回的人,稀稀落落,一頭驢一個人,一前一後走著,驢背上馱著采購回來的生活用品,還有的背著籮筐,籮筐的拎條使勁地勒在腦門上,這是當地人特有的負重方式。
伴著奔騰熱鬧的怒江支流,走過爬滿厚厚青苔的山石群和一簇簇肆意生長的蘭花,踩著石頭跨過歡唱的溪水,遠處的雪山在翠綠的大山後面,折射著黃昏溫柔的光,一枝白色的杜鵑花和雪山一起映入眼簾;狗叫著,人走著,大耳朵大撅嘴的豬在吃著,家養的野雞鮮艷地在院子裡悠閑散步,抬頭望去,山坡上的高腳木屋,女主人正在紡織,一塊五彩條的怒毯;村民背著籮筐走上教堂的台階,緩緩繞過教堂外牆,走向高處,山上另一群高腳木屋,他們的家。
據說這裡的人家大門不上鎖,沒有盜竊事件;據說這裡的人路不拾遺,錢物放在路邊壓塊石頭,表示物有所屬,沒有其他人會去拿;據說這裡客人來了,推門就進,主人拿酒招待,客人不醉不歸;這是夢裡才有的地方,世外桃源,和諧社會!
據說這裡的一家人可以由五、六個民族組成,大家分別講著自己民族的語言,根本不妨礙彼此的交談;據說這裡一家人有不同的信仰,基督教、天主教、喇嘛教等,互不干涉,相互包容,其樂融融;這是夢裡才有的地方,世外桃源,和諧社會!
聽說,當地政府曾經希望通過外派勞務人員,將年輕人帶出大山,讓山裡的人有點錢過上物質富裕的生活;聽說,很多當地的年輕人到廣東,沒多久,又千裡迢迢,歷盡千辛萬苦回到大山裡,他們走出大山,看到了大山外的風景,一句“不習慣”,他們選擇返回大山,他們原本屬於的地方,世外桃源,和諧社會!
丙中洛,請繼續丙中洛!
丙中洛如詩如畫,人們依靠農耕滿足基本需要,衣食住行,一切取自山間大地,極其有限的金錢來源,使得家家戶戶內外條件相近,家門敞開,屋內都是滿足人們基本生存需求的物件,沒有秘密也沒有令人艷羨的“特殊”物品,這是個“均富”的社會!這是個人類與大自然共生存同呼吸、天地人合一的社會!
近100年前,外國傳教士來到大山峽谷,向當地民眾傳遞上帝的福音,播撒上帝愛的種子,並永遠地留在了這裡,教堂邊那座墓;多少年來,傳教士在這裡,聆聽著大山江水的聲音,聆聽著信眾們的祈禱、懺悔和祝福,聆聽著一代代的孩子們傳唱著近100年前他唱過的歌,傳教士將自己的靈魂也留在了這片大山峽谷!這是個對大自然、對神充滿敬畏的社會!
如此和諧社會版本,還會有變異版或更新版嗎?當地人開始議論丁大媽,藏族,丙中洛名人,重丁村教堂大門鑰匙保管員,據說他的女兒在附近的瀘水縣當副縣長。丁大媽家是最先開始為游客提供食宿的。
傳說有客人到丁大媽家住宿,進了房間,喝了開水,最後還是決定到別的地方住宿,臨走,其他房客給丁大媽出主意,喝水就要付錢,讓丁大媽收個5元、10元的,丁大媽收了2.5元,丁大媽純樸沒多收,丁大媽也懂得計較金錢了。
如果這個傳說是真的,丙中洛的版本正在悄悄地變化;如果不是真的,這是在丙中洛產生的傳說,人心在悄悄地動,丙中洛這個和諧社會 1.0版在悄悄地演變。。。
假如丙中洛的游客越來越多,假如丙中洛的外來旅游開發商人越來越多,丙中洛會不會成為下一個麗江,外來商人追求赤裸裸的功利和銅臭的地方,游客宣泄空虛的娛樂場?重丁村、秋那桶、霧裡寨會不會變成另一個丹巴甲居藏寨,沾親帶故的村民為爭搶游客,撕破臉,大打出手?村民們會不會因為開發旅游舉債蓋房購車,內心和臉上寫滿壓力和對掙快錢的渴望?會不會因為從來沒有見過的垃圾、廢棄物,自然環境不再有能力天地人合一?
我們身處的社會可曾有過類似的和諧社會0.0、1.0版本?又是如何演變到現在不知和諧社會為何物的狀態?我們將從哪裡出發,去開發我們新的和諧社會版?感謝丙中洛,為我打開心靈那扇一直沒有找到的窗;感謝丙中洛,讓我看見內心渴望卻一直沒有看見的風景;祝願丙中洛,繼續丙中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