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出廈門行二十四

作者: 晚來

導讀鼓浪嶼嶼拾零(二) 建築志,人物譜 鼓浪嶼有很多房子,連帶地,也住了很多人。 房子很有名,人也很有名,當你走近那些房子,卻發現它們早已破敗,曾經的主人,身付一抔黃土,生鏽的鐵門,隔開昨日的榮光。 按圖索驥,我一一從它們身邊走過。 有的,外形完好,只是封鎖,像蕃婆樓。 有的,只留大門,屋宇業已傾坍,像四厝大院。 有的,隱身在小巷,難為游者所 ...

鼓浪嶼嶼拾零(二)

建築志,人物譜

鼓浪嶼有很多房子,連帶地,也住了很多人。

房子很有名,人也很有名,當你走近那些房子,卻發現它們早已破敗,曾經的主人,身付一抔黃土,生鏽的鐵門,隔開昨日的榮光。

按圖索驥,我一一從它們身邊走過。

有的,外形完好,只是封鎖,像蕃婆樓。

有的,只留大門,屋宇業已傾坍,像四厝大院。

有的,隱身在小巷,難為游者所知,像林巧稚故居。

有的,已為旁人所居,上演紅塵世俗,像林語堂新娘房。

走過,才知道,或者縱使走過,也不知道。

成為景點的房子,終究是少的,像菽莊,像八卦樓,它們的歷史被每一個導游千百遍地重復;又或是像海天堂,像天主教堂,成為影視劇的拍攝地,一個津津樂道著《夜半歌聲》,一個,正逢著《家有兒女》裡的小劉星新戲登場。

這樣的現狀,很難說是廈門政府有意為之,又或是莫可奈何之舉。

鼓浪嶼,是沒有機動車的,並由此衍生出一系列的“鼓浪嶼特色”:稍陡的路上便立有“禁止溜坡”的牌子;郵遞員雖配給自行車,轄區內卻是小巷繁復,高低曲折,門牌混亂,只可棄車步行,於是每每超時工作;一幢新屋,材料往往需輪渡“飄洋過海”而來,再由人力運送修建,故而樓層矮,見效慢,花費大,少有人做此舉,也因此保全琴島風貌。

唯一的例外,“島上只養著一部消防車,偶爾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出來澆澆花,小小孩們便大喊大叫,以為是恐龍”——舒婷在國家地理《選美中國》中如是說。

讀來不禁婉爾,若真是恐龍,如此善解人意溫厚淳良倒也難得。哪個小鎮裡沒有無人的舊宅,破敗的老屋,荒疏的花園?縱使這裡住著舒婷連岳林語堂的新娘,然而,現在,它是屬於更多的居民,像告訴我們若非專業學建築其實不用去看老房子的牧師,像守著空無所有的四厝大院仍舊做生意的商家,像那些大喊大叫,做著奧特曼游戲的小小孩們,他們在小巷裡穿行,在老舊的居民樓裡生活,安之若素。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房子亦然,小鎮亦然。

所以,在《選美中國》裡,鼓浪嶼才是中國最美麗的城鎮,而非拍攝基地,而非風景。

外一則

福音堂

牧師告訴我,掩暗在綠樹紅花中的福音堂,實則是三一堂所轄的養老院。

不經意間走過它的側門,小小的鐵門似三月的春閨,不,恐怕應是遲暮體衰,難耐冬風的舊屋,緊掩。

一旁貼著一張紙,細細地寫著探望時間。

我於是猜想,在這裡住著的,都是些怎樣的老人,他們得幸在這風景如畫,寸土寸金的小島上安享晚年,卻沒有隨意出入的自由。甚至連家人的探望,都只能通過那道小小的,有著明確禁令的鐵門。

如果有家人的話,又何需如此?縱使風景如斯,在老人心中,也抵不上一個親人的眼神。

但願,一切只源於我錯誤的猜想。



(林巧稚故居)



(未知)



(福音堂)



(俯瞰)



(馬約翰廣場)


精選遊記: 廈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