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某日,凌晨 3 時起床, 4 時出發, 5 時在世紀金源購物中心東門廣場集合, 6 時至 7 時貼上標簽、裝備電台, 8 時舉行出發儀式,近 100 台車在警笛的呼嘯聲中馳出北京,宛若一條游蛇穿行在京珠高速公路,朝著河南嵩縣白雲山景區疾馳而去。
白雲山, 2006 年初被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評為“中國最美的地方”。一想到悠悠的白雲纏繞在青山之上,一幅幅壯美的畫面就浮現在自駕車愛好者的眼前。車輪滾滾,車隊好似急於撲向父母懷中的孩子,平均以 100-120 邁的速度一路飛奔。
近 100 輛自駕車,在交通繁忙的高速公路上行駛,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且不說車隊裡車型多樣,車況參差,更不用說車手的技術有別,對前方道路的熟悉情況有異,就是每一次路口轉向,每一次進入服務區加油,每一次路邊修整飲水放松,調度起來也是一個難題。近 100 輛車在 100-120 邁的車速時,車距拉開僅 100 米,整個車隊首尾相距就達十數公裡。這時,前導指揮、通訊保障、各隊指揮、維修保障就成為車隊的神經。 愛車俱樂部的年輕領導者,對這一切都駕輕就熟,指揮若定。 1000 多公裡的長途奔馳,沒有發生絲毫差池。當車隊在滎陽廣場沐浴著夕陽整齊停泊時,一切就像瞬間揮就似的,隊員們的臉上洋溢著無盡的快意……
此次嵩縣游主要有兩大景觀,一曰天池山,一曰白雲山。前者號稱“河南最美的地方”,後者號稱“中國最美的地方”。兩個最美之地,的確值得細細品嘗。自駕車隊員們的胃口被調得高高的。
天池山分為飛來石、玉女溪、二郎溝和天池四大景區。飛來石據說是目前中國境內最大的悠懸石體,重達 20 余萬公斤。這座石體四面望去,各有所似。似壽桃、似偉人仰臥、似悉尼歌劇院、似半開巨蓮。總之,只要你有足夠的觀察力和想像力。玉女溪是一條極為幽靜的水溝,兩岸坡緩樹密,時而能看到盛開的海棠和槐花,時而能看到一些珍稀樹種。鳥兒不多,盡在枝間鳴叫,煞是好聽。一棵奇樹倚在十丈絕壁上,給玉女溪平添了一些丈夫之氣。這棵叫做“上天龍”的奇樹樹身緊貼岩壁,粗根扎入石縫之中,倔強不息,枝葉依然蔥蘢,說來有數百年的歲月。二郎溝是在拱橋和棧道輝映下的一道水流。沿流而下,愈行愈深,忽一巨石攔住去路,須扶梯鑽入石縫,再輾轉攀援而出,方可見一片燦爛的粉紅。在天池山景區,這種不知名的樹開著大片粉艷粉艷的花,宛若靚女腮紅,著實令人心動。許多翠綠、嫩綠、深綠、淺綠襯著這一抹羞紅,成為最上鏡的一片風景。
天池分為上天池、中天池和下天池三部分。幾乎所有的隊員和記者都是在導游的引領下,從前山爬上數百級台階走到天池。我卻得到另一個機會。嵩縣旅游局長仝宇鵬親自駕車送我到後山,告知我從後山爬上去,會看到上、中、下三個天池的不同景觀。我獨自一人踏著尚未融化的積雪,聽著松軟的樹葉在腳下爆裂,聽著山間陣陣松濤,小心地朝山頂上爬去。數十級台階連著數十級台階,一片樹林掩著另一片樹林,在遠眺近觀品評著天池山不同的滋味中,我領悟到這片山嶺最樸素的一面。據仝局長介紹,上、中、下三個天池原來都有水,就像天上下凡的三個仙女。可惜上、中兩個天池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大躍進時,炸開池壩改種水稻,結果因為高寒,水稻單長梗不長穗,只得放棄,直到八十年代復又引種日本的落葉松,才把上、中天池這兩個巨大的傷疤掩蓋住。越過山脊,我果然看見一片蒼翠欲滴的落葉松,在風中挺立。偌大的上天池宛若一個巨大的盆景,托舉著一片異域來客,讓人感到哭笑不得。山路上,見到一位看山的老人。他頗為訝異於我的獨行,熱情地喚我進他的小屋歇腳,我婉語謝卻,繼續前行。中天池簡直就是一片荒地,行走其中,竟不覺得這裡曾有一泓碧水。雜草荒樹,亂石朽根,唯有一雙喜鵲此飛彼落,間或才有一些生氣。正躊躇間,聽得一片人語,下天池漸顯眼前。
下天池略呈三角形,比一個足球場大得有限。靠山的一邊是一片挺直的水杉,池邊一亭翼立,壩前有李鐸手書“天池”二字。池水仍是天池山特有的濃綠,仿佛其間滴灑了許多嫩葉的綠汁,掬之可吮。雖談不上壯觀,卻也值得一瞥。
天池之下,為連綿斷續之細瀑,山路折行,擠滿游者,賞景之心大打折扣,只好信步收性,想來天池山已不枉行。
白雲山的盤山公路給人的印像深刻。雖然曾經過廬山的四百旋和綿山的九道灣,白雲山盤山路的險峻還是令人起敬。車隊在坎坷中前行,時而是傾斜達 45 度的坡坎,時而是 300 度的大轉彎,有些路段貼崖而行,深深的峽谷讓人脊梁發冷。但是車隊是擋不住的鐵流,一路暢行,漸次闖入白雲繚繞之中。
白雲山的景觀分為森林氧吧、玉皇日出和九龍大瀑布三個部分。森林氧吧標注為全國最大。王蒙、張潔、賈平凹等一大批著名作家在此留下墨跡,星星點點為自然裝扮著人文。林中多設小徑,緩步其間,著實心靜,仿佛世界離得很遠。一座高山牡丹園正在建設之中,似乎欲與洛陽牡丹遙相呼應,可見造園者的良苦用心。暮靄低垂時,景區中心燃起篝火,游人們載歌載舞,驅趕著山夜的寒冷。一群激情如火的隊員嚷著要登玉皇頂看日出,於是夜半三點便踏著月光下的露珠啟程,回來的人逢便說,不虛此“登”。有照片為證,願與讀者共品。
次日清晨,大隊人馬殺向白雲山九龍大瀑布景區,開始此行中最為精彩的觀景。九龍大瀑布由三座上下相連的瀑布組成。上面一座瀑布叫做“白龍瀑”,約有五六十米,貼著緩緩的石坡而下,氣勢平常,若無眼前一座索橋相襯,幾乎算不上風景。中間的一座瀑布叫做“青龍瀑”,又叫“織女瀑”,因為該水簾寬達十數米,垂直而下六七十米,顯出足夠的氣勢,且瀑聲漸起,叩人耳鼓,讓人隱隱感覺其蘊蓄之力。乃至來到下端的“九龍瀑”,才真正感到這個組合瀑布的不凡之處。“九龍瀑”上接“白龍瀑”和“織女瀑”澎湃之水,仿佛集兩瀑於一握,然後盡情放泄出來,騰達出百米飛流,看去氣勢如虹,且吼聲如雷,不絕於耳。令人想起《詩經》中“鶴鳴九皋,聲聞於天”的佳句。也許,這詩句正是描繪“九龍瀑”的水端騰起的氣霧,有若輕幔,落散開來,將游人網於懷中,清爽之極。仰首望去,不由得想起一位友人之詩:“之所以稱你為瀑布,是因為你始終站在懸崖邊,之所以稱你為作家,是因為你始終站在時代的前列”。的確,哪一座瀑布不似懸崖邊的雄獅和烈馬呢?一往無前,和我們車隊的精神又何其相似?
匆匆告別白雲山,車隊趕赴陸渾湖。剛從峰巒疊翠的山上下來,一眼收盡平滑如鏡的湖水,頓時覺得心裡像被熨鬥熨過。陸渾湖建於 1958 年,面積約 1.6 萬公頃,最深處達 80 余米。據使船的漁夫說,這裡曾經打到過 168 斤的大魚,創紀錄是一網超過萬斤魚蝦。乘船暢游在湖中,頓覺進入澄境,人的心靈可感可觸 ……
黃昏,隊員們盡情酣談,竟至夜半。我因多茶,終不能寐,起身踱到湖邊,一輪明月正當空朗照,湖面如琉璃一般,如夢如幻。此刻,你什麼都不想,卻感受良多。“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也許,我們本來和白雲、青山、綠水以及萬事萬物是一體的,只是那些多余的觀念、淺薄的情感和蒼白的語言才把我們和自然分開。只有回到自然的懷抱中,我們才能感受到世界的本源,物質的本源,心靈的本源。從這種意義上談,我們的自駕游,不正是這樣的精神和肉體的和諧之旅嗎?
老實說,白雲山自駕車之旅,五天時間,三天在趕路,有時一天要開上十個小時,實在是疲勞之旅,緊張之旅,可是沒有這緊張和疲勞,又哪來觀山賞水的陣陣快意呢?但願我們把車輪放慢,把心情放松,更加充分的咀嚼山水的意蘊,享受人間這精致的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