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泥巴山南麓108國道旁的清溪古鎮是曾經輝煌的南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鎮,依山傍水,四周平野空闊,既扼守南北向的犛牛道大相嶺要衝,又是西去的主茶道之一,歷來為西來南往的貿易集散地,號稱“建昌道上小潼關”。但昔日的繁華已隨著二郎山公路的通車和現代交通工具的發展而成為過眼雲煙,使這一千年雄關巨鎮變成了一個平俗的路邊鄉鎮。現在的清溪鎮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築是城外建於清朝的文廟,院內照壁、檑星門、大殿及石獅、石刻孔子牌位等一應俱全,雕刻技藝也頗為精致,院壩內還有百年的老桂樹和樹干光溜發白的紫槐樹,舊稱“桂槐齊香”。
城內能顯其古的風物已不多,舊時的“九街十八巷” 已只能靠想像來拼帖。城北有一厚實的城門洞及一小段古城牆,城牆上已被附近的居民“廢物利用”種上了菜秧。北門外有一架木牌坊,沿牌坊下的古驛道直通大相嶺峽口,當年南下的騾馬隊從鐵都臨邛出發,經始陽道,翻大相嶺,就是從這裡進城的,只是當年被聲聲馬蹄踏過的青石板路,現已鋪就了水泥路面。據說當年鎮上的居民全部經商,最多的是開旅店,這道旁的人家通常都要安排兩、三百人的住宿,現在來看街巷兩旁仍多有帶天井的木結構老房子,雖因年久失修較為破敗,但殘缺的雕花木門窗仍能顯出當年房主人的富庶和匠心。
在鎮上,經商的遺風似乎也得以流傳,當我們在打量一家有著雕花門窗的園落時,殷勤的主人迎了出來,我們問其祖上是做什麼的,她答曰是經商的,馬上便反問我們是否買自家磨制的花椒油,並說可以留下地址,等收了新花椒通知我們,但她用作裝花椒油的輸液藥瓶和瓶壁上的些許霉點,讓我們只有謝絕而退。我們在城內留連了近兩個小時,聽經歷了古鎮興衰的老人描繪當年的盛景,不禁感嘆歷史的滄海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