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威海劉公島游記,甲午海戰的見證,

作者: 威海青年旅館

導讀從威海赴劉公島是很愜意的,渡輪在清晨的薄霧中航行半個小時,劉公島就會從霧中走到面前。 自西秦到東魯,領略了空間的遙遠,待踏上劉公島,又感覺了時間的隔膜。歲月如一只巨手,將歷史推遠,那一場不過百年的戰爭,在這兒似已隱隱約約了。 那邊海灘上,開幾朵太陽傘,孩子隨浪花進進退退,襯出一片安恬。所有的喧鬧都彙來碼頭周邊:幾十家食檔緊緊相挨,水 ...

從威海赴劉公島是很愜意的,渡輪在清晨的薄霧中航行半個小時,劉公島就會從霧中走到面前。

自西秦到東魯,領略了空間的遙遠,待踏上劉公島,又感覺了時間的隔膜。歲月如一只巨手,將歷史推遠,那一場不過百年的戰爭,在這兒似已隱隱約約了。

那邊海灘上,開幾朵太陽傘,孩子隨浪花進進退退,襯出一片安恬。所有的喧鬧都彙來碼頭周邊:幾十家食檔緊緊相挨,水箱水盆占去大半路面,奇形怪狀的海鮮引得內地游客大呼小叫,老板們趁機熱情招徠。一個個小攤出售著各色物品,卻都豎起一、二十支魚竿,魚竿們各不相同,又都一起指向天空。威海一帶是魚竿產地,魚竿又多又便宜。於是路有多長小攤就擺多長,魚竿就會一直豎過去。密密的游人便魚兒一樣來來去去的購物,觀覽景點似乎倒在其次了。

當年的海戰遺跡遍布全島,多被樹、石遮蔽。最醒目的甲午海戰館卻是一處人工景點,造型如一艘北洋戰艦,通體青灰泊在海邊。鄧世昌高高挺立甲板上,雙手持一只單筒望遠鏡了望前方,神態凝重浩然,海風鼓起鬥蓬,定格成一尊如山塑像,在海風松濤中守望這一片為之付出熱血與生命的海疆。

館內用光電手段模擬了戰艦與大海、勇敢與狂妄、血與火、生與死,逼真演繹了我國迄今最為浩大與悲情的海戰,謳歌北洋將士的奮勇拒敵、前僕後繼。那是永不屈服的民族精神,五千年薪火相傳綿綿不絕,每於危難之時迸發出來,召引無數仁人志士以身報國。英雄讓後人敬仰,民族精神賴後來發揚光大。海戰館成了劉公島的標志,是一面高張民族精魂的旗幟,在海天間永遠飄揚。

島上的第一景點,是作了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的北洋海軍衙門。這一片襟海依山的傳統建築,廣場立有牌坊、旗杆,轅門、樂亭左右對稱,前、中、後三進院落排開,大門還繪著秦瓊、敬德二位門神。作為傳統的大陸國家,建立這樣一支海軍似乎勉為其難。甲午之際西風東漸,海軍將領們大多留學歐洲,可謂得風氣之先。戴著花翎、拖著長辮的腦袋中西結合,每日奔忙於西方科技結晶的鋼鐵巨艦與東方文化傳承的土木衙門之間,為一個腐朽王朝警惕著國力與野心日見膨脹的東鄰強敵,一步步走向必然來臨的最後結局。今天,作為一個匆匆游客,我們很難感受那種苦悶心境與矛盾心理及其導致的結果。

博物館有著眾多史料與豐富實物,向游人展示著甲午風雲。北洋海軍陳列室、威海衛之戰陳列室、各種船件、大炮等,值得一看。當年的北洋海軍曾稱雄東亞,其時與日本艦隊旗鼓相當,將領亦不乏目光遠大、愛國敢戰之士。但當一個制度全面走向沒落,一支艦隊也難挽狂瀾,且艦隊並非出污泥而不染,各種社會病毒早已侵害了肌體。部分將士的浴血奮戰,只能使必然失敗的結果推遲到來,為一曲挽歌添一痕悲壯與凄涼的血色。縱觀數千年歷史,國家民族每臨危厄,不乏忠勇赴難的仁人志士,卻往往缺少高瞻遠矚、思想睿智的偉大領袖,在民主缺失的封建專制下,百姓只能樸素地寄望皇上聖明了。於是,當朝廷昏聵腐敗、軟弱無能,北洋將士只能悲壯赴死,堅船利炮只好鏽跡斑斑地做了展品。東西南北的游人來了,也浸染了無盡的感慨。

歷史從不感情用事。這場戰爭的啟示,便是革新戰勝守舊、先進戰勝落後。戰勝者野心勃勃、加速發展,戰敗者挨打連連、走向衰亡。雖然我們從感情上很難接受,但事實確又如此。甲午之敗,驚醒了更多國人睜眼看世界,一批精英們紛紛尋求救國濟世良方。當陳腐的制度扼殺這些努力時,就必須打碎這個拒絕改良的制度,滿清的覆亡也就近在眼前了。如此,甲午戰爭又做了推動社會變革、歷史進步的導火索……中華民族的偉大,在於永遠有自強不息的人民,這便是戰勝一切危難、開創光明前途的希望所在。

碧海藍天中,想這些問題,讓思想進進出出歷史與現實,似乎有點滑稽,還是多看看另外的景點吧,亦不枉來過一趟。

不遠處就是北洋海軍將士紀念館,館內陳列了大量文物、圖片、影像等,鉤沉了廣大將士的風采。院內建有一道長長的青色花崗岩石碑——北洋海軍將士紀念名錄牆,上面刻滿一行行名字,是至今收集到的北洋海軍將士名錄。細細看來,有壯烈犧牲的鄧世昌、林永升……又有戰敗殉國的丁汝昌、劉步蟾……還有畏戰投敵的方伯謙、牛昶昞……中國將士、外籍雇員、各類員弁計六百多人。那一刻有一種感動,一百多年前,這些名字當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有著不同的個性與追求,共同集合成一個叫做北洋海軍的群體,駐守在劉公島上,活躍在海陸之間。終於,甲午風雲起了,他們便永遠定格成各自的歷史角色,從此承載起後世的褒貶與評說。今天,他們抽像成一個個名字,並列在這長長的碑牆上,一如大戰之前的列隊集合。讓逝者和生者慰藉的是,造碑者沒有對其進行正與反的習慣劃分,這實在是傳統思維的進步,是一個民族飽歷憂患與扭曲之後日趨成熟、日趨理性的大度與包容,體現了人文關懷長期缺失之後的回歸。說明我們民族已走出了偏狹、實用的歷史觀,不再以政治圖解來取代歷史的客觀,人們對歷史的認識,和歷史一樣漫長……由此又想到海戰館反復播放的那部甲午影片中,英雄成了奸佞小人,錯位之大有些殘酷。卻還不曾停播,可能因其是愛國主義的經典影片吧?也許,我過分地誇大了這一進步?

地處偏僻的古船館很值得一看:萋萋荒草圍著一只鏽跡斑斑的古船,船名“慈禧號”,那是唯一現存的、在北洋海軍服過役的、日本制造的船,據說是為慈禧太後准備的,但雙方都未曾見過同名的對方。百多年過去了,古船也已退休上岸,大海就在咫尺之外律動,但古船卻再也不能下海了,頗有老驥伏櫪的凄涼,一任稀稀落落的游人上下。天氣濕熱、汗出如雨,只好放棄遠處的景點,踅進路旁的劉公廟。廟中祀有劉公、劉母,便是島上最早的居民,嗣後成了島上的守護神,北洋海軍又改作龍王廟。大殿上,一游人手持一簽聽的呆若木雞,講簽的道士眉飛色舞。便也抽了一支,是上上簽,也讓道士解說一番,說是不久時來運轉、名利俱至,高興中自是雙倍付費。道士又說,當年北洋將士出海前多來廟中占蔔吉凶、以求神佑。道士姑妄言之、我亦姑妄聽之。在科學昌明的今世,除了我等百姓,也常見高官、巨商模樣者求神問卦,以排解疑慮、堅定信心。可見國粹綿延不絕的強大基礎,也可窺民族未來發展之任重道遠。



(威海公園遠眺劉公島 家庭旅館)

威海旅游景點介紹,更多景點圖片請點擊: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1071483


精選遊記: 威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