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訪古--洛陽-龍門石窟、關林

作者: tutuu

導讀西山龍門石窟自是洛陽的重點。第二天,消磨半天於此。兩張全景接圖是河對岸所拍,效果還好,但第二張的河岸有破綻。畢竟沒三角架。龍門石窟分香山(東山)與龍門山(西山),石窟群,大部分集中在伊水西岸的崖壁上。 到得很早,管理的還沒上班,三摩從公交站送到了景區門口,正常的線路是從西山北端向南行去。購票,租一耳機。裡面幾乎無人。耳機的解說詞有些 ...

西山龍門石窟自是洛陽的重點。第二天,消磨半天於此。兩張全景接圖是河對岸所拍,效果還好,但第二張的河岸有破綻。畢竟沒三角架。龍門石窟分香山(東山)與龍門山(西山),石窟群,大部分集中在伊水西岸的崖壁上。 到得很早,管理的還沒上班,三摩從公交站送到了景區門口,正常的線路是從西山北端向南行去。購票,租一耳機。裡面幾乎無人。耳機的解說詞有些陳舊,居然是照著84年中國旅游出版社版《龍門石窟導游》小冊子上念的,恰巧這本書也帶著。應該是線路有部分已作調整,某些解說詞順序與線路對不上號。居然,在龍門石窟裡,有沽沽冒著的清澈溫泉,很出意料之外。禹王池內,一片綠意,溫水裡的長年生長,綠藻布滿池際。那麼,石窟前流淌的伊川之水,在冬日,是不是起著裊裊白霧?潛溪寺,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石窟,建於唐初,因在鑿洞時地下有溪流出而得名。正在修著,進不去。

賓陽三洞是三並列較大型洞窟,建於魏末唐初。中洞外南側,依崖鐫刻一碑,即著名“褚遂良碑”。“這通碑原應為此魏所雕的賓陽中洞的造窟碑,到了唐代李泰為節省費用,竟就勢磨去原有碑文,又重新雕刻成唐碑的。”呵呵,唐朝的皇帝也做這種事兒。 現在,原碑前立著一拓本的板子給擋著。

向南有 摩崖三佛,“地處西窟,鑿造於武周時期,以彌勒佛為主尊居中,左、右二結迦坐佛,,代表過去、現在、將來,系典型的三世佛。以彌勒為主尊的三佛題材為中國石窟所罕見。應為武則天建立武周政權制造佛教神學輿論所開鑿,武周政權結束,該窟隨即中輟,因此,窟中造像僅為毛坯,比較粗糙。”是部分造像僅協侍像為毛坯吧,主佛似已完工,只是顏色泛黃,為異於他窟處

萬佛洞:“在賓陽洞南,因窟內南北兩壁所雕15000尊小坐佛而得名。洞外南壁雕有觀世音菩薩像,勻稱適度,右手執麈尾,左手提淨瓶,由許州儀鳳寺尼真智所造,被譽為龍門唐代菩薩像的精美範例。負責營造該窟的是兩位女性,一是朝廷女官姚神表,一是女尼內道場智運。”

那麼美的觀音卻沒注意,只拍下門口的兩力士。後來找到了別人的圖片,還是看到的,因沒以為其美特別http://blog.stnn.cc/StBlogPageMain/Efp_PhotoView.aspx?cBlog=xuyimin&cPhoto=1000003120)在萬佛洞和蓮花洞之間,有一窟,佛像也很美,有點奉先寺盧舍那大佛的神韻,似為具體而細微者。蓮花洞:“又名伊闕洞,利用天然溶洞開鑿於北魏晚期,因窟頂浮雕的大蓮花得名。穹窿頂上,高浮雕一3米有余的蓮花,圍繞蓮花,有6手捧果品、迎風飛翔的大型飛天浮雕。

龍門石窟的最精華所在: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真漂亮、真震撼,為所見石窟中之最。當然,莫高窟和麥積山沒去過,但從圖片上也沒見過更勝或類似的。雲崗大則大矣,其美遠遜;大足北山,細膩或超之,那有此之氣魄。盛唐氣像!僅此,武則天便可不朽了。

“奉先寺是一個南北寬近四十米的露天大龕,共有九尊大型雕像依山鑿石而成。主尊是盧舍那大佛。盧舍那佛是報身佛的名字,也是對佛真身的尊稱。大佛通高十七米多,僅耳朵就有一米九。在佛經中,盧舍那是佛在顯示美德時的一種理想化身。 阿難文靜溫順而又樸實,菩薩端莊華麗而又矜持,天王嚴肅威武而又碩壯有力,力士堅毅雄強而又暴躁,地神無所畏懼,無一不形像生動,形神兼備。是為唐 代雕塑藝術的最高成就,東方佛教藝術的典範。”“大盧舍那像龕是唐高宗及武則天親自經營的皇家開龕造像工程,工程設計和施工是由高宗親自任命,武則曾助施“脂粉錢二萬貫”。 ”

古陽洞:“開鑿於北魏,洞高1120釐米,寬727釐米,深1183釐米,是龍門石窟開鑿最早、時代延續最長、內容最豐富的一個洞窟,也是北魏皇室貴族發願造像最為集中的洞窟。洞內四壁及窟頂雕刻各式佛龕,多達1000余個,碑刻題記800多品,是中國石窟中保存造像題記最多的一個洞窟,魏碑“龍門二十品”有十九品出於古陽洞。”

從山崖下來時,走一岔路下去,是向一洞窟,遇斷崖,正在猶豫是不是冒點險,被叫停。待下去,發現是古陽洞。呵,早知是,早知龍門二十品在裡面,快些下去就可進入洞內了,在鐵欄外又能看到什麼,除一塊塊黑乎乎的拓跡外!

崖間一些個浮雕,人物很有味道,似為唐前物。力士們,似為龍門特色。表現其力以發達的肌肉,造像多且有神。不知高力士和他們像不像,呵呵。

消失的造像。有些小型的窟裡,好,干干淨淨,只剩下些台座,這些很明顯,能發現。有些浮雕,說是被移走了,一般的人誰知道。說在文革時,一些佛首也遭殃,現在似無痕跡,是補起來了?有無統計,有多少造像被切割下,現在已發現蹤跡的有多少?殘損中,天然損毀多少?人為破壞多少?

東山

出西山門,過漫水橋,水鳥成群嬉浮於河面。上河對岸的東山。

擂鼓台三洞前在挖著考古探方,不讓看。

萬佛溝,稀稀落落地布著些洞窟與造像。有高平郡王洞、救苦觀音立像等。

東山石窟群與西山直不可比。少、小、粗。北端之看經寺算是大的了。“是武則天為唐高宗開鑿。洞內二十九尊羅漢像,身高均在1.80米左右,相傳是從摩訶迦葉到菩提達摩二十九位西土“祖師”的形像。神態刻劃細致入微,既統一又富於變化,生動有致,栩栩如生,是龍門石雕羅漢群像中的傑作。”

“2001年加拿大政府送還中國龍門石窟雕像,像為看經寺南壁由西向東第一尊,是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之首迦葉。它是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被鑿掉並流失到海外的。現在,看經寺中這尊浮雕的上半部輪廓仍清晰可見。”是右邊還是中間那個影影綽綽的像嗎?

香山寺,隔河外觀不錯,裡面在修有些亂,沒見著什麼名堂。看照片時,發現寺下山崖上,有些洞窟,不知其年代與內容。

從 香山寺邊門,穿一賓館,到白園的邊門。白園,一個有白居易的墓公園。墓在半山腰。旁邊一石,上刻白居易的《醉吟先生傳》,學五柳先生的調調。



(奉先寺)

關林

從龍門出來有公車直達關林,游×路,專門在回程時繞了一下,線路設計比較合理。

廣場,應是新修的,很大。戲台隔著廣場正對大門,覺得位置是新移過來的,一般的戲台應在廟裡才是,且這麼大的場子,只有這點高的台,怎麼可能都看到,或者,根本是想當然的一個新玩藝兒(不是新的。仔細看照片,戲台邊有一老碑,上應有所述,當時未曾注意),因其不具實用性。戲台前,放著幾把長鞭,有麻的有鐵鏈的,鞭主人正舞弄著一,啪然作聲。取過一小的試試,別談聲響,只差沒把脖子繞起來,呵呵。一男孩子拿起鐵的甩,真替他擔心,怕他砸著腦袋。廟前的路上,兩端是牌坊,這倒是老東西。廟裡的建築油漆得一派通紅大殿,真雕梁畫棟。梁上清楚地記著某年月,某某官修此。能與其事,其榮莫大,怕人弗知的意味。寢殿的後面是關林,後門口的一對石雕居然是龍,似不多見呢。是在外的時間長了,集中看的東西多了?似乎有些“審美疲勞”,對此地提不上勁來。


精選遊記: 洛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