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訪古-洛陽-白馬寺、齊雲塔、博物館、老集

作者: tutuu

導讀在外面比較乖,往往黎明即起。趕上最早一班往洛陽的車。國道,沿途經二裡頭和東漢靈台遺址(路牌標注著在離公路2、3公裡處);過三藏故裡及三藏廟,廟是新修的吧,有些規模;過洛河,照例,河床寬而水稀;公路某處,說是不通而下到小路前行,鄉道邊,斷續地有類堤壩的構築物,然,並非河邊,且可成直角,也許便是公路上標牌所示漢魏洛陽城之城垣? 白馬寺 途 ...

在外面比較乖,往往黎明即起。趕上最早一班往洛陽的車。國道,沿途經二裡頭和東漢靈台遺址(路牌標注著在離公路2、3公裡處);過三藏故裡及三藏廟,廟是新修的吧,有些規模;過洛河,照例,河床寬而水稀;公路某處,說是不通而下到小路前行,鄉道邊,斷續地有類堤壩的構築物,然,並非河邊,且可成直角,也許便是公路上標牌所示漢魏洛陽城之城垣?

白馬寺

途經白馬寺,下車,省得再從洛陽城裡向回趕。白馬寺還是有些古意的,遺存著些明清時小巧而敦實的殿宇,和精致塑像和雕刻(直感還真不錯,喜歡的東西往往是好東西,這塑像還真是鎮寺之寶,元朝的,看起來很新呢)。和尚的收入頗不壞,每月能幾千,有不少外面來掛單的。上到鐘樓,感覺不錯,鳴鐘三聲,鐘聲悠宏,原來“馬寺鐘聲”便很是有名。


(白馬寺)

倒底是中國第一古剎, 側門外,印度、泰國緊傍著,捐建起了其本國的寺廟建築,不知會不會派僧人來呀,如果只是放一個廟宇在這兒又有什麼意思。

在白馬寺和齊雲塔間,有狄仁傑墓在,並兩碑亭。說是有祠的,沒見著。這一片地方,不久前還是學校吧,記得某人游記中說在某學校,見狄公墓。

齊雲塔

與中國最古的佛廟相配的是最古的塔--齊雲塔,當然,俱非當時之物。漢塔原為木構,早灰飛煙滅,現之塔為金時物,在洛陽算是第一古建了。塔前擊掌,回聲真的很像蛙鳴。與鶯鶯塔的聲音一樣嗎?



(齊雲塔)

博物館

下午,往博物館去。館有些老舊。坐在園中長椅上,與一對退休的老夫妻聊時知,館建於50年代,“我們才來的時候建的”,新館已在建中。館雖舊,質量頗好,也正是當時風格,應該留存才是。裡面的東西,不是很多很精。大廳裡的一只東漢石辟邪,體量不大,但很神氣,保存的也很好,線條極清晰有力。像棋,宋時物,瓷質,字上塗金,與現在的內容完全相同,規則應也是一樣的吧。真是古老的中國呵。2000多年的文章,讀起來仍是朗朗上口,1000多年的游戲仍然普及。

老集

然後,在別人的建議下,去了老集。是舊城區吧,興許在30年前仍是洛陽的真繁華地,現在,彙集了諸多老玩藝兒,在新城區裡不易找到的。許多的古玩鋪子,在一個鋪裡坐了會。一人,送來個鼎,說是下面正身是真的,蓋是新配的,讓這個鋪的主人給修整下,蓋確實要粗糙得多,就下面那只。古劍一把,柄已不存,但劍身蠻完整的,沒什麼鏽跡,刃仍鋒利著。老東西呵,不但能近距離看,還把玩了下,也只能這樣了。買了個桃型小瓷碟,新的吧,因喜歡,價格沒數,想來肯定是貴了。民樂器店,大大小小的,一個鋪裡,兩師傅在做豫劇的伴琴,同意後拿過一把拉著玩兒,呵,難怪拉琴的得戴著鐵指套按弦,還沒拉兩下,鋼弦都已經發燙了,厲害。戲服店、文房用品、雜貨鋪子、刺青堂、紅白喜事鋪,在東南西北大街上分陳著。當然,最多的是小吃鋪和飯店。

一個人水席是開不起來的,但特色菜還是要吃的,圖上依次是燕菜、漿面條、連湯肉片,特點,都是酸溜溜的。碗的型制有古意,想必菜的口味也有古意,那麼是古代人好吃醋?丸子湯什麼的陸續也吃了,不太能欣賞,嘗過了、知道了而已。倒是住的附近一家信陽菜館吧,大對味口,燉菜是特色,一小砂吊的肉類半湯成品,加上胡羅蔔之類的生菜和多多的蔥段姜片,在桌上燉著,口味很好。等你把肉類吃完後,羅蔔們也已熟爛,吃到最後,將米飯倒入,又燉出來很不錯的菜燙飯。這家其他的菜也不錯呢。資料 :

白馬寺:“公元64年,漢明帝劉莊夜夢金人,遣使西域拜求佛法。三年後,漢使同印度高僧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返回洛陽,漢明帝親自迎接。第二年,在洛陽西雍門外建起了寺院,為銘記白馬馱經之功故名白馬寺。 為中國最早的佛寺,被佛教界尊稱為“釋源、祖庭”。

白馬寺內寶塔高聳,殿閣崢嶸,長林古木,肅然幽靜,寺內的主要建築分布在由南向北的中軸線上,前後五座大殿錯落有致,嚴謹有序。

大雄殿內的23尊元代“夾苧干漆”造像,形態各異,栩栩如生。他們全都是由絲、麻制成,每尊重量僅有3到5公斤,從元代至今700多年來未經修繕,仍然色彩如新,是國內罕見的稀世珍品,也是白馬寺的鎮寺之寶。

中國第一座古剎是洛陽白馬寺,中國第一座古塔是白馬寺內的齊雲塔,中原第一座比丘尼道場是白馬寺內的齊雲塔院,最早來華的印度僧人禪居於白馬寺,最早傳入的梵文佛經收藏於白馬寺,他是中國最早的譯經道場,中國的第一個漢人和尚在這裡受戒,正是這些第一使得白馬寺能夠穩居中國伽藍之首座,而永遠彪炳於中國佛教史冊之卷首。”

齊雲塔:“寺山門外東南約200米處。東漢永平已年(公元69年),漢明帝敕建佛塔,“芨若岳峙,號曰齊雲”。今存之磚塔,實重建於金大定15年(1175年)。塔為四方形密檐式,13層,通高約25米。 第一層塔檐之下飾砌以仿木構式鬥拱,頂覆寶瓶式塔剎,外輪廊略作拋物線形,玲瓏挺撥,古雅秀麗。齊雲塔是洛陽一帶地面現存最早的古建築,也是中原地我為數不多的金代建築遺存之一。

據《釋源大白馬寺齊雲塔靈異記》記載:己巳年二月八日,漢明帝劉莊駕臨白馬寺,會見騰、蘭二位印度高僧。當時攝摩騰問:寺之東南是何館室?帝曰:很早以前,那裡忽然湧起一個土阜,高丈余,人們把它鏟平,接而復出。其上時放光明,百姓皆以為奇,故稱"聖塚",自周代以來,經常祭祀,祈求靈驗,然情由未知。攝摩騰道:《全藏》有雲:如來滅度百年之後,有阿恕伽王,安放佛舍利於天下,共有八萬四千處,東土中國有十九處,陛下所言"聖塚",即十九處中之一處。由此,帝便下詔,於"聖塚"之上,依二高僧所傳印度佛塔樣式,建佛塔九層,高五百余尺,岌若岳峙,號曰:"齊雲"。齊雲塔初建為木塔,後毀於雷火。現存之齊雲塔,三十五米,共十三層,為金大定十五年(公元一一七五年)所重修,故又稱"金方塔",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


精選遊記: 洛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