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了汽車踏上吐魯番的土地的第一感覺就是熱。一問氣溫,地表溫度無非也就四五十度,這在南方的炎夏中也是常有的事。但南方的空氣中多少帶著點水分,只要有風就覺得涼爽許多。而這裡就像個大烤爐似的,風也是有的,卻是那種要把人體的每一滴汗都抽干蒸發的熱風。更可怕的是放眼四周竟看不到任何綠意,目光所及都是土黃色的山在炎日的熱灼下泛射出紅光,而山體經過數萬年的風蝕呈現出海浪般的波濤狀,遠遠望去就像一座座燃燒著的山,難怪這裡在《西游記》中被稱為火焰山。歷史上這裡還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這裡是如此的出名,以致每天都有不少國內外的游客千裡迢迢地慕名而來。看到這些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們不禁瞠目結舌,同時也無法相信這就是我們從小從地理書和其它報刊中知道的瓜果遍地的吐魯番,難道又是滄海桑田的又一傑作?看著大惑不解的我,同行的當地朋友故作神密地說:“過會兒你就明白。”坐上汽車在公路上奔馳,兩邊一成不變的是寸草不生的戈壁灘。過了二十分鐘公路的左邊總算出現了這裡特有的平頂房。車子拐進房子邊上的一條並不寬的柏油路後,眼前突然一片綠色,耳邊也有了潺潺流水聲,恍然已進入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路的右邊有一條水渠,清澈見底的水在渠中嘩嘩而流。長期在南方居住,從沒有缺水的感受,也沒有感到水的可貴,而這個時刻卻有一種久旱逢甘露的驚喜。在路的左邊是一幢幢有寬敞大院的房子,院內的葡萄架上垂下累累的葡萄。由於葡萄架下特別涼爽,當地的維吾爾人民都習慣把床放在葡萄架下,白天也在床上吃飯、休息。雨量稀少,日照時間長,蒸發量大,氣候炎熱使吐魯番有了“火洲”之稱,但同時也使當地的瓜果糖份高,甜度大,品質好。哈密瓜和馬奶子葡萄就是這裡的特產。
但為什麼在同在吐魯番,只不過相距十幾公裡,竟有如此不同呢?原來古代吐魯番各族勞動群眾,根據盆地地理條件、太陽輻射和大氣環流的特點,經過長期生產實踐創造出獨具特色的地下水利工程——坎兒井。坎兒井由豎井、暗渠、明渠、澇壩四部份組成。我們在路邊看到的水渠其實就是坎兒井的明渠部分。而坎兒井的大部分都是在地下,蒸發的特別少。至今當地百姓的生活用水和灌溉用水都是取自坎兒井。也許正因為有了坎兒井,才使吐魯番成為戈壁灘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和聞名遐邇的葡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