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藏寺現存的大藏經是國內外目前唯一的一套集蒙藏漢三種文字的大藏經,其年代久遠,歷史文物價值十分珍貴,同時也是扎藏寺鎮寺之寶。
大藏族----佛教典籍的叢書。佛教自7世紀初由漢族地區、印度和尼泊爾分別傳入西藏地區後,據傳在松贊干布執政時,曾派遣端美桑布扎等人到印度學習梵語。學成歸來,始創西藏文字,隨即用以翻譯部分佛教經典。8世紀時,在赤松德贊的大力扶持下,佛教得到很大的發展,興建了桑耶寺,創辦譯場,分別從漢、梵文中譯出佛教典籍4000多部,並編寫目錄,藏文大藏經的內容基本形成。全藏分為甘珠爾、丹珠爾和松繃三大類。甘珠爾又名佛部,也稱正藏,收入律、經和密咒三個部分,相當於漢文大藏經中的經和律;丹珠爾又名祖部,也稱續藏,收入贊傾、經釋和咒釋三個部分;松繃即雜藏,收入藏、蒙佛教徒的有關著述。
據統計,藏文大藏經(德格版)共收佛教經籍4569種。除佛教經、律、論外,尚有文法、詩歌、美術、邏輯、天文、歷算、醫藥、工藝等。其中屬於密教的經軌及論藏等,十之七八是漢文大藏經中所沒有的,因此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重視。
13世紀以前,藏文大藥經以抄寫本形式流傳。元皇慶二年(1313)至延祐七年(1320)間,在江河尕布的主持下,搜集各地經、律、密咒校勘雕印,是為藏文第一部木刻本大藏經。。樂奈塘古版。其版式采取貝葉經夾形式,長方形散葉兩面刊刻,每部(或幾部)或數卷以夾板束為一夾。版片及印本均無流傳。以後續有刊刻,其中在國內各地刻造的版本有:①永樂版。明永樂八年(1410)在南京據奈塘古版復刻,只刻了甘珠爾。印本大部用朱砂或雲硃刷印,亦稱赤字版。②萬歷版。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續刻了丹珠爾。以上二版早已毀損不存,印本也極少流傳。③塔爾寺版。刻於青海塔爾寺,僅有甘珠爾,版片不存。④昌都版。刻於昌都寺,僅有甘珠爾,版片不存。⑤理塘版。明末崇禎(1628~1644)年間由雲南麗江納西族土司木增贊助,據其家藏寫本刻制,也僅有甘珠爾。版片於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毀於兵火。⑥北京版又名嵩祝寺版。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據西藏霞盧寺寫本在北京嵩祝寺刊刻,先刻了甘珠爾。至雍正二年(1724)續刻了丹珠爾。早期印本大部為硃刷,也稱赤字版。版片毀於光緒二十六年康子之役。該版藏經因系清王室官本,刻造、裝幀頗為精良,版型較一般藏文經大,每夾扉畫均為手工繪制,筆觸細膩,設色鮮麗,大多出自藏族和蒙族宗教畫家手筆。該版藏經曾流傳到日本和歐洲。20世紀50年代初,日本曾據以編為151巨冊(內含目錄一冊)影印百余部,分為兩種精裝本發行。⑦卓尼版。清康熙六十年至乾隆十八年(1753)在甘肅臨潭縣卓尼寺雕造,版片現已不存。⑧德格版。清雍正八年至乾隆二年在德格縣(今屬四川)刻造。甘珠爾為理塘版的復刻;周珠爾則據霞盧寺寫本並增補布敦目錄所收典籍雕造,版藏德格寺。⑨奈塘新版。七世達賴喇嘛據奈塘古版增入布敦目錄典籍刻造,甘珠爾成於雍正八年;丹珠爾成於乾隆七年。該經以刻工精港,校勘優良,被譽為最佳版本。版片原藏奈塘寺,已毀損無存。⑩拉薩版。1933年,在十三世達賴喇嘛·土丹嘉措主持下雕造,當時僅刻出甘珠爾。
國外版本有普拉卡版與庫倫版兩種,有者刻於不丹的夏都普拉止,僅有甘珠爾,版片不存。後者1920年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首都烏蘭巴托刻造。為德格版的復雕本。
蒙文大藏經先後有四次譯刻,最早是元大德(1297~1307)年間在薩迦派喇嘛法光的主持下,由西藏、蒙古、回鶻和漢族僧眾將藏文大藏經譯為蒙文,在西藏地區雕造刷印;明萬歷(1573~1620)年間普補譯過部分典籍增入刊行;崇禎(1628~1644)初年對舊本進行過鷳刊。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由和碩裕親王福全領銜監修重刻甘珠爾竣工;乾隆六年到十四年(1741~1749)校譯重刻了丹珠爾,方始完備。
漢文大藏經(Hanwen Dazangjing )
漢譯佛教典籍的叢書。佛教傳入中國後,其經典經過歷代的翻譯、流通,數量日益增多,最後彙集、編纂成“藏”,卷帙浩繁。
編次的形成 據《隋書·經籍志》和《歷代三寶記》載:梁武帝蕭衍在天監十四年(515)於華林園中總集釋氏經典,由沙門僧紹撰《眾經目錄》4卷。十七年,又命寶唱改定,共1433部,3741卷。這被認為佛教經典編纂為大藏經的首次記錄。十余年後,北朝魏孝武帝在太昌元年至永熙三年間(532~534),整理了皇家經籍,命舍人李廓編纂《魏世眾經目錄》,共427部,2053卷。在此以前,東晉寧康二年(374)雖有道安撰寫的《綜理眾經目錄》1卷和南朝宋時編纂的《眾經目錄》2卷,但只是綜集群經,列出目錄,並未進行編次,而且這兩部較早的經錄早已散佚無存,僧紹、寶唱和李廓編撰的經錄也已佚失。現在只能從《隋書》和《歷代三寶記》的片斷記載中,找到一些關於佛典編纂成藏的經過。
自南北朝至唐代,隨著譯出的佛教經典日漸增多,各家編撰 的經錄繼起,總計20余種。現除唐代的10種全存外,隋代五種失其二,北魏、北魏、北齊三種全佚,梁代五種存其一。這些經錄中,最有研究參考價值的,當推梁天監(503~519)年間僧祐編纂的《出三藏記藏記集》15卷,隋開皇十七年(597)費長房編纂的《歷代三寶記》15卷和唐開元十八年(730)智昇編纂的《開元釋教錄》20卷及“略出”4卷。《開元釋教錄》博采各家經錄的優點,訂正疏漏,以編纂嚴謹、記載翔實和點校精細著稱。尤其是“略出”4卷首創以千字文順序進行編次,更便於尋檢;其編目方式為以後雕印大藏經的藍本。
從南北朝起至木板雕印術發明之前,佛教經典的流通,主要以抄本形式在各大寺院和佛教徒中流傳。當時寫經之風大盛,成為一種專門的行業。據統計,自南朝陳武帝下令寫“一切經”12藏起,至唐顯慶末西明寺寫一切經止的100余年間(557~660),皇室和民間寫經達800多藏,200余萬卷;但保存至今的為數甚微,而且有很大一部分流失海外。近年以來,新疆等地又發現不少古代寫經,現正在整理研究中。
五代、宋初,雕版事業興起,始有佛經木刻本。自北宋太祖於開寶四年(971)命高品、張從信兩人在益州(今四川成都)雕印第一部大藏經起,至元代末年,據傳曾有各種經版20余副。
尼瑪於西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