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兒時光倒流六百年--走進雲山屯,走近屯堡文化

作者: 影子愛電影

導讀六百多年前,浩浩蕩蕩的江南大軍來到了偏處一隅的貴州,他們除了帶來當時中央政府的政治目的外,也帶來了江南獨具韻味的水鄉文化。踏進當時的落腳地,眼前恍如時光倒流......說起安順的屯堡文化,要從普定設衛開始.普定本是安順市的舊稱,這一名稱最早出現於元朝。當時已經有了"貴州"這一地域名稱,但不是一個獨立的省。普定屬於雲南行省,是當地土司管理的一個府 ...

六百多年前,浩浩蕩蕩的江南大軍來到了偏處一隅的貴州,他們除了帶來當時中央政府的政治目的外,也帶來了江南獨具韻味的水鄉文化。踏進當時的落腳地,眼前恍如時光倒流......說起安順的屯堡文化,要從普定設衛開始.普定本是安順市的舊稱,這一名稱最早出現於元朝。當時已經有了"貴州"這一地域名稱,但不是一個獨立的省。普定屬於雲南行省,是當地土司管理的一個府。下設四個州,其中一個州叫 “安順”。直到清康熙10年,才由 “安順”取代 “普定”成為這一地區的名稱。 明洪武十四年,已經降附大明王朝的元梁王剌瓦爾密被謀臣脅迫, 在雲南舉起叛旗。時年九月,明太祖朱元璋決心平息叛亂,發動了 “平滇”戰爭。作為這場戰爭的總指揮,在出兵之前他親自設計了進兵雲貴的線路。《明史》上說朱元璋分兵兩路。一路由永寧南下,攻烏撒;另一路是大部隊,由遵義南下,經由貴陽攻打普定(即安順市)。兩路軍隊合圍曲靖。30萬明軍以摧枯拉朽之勢,很快攻克普定。普定素有 “黔之腹, 滇之喉” 的聲名, 因此, 對於急於一統天下的朱元璋來講,這裡的戰略地位極其重要。次年二月,普定戰事初平,朱元璋即命令在貴陽建置貴州都指揮使司,統一指揮分屬於川、滇、湖廣三省的貴州地域範圍的軍事行動, 並在普定設普定衛。普定設衛之後,明軍以這裡為中心,開通了通往雲南、四川的驛道。沿途廣設軍屯、驛站,屯兵數十萬。(這裡順便插句閑話, 首任普定衛指揮使是一位叫顧成的湖南湘潭人。他是跟隨朱元璋多年的一員勇將,"平滇"戰爭開始後是他擔任明軍前鋒。第一仗就拿下了普定這一入滇的咽喉要地。現在安順城中的民主路原來叫顧府街,就是因為顧成宅第建於此街而得名。如今的民主路是安順最繁華的商業街。與民主路交叉的中華南路/北路(也就是南華路),就是連接內地與雲南的交通要道。六百年前,朱元璋的部隊就是穿過這裡,直取昆明,最終贏得"平滇"戰爭的勝利。) 其實,當時進駐大軍並非是心甘情願千裡迢迢地來貴州的,而是被采取抽丁的方式強迫進軍貴州的(有的兵士還攜帶著家眷)。同時,這也是貴州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移民,這批江南水鄉漢族移民的到來,無論是對貴州的經濟、政治還是文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浩浩蕩蕩的江南大軍的到來除了帶來了當時中央政府的的政治目的外,也帶來了江南獨具韻味的水鄉文化。如江南的建築文化、服飾文化、民間文化以及一部分典型的隨軍文化。當然,江南文化落腳貴州並非完全是以獨立的姿態而存在的,絕大多數已經在貴州這塊獨特的土壤裡與其它本土的文化 “融合” 而滋生出另外一種風味別具,魅力無限的 “屯堡文化”。從我僅有的建築常識來總結,可以說,屯堡的建築就是 “水鄉和山國”或者說“木與石” 的結合.江南 “水鄉”的四合院到了 “山國”貴州搖身一變而成了石板四合院,石頭的瓦,石頭的房,石頭的街道,石頭的牆,石頭的碾子,石頭的磨,石頭的碓窩,石頭的缸; 江南的 “木雕”和貴州的 “石瓦”神奇般的運用到一起。山和水/木與石二者的巧妙融合,天工巧奪,魅力獨具。我想,這樣的結合在中國的建築史可以算得上是一個奇跡吧,因為這個奇跡讓你感覺那麼自然,絲毫沒有什麼不妥之處。 幾乎任何一個朝代任意一個國度的軍隊都有它獨特的隨軍文化,用來豐富軍人的精神生活。中國明朝時期的軍隊自然也不例外。明朝軍隊的隨軍文化中有一種典型的戲劇,叫做地戲。這是一種帶著面具,以軍事題材為主要內容,以說唱為主要方式的獨特劇目。當這一隨軍劇種因為屯軍的緣故而來到貴州後,就與貴州歷史悠久內涵深遠的儺戲相碰撞了。地戲在最終吸取了儺戲中的一些優秀的成分後而演變成一種地方性戲劇。但是,其以軍事題材為主要演出內容仍然未變,只不過是將原來的真刀真槍換成了木制的器械。地戲原來作為軍旅文化的功能也演變成屯堡人民間娛樂文化,並日益豐富著屯堡人精神生活. 至今我們仍然可以在屯堡中找到古老的戲台,想見它昔日的熱鬧與人來人往.由於正是插秧的農忙時節,屯堡中略顯得空蕩蕩.穿行在屯堡幽深的石巷中,除了能感受到深厚的歷史氣息外,還能體味到一種陡臨沙場的心跳與肅穆。偶爾看到了在家做飯的老奶奶,牽牛回家的老伯伯,出門玩耍的孩童還有閑來曬太陽的老母雞. 走進屯堡,你可以感到靜謐;登臨雲鷲寺,你可以感到高遠;即使你兀自的走進一家人家,也沒有人會阻攔你,門兩旁貼的楹聯仿佛把我又帶到了江南.離開雲山屯的時候,一個可愛的孩子從古老的屯堡的門中跨了出來,如果不是她鮮活的衣裳和燦爛的笑容,我都忘記了自己身處在古老的屯堡還是現代的都市,她是屯堡中走出來的新希望吧,她是古老的屯堡向前發展的映射吧?在這裡,時間仿佛停滯,或者說時光倒流了六百年,我回到了六百年前的屯堡,穿越了歷史的牆壁,我仿佛曾經到過那裡……我想,貴州的屯堡不僅僅是明史的一塊活化石,也還是一面透過歷史看清現在的澄澈的鏡子。



(戲台)



(玉米穗)



(歸家的老農)



(新希望)


精選遊記: 安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