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瓏剔透——縱棹園小游
更多游記照片請去博客瀏覽
http://tianya76.blog.***/blog/static/13730281200852201348606/edit/

( 玲瓏剔透——縱棹園)

(玲瓏剔透——縱棹園)

(玲瓏剔透——縱棹園)

(玲瓏剔透——縱棹園)
其實作為寶應人
在寶應也生活了好些年
但卻一直沒時間或者機緣去園子裡看看
因為是回去吃喜酒
新郎是我的表第
看看也沒什麼需要幫忙的事干
就帶了老婆兒子出去走走
路過縱棹園我提議進去看看
可是老婆兒子不答應
索性約定
他們去吃燒烤
我去裡面拍點照片
回來以後百度了一些關於縱棹園的資料
貼在下面了
縱棹園給我的感覺和印像首先總是一個小字
但是裡面卻亭台樓閣
假山林立
湖水碧波蕩漾
木刻木雕精美
用材極為講究
可惜還未到荷花盛開的季節
否則那半畝菏塘定會讓你更加留連往返
還記得小時候5分錢可以買一個蓮蓬
可以剝上半個小時
味道清淡微甜
只是不能買到過老的
否則就敗壞了味覺
縱棹園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寶應縣城區安宜鎮安宜東路1號。縱棹園系清朝喬萊(侍讀)故園,始建於清朝康熙年間,清代康熙年間翰林院侍讀學士喬萊所建,占地20余畝。嘉慶元年,其孫捐園基“景賢堂”,建畫川書院。道光五年擴修,1983年修繕。當地政府1982年恢復原名,1983年修繕,2005年修葺一新。
此園集北方名勝的典雅和南方園林的清秀於一身,翠竹隱閣,林亭倒映,楊柳婆娑,青荷飄香。現已成為傳統風格的集休閑、購物、游玩、賞景為一體的開放型園林,是寶應著名的觀光勝地,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園林占地66畝,四面環水,典雅清秀,別具一格。現有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入園觀戲的古戲台及剪淞閣、竹深荷淨堂、畫川書院、八寶亭、背山臨流館等著名景點。
其中正六邊形的剪淞閣位於縱棹園北大門,融褔建土樓與北京四合院風格,體現天地六合、天人合一的傳統哲學理念。北大門兩側雄踞著一對潔白、威嚴的石獅,其磚雕門樓具徽、蘇兩派風韻;計16層,達到乾隆盛世最高層數。向東通往麗人街,途中有畫川書院及古戲台。向西通往安宜路,途中有黃石假山一座,名曰剪淞亭,還有一組仿古建築為畫川勝境。向南是津逮橋,過了橋便是聞名遐邇的八寶亭,它居高臨下,氣宇軒昂。向西是竹深荷淨堂,在園內池塘中央,有稀世罕見紅木橋一座與西岸相連,其橋拱為一米五直徑整紅木制作、雕刻精美絕倫。過了紅木橋,來到竹深荷淨塘,裡面有聯廊、洗耳亭、假山等景點。園內的重要景點有趙樸初、尉天池等詩人書家賦詞書寫。古戲台、魚化龍石門柱及廊欄亭榭,其石、磚、木、銅雕極其精致,號稱蘇北雕花園。
八寶亭簡介
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知縣岳東升浚得寶河,於河邊立碑建亭,紀念真如得寶之事。清道光和民國初兩度維修。民國年間,八寶亭作閱覽室。50年代, 被占為私宅。1983年於縱棹園內仿原型重建,亭為方形,琉璃瓦屋面,四角攢尖,高5米,周長12米,占地100平方米,由當代著名書法家趙樸初題額。 原亭內明嘉靖三十年殘碑及道光、民國年間修亭碑記,亦移置於亭側,並新立碑刻記八寶亭重建始末。
如同虎丘之於蘇州,五亭橋之於揚州一樣,八寶亭是寶應的像征。來到寶應,不去八寶亭看一看,那可真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情呢。
八寶亭坐落在城中心的縱棹園裡。進了素磚。高瓦的園門,走過垂柳依依的石路,踏上溪流涓涓的小橋,那飛檐翹角、凌然欲飛的八寶亭就躍人了你的眼簾。遠遠地,趙樸初先生書寫的餾金大字“八寶亭”赫然醒目。拾階而上,佇足亭內,八面來風,近聞鳥語花香,遠眺旭日東升,悠悠然如臨仙境。
夕陽西沉,晚霞滿天,翠柳環繞的八寶亭倩影倒映水中,上下一體,晃蕩不息,頗有幾分“深潭藏古寺,碧水化翠薇”的意境。
八寶亭來歷
如詩如畫的八寶亭得名於一個美麗而又神奇的傳說。相傳唐代中期,安史之亂,生靈塗炭,中原戰爭, 烽火連綿。有一位真如尼帖由河南鞏縣輾轉來到楚州安宜(即今寶應縣)。一個冬日的夜晚,真如在夢鄉中,恍然踏上五彩祥雲,來到了天宮。玉帝召見了她, 賜給她八寶,說:“下界喪亂已久,殺戮不休,腥穢之氣直衝雲天,壩用神寶,以鎮邪逆。今賜八寶,你回去後,交給皇帝。這樣,兵革可息,亂世可清。”
真如將此事,仁報刺史崔銑?刺史派人前來勘查。真如取出八寶:一日“如意珠”;二曰“紅韉韝”;三日“琅垤珠”;四日“玉印”;五、六為兩副“皇後采桑鉤”;七、八為兩柄“雷公石斧”。八寶置於日下, 白氣貫天;置於暗室,耀如明月。崔銑又派人隨真如進京。上元二年(761年)四月,抵達長安,拜見肅宗,時肅宗李亨身染沉痾,危在旦夕,見寶,召見太子李豫,道:“你由楚王人為皇太子,上天賜寶楚州,顯然是在佐助你呀!”肅宗病故後,代宗李豫纜位, 以得寶之故,即改年號上元三年為寶應元年(762),升楚州為上州,易安宜縣為寶應縣。從此以後,四海之內,兵革漸偃,五谷豐登;封域之內,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寶應縣遂為望縣。有趣的是,這時傳人日本的像棋,也被日本人喚做“寶應像棋”。寶應一時名揚四方。代宗大悅,在真如居住地一一寶應縣南街建“真如寺”,開“得寶河”,謝上蒼佐助之恩。明嘉慶午間,為紀念玉帝賜寶之事, 又在南街建“八寶亭”。1983年,八寶亭由縣南街遷至縱棹園內。
《重修八寶亭記》說:“鑒於原址狹窄,無拓展余地,且得寶河、真如寺無形跡可考,故將亭遷至縱棹園內。”八寶的傳說,美麗又動聽,其實,這當是時人敷衍潤色的一出“好戲”。安史之亂以;來唐王朝一直未能太平,動亂迭起,人心浮動。此時,肅宗急需一個為臣民所能接受的方法, 讓兒子正位。也許是楚州刺史善於揣摩帝意,借助“天降符瑞”之故伎;獻八寶給皇上,並編一段神話傳說, 自然一拍即合,龍顏大悅。然而古代史學家們卻將此事鄭重其事地找人了史冊。《新唐書》說: “楚者,太子所封, 今天降寶於楚,宜以建元,乃以元年為寶應元年。”如此道來,八寶的傳說並非語出不經,難怪千余年來一直為寶應人津津樂道。
歷史八寶亭
八寶亭歷經滄桑,是歷史風雲變幻的見證。文人雅士、騷人墨客每至於此,總要憑吊一番,留下不少詩詞歌賦。明吳敏道詩說:“萬木河干秀,千年寶氣浮。家家事蠶作,拾得采桑鉤。” “采桑鉤”即為八寶之一。清寶應縣令岳東升則這樣描述:“一日昧爽,過其處,見雲氣殊常,備諸色相,或明如珠,或潤如玉,或繽紛交互,如紫翠玄黃諸瑰偉並陳而借采然。嘻!霏霏乎,煜煜乎,萬態奇觀,昭回天地,即真如登受時或未乃爾。”大肆渲染,筆下景致真個妙如仙界。
值得一提的是八寶亭也曾留下了周總理童年時的足跡。童年的周總理隨養母陳氏來寶探親,在八寶亭內看書閱報。解放後,他曾在接見範承祚大使(寶應籍人)時專門詢問過有關八寶亭的情況。
歷史上,八寶亭乃是運河古道的一顆璀璨明珠。唐蘇鄂《杜陽雜編》說;“真如獲寶所居,河圩高敞,培物潤戊。”宋詩人梅堯臣《寶應道中》是一片豐收景像;“青青老菱葉,下有繁實尖。浪頭撥船女,到手終不嫌。”清邑人劉家麟的描寫更是清新自然:“秋水長天飛野鴨,夕陽門巷賣家菱,”一派魚米之鄉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