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江西風景名勝之三——元旦廬山游(上)

作者: melindaz

導讀對於我這個愛好旅游的家庭來說總算又盼到了一個小黃金周的到來——元旦,由於時間僅三天,所以只能去周邊且交通方便的景點,考慮到老婆沒有去過廬山,加上我雖去過廬山七次,但基本上都是5月—10月間去的,還未曾冬季去過廬山,因此也覺得廬山行還是個不錯的選擇。2007年12月29日剛出差回來,馬上去辦公室看看有沒有需要處理的工作,便同家人一起簡單收拾好行李出 ...

對於我這個愛好旅游的家庭來說總算又盼到了一個小黃金周的到來——元旦,由於時間僅三天,所以只能去周邊且交通方便的景點,考慮到老婆沒有去過廬山,加上我雖去過廬山七次,但基本上都是5月—10月間去的,還未曾冬季去過廬山,因此也覺得廬山行還是個不錯的選擇。2007年12月29日剛出差回來,馬上去辦公室看看有沒有需要處理的工作,便同家人一起簡單收拾好行李出發。元旦是個很尷尬的假日,冬天冷且部分單位要年底結帳所以沒有多少人出行,加上春節又還沒到,火車上人不多,很多空位置,晚上8點過幾分,2312次列車緩緩地駛入了九江站,對於通過輪船、汽車、火車各種方式來九江無數次的我,卻是第一次坐火車到九江的新火車站(在京九鐵路未修前,九江市火車站是一個終點站,只有南昌到九江的火車,而經停九江縣現已更名為廬山站的火車更多一點),連出站台的方向都弄錯了,汗~~

詢問了站台工作人員後,順利出站,一切就變得那麼熟悉了,讓老婆去買了4月1日的1626次返程票後,熟練地招手欄下一輛黃色的士,直接讓師傅往潯陽路的白鹿賓館方向開,車快開到潯陽路口時,我突然看到旁邊有一外觀還不錯的賓館掛出了優惠房價60元的橫幅,便下車前去查看,讓前台人員打開了房間看看,覺得還算不錯便辦理了入住手續(如果沒記錯的話叫金盾賓館,好像是以前公安或是武警部門辦的)。從火車站到九江市區的潯陽路打車只要七元左右。晚上便在潯陽路上隨意逛了一下吃了點東西,考慮第二天要趕早上廬山,便回酒店休息了。

第二天(12月30日)7點就起來辦理退房手續,為盡早上山連東西都顧不上吃,便先來到了離賓館僅幾十米的九江長途汽車站買到廬山的汽車票,一看是7點50分的,便先在旁邊的小店吃了早餐,九江長途汽車站可算是個大站,有到轄區各縣市、各旅游景點的車,也有到江西各地市、華東各大城市和武漢、長沙等地的車,一大早車站裡面的旅客就比較多了,車站管理比較規範,也不能提前上車。原以為到廬山旅游的人應該不少,但上車後才發現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多,雖然也坐滿了人,但是大多是學生模樣的人,而且還都是姍姍來遲,全然沒有大黃金周瘋狂擁擠的一幕。出了市區不久就汽車開始爬山路了,雖多彎道但一般人也不至於暈車,9點左右車順利到達廬山風景區大門,游客們便下車自己去買門票,車開進大門後等著但好像司機卻沒啃聲,門票135元,由於母親有老年證所以免費,老婆有教師證只花100元買優惠票,惟獨我的票最貴:(在風景區大門處哢嚓幾張後便重新上車,但奇怪的是同車的人卻都步行走了,呵呵,可能是以為就到了廬山了,其實廬山大門離廬山旅游集散地牯嶺街還有一點距離,步行的話就有點遠了,還好我有經驗。

坐車到了廬山轱嶺街(也就是轱嶺公園旁),一下車便被很多當地人圍著,要我們住旅館請導游坐出租的都有,呵呵,老婆說我就是導游,不過住處還是要自己找的(自己找比事先在網站預定要便宜哦),我先看了一家便宜的,環境不好不說空調竟還另收費(畢竟是冬天啊),於是一狠心就住進了轱嶺街上剛裝修一新還算不錯的廬山飯店,門市價580元,來之前在網上看到優惠價是200元左右,我們160元搞定了。入住賓館休整了一下,我們於9點40左右正式開始了廬山游。

在本導游的精心策劃下,我們的打算是第一天游玩傳統一線,即花徑、錦繡谷、龍首崖、三寶樹等景點;第二天游玩傳統二線含鄱口、三疊泉(需另買門票)等景點;第三天游玩非廬山風景區景點,也就是需要另買門票的秀峰、白鹿洞書院等景點。可願望是好的,現實卻總出現變化,呵呵,接著看我的游記吧:)

第一站——如琴湖+花徑+白居易故居

我跟老婆帶著母親從牯嶺街出發,前往廬山第一站如琴湖(由於對廬山游玩所需要的時間比較了解,所以我們選擇了步行),一路上仍有不少人要我們請導游坐車,都被我們婉言拒絕了,說實在的,我也差不多能當導游了。不一會就到了如琴湖,碰到個老頭賣堅果的說是山上野生的,我們就買了點,講價講到25元一斤,還算好吃(其實各地都有賣的,叫夏威夷果,城市裡面一般賣50多元/斤,之所以山上賣得便宜是因為一斤其實只有半斤,呵呵,大家以後別浪費時間去買這些)。問老婆對如琴湖的印像,老婆說不怎麼樣,於是我讓老婆跟我一起換個地方看如琴湖,我們便來到了湖邊的花徑,迎面一座石門上橫書著“花徑”二字,兩側“花開山寺,詠留詩人”的石刻對聯,引人注目,進入石門後,回顧形如提琴的如琴湖,漣漪泛碧,山巒倒影,猶如一幅美麗的畫卷,白居易“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千古名句足以讓游客趨之若鷲,但我卻認為花徑不光是名,也不光是自身的景,確實從花徑看如琴湖的景更讓人向往(一開始對如琴湖沒好感的老婆也有同感),遺憾的是這個觀景點卻被商業化了,在那裡拍照也要交錢,呵呵,於是我們便讓那人跟我們照了兩張快照(10元/張),並要他讓我們自己在那隨意拍照。照完後本導游沒有帶她們到如琴湖的那個破島上去(記得以前上面好像有幾只孔雀,不知道還有沒有),而是帶她們到花徑公園裡看了看被保護的“花徑”二字(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白居易手書)和白居易故居。畢竟去的季節不是時候,基本上沒什麼花了,逛一圈也從花徑側門直接過馬路前往下一站。

游玩提示:1、如琴湖是否像琴暫且不說,但個人覺得其實還是很美的,我去過廬山7次,有6次到過如琴湖,雖說這個湖也沒什麼特別,但總覺得印像較好,特別是從進花徑石門後有個毛澤東留影處,建議大家花10元錢拍張照片,景色還是不錯的。如琴湖上的島我去過兩次,沒什麼意思。

2、花徑公園的石門還是比較有特色的,值得留影。花徑公園內我只去過兩次,喜歡花的人可去逛逛,懷古的人也可到白居易故居那看看,看完後不用原路返回,從故居旁的側門出即可。

3、廬山住宿方面,自助游的話還是推薦住在牯嶺街,因為吃飯交通購物散步都很方便,房價也比那些什麼別墅啊療養院的便宜;購物方面,除了牯嶺街上的超市,山上山民挑賣的東西還是不買為好,看似便宜,其實差秤甚遠,算下來跟市區差不多,還費勁口舍講價講秤,浪費游玩時間。

第二站——天橋+錦繡谷+仙人洞

過了馬路走二十余米就來到了錦繡谷的入口處,進入後走不了多遠就到了天橋,天橋實無橋,乃是直伸奇險斷層谷中的一塊巨石,從某一視角看去形如高懸於絕壁之上的斷橋,換個角度看,這塊巨石又似與左側遠處的峽谷懸崖相連,好似形成一天生石橋,游人或蹲或坐或立於巨石前端,以遠處懸崖做背景,利用視差角度可以拍一張驚險無比的“天橋留影”。由於元旦人不多,我們去得也算早,到天橋後擺好各種姿勢,調節好相機鏡頭角度,照了很多張,去廬山這麼多次,就這次照天橋最舒服,人多的時候根本沒辦法去慢慢調角度,隨便哢嚓一張都要等上半天。我們照完後,又有幾個年輕人上來,不過他們照的時候都只簡單的站在石頭上拍了幾張,而沒有充分利用視覺差或角度拍出一個人一只腳站在巨石上而另一只腳站在遠處的懸崖上的感覺。有時候看來游玩廬山還是得帶個導游,不然的話很多風景看不出什麼名堂,後面還有很多本導游派得上用場的地方。從天橋返回正路,繼續前行,考慮到母親年紀大,所以我們的游玩速度是相對較慢的,還好廬山的一線也不是很難走的,總體上比較平坦。一路上的景色也沒什麼特別的地方,在錦繡谷行走可以隨時看到對面上的地質構造(我不是很懂,反正好像都是往一邊擠壓),經鷹嘴岩(這裡景色還不錯,傳說繞鷹嘴岩轉三圈會有好運,一圈轉財運,二圈轉官運,三圈轉桃花運,我轉一轉的忘記數圈了,估計轉了四圈不知道什麼運了,呵呵)、低頭洞(其實就是一塊很低的石頭架在路兩邊的石壁上像個小石門似的,通過時要低頭的)、蔣介石和馬歇爾談判台舊址後,總算到了仙人洞,仙人洞名字雖好聽,卻是我最不喜歡的廬山景點(僅指洞內風景),其實也就是天然風化形成的像岩石凹進去一樣的洞穴,洞內有純陽殿相傳為呂洞賓修煉處,還有泉名“一滴泉”,泉下有池圍以石欄,洞壁上有一些石刻,僅此而已,不過在錦繡谷游玩累了的話可到仙人洞這裡休息一下,地方比較寬闊,賣東西的人也多,夏天的話這裡還是比較涼爽的,仙人洞洞內不覺得美,倒是仙人洞外也就是經過仙人洞洞穴後不遠處的深澗懸崖中有一巨石橫空伸出,也就是廬山名景之一的蟾蜍石,有一勁松插石挺立即為石松,上鐫“豁然貫通”四字,側面刻有“縱覽雲飛”四字,從這裡看風景才讓人覺得錦繡谷中的“錦繡”二字還算湊合,遺憾的是現在這巨石出於對游客生命安全的負責已禁止攀登了。1961年毛澤東到此,題詩一首,可見此景之美,“暮色蒼茫看勁松,亂雲飛渡仍從容,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注意毛主席詩中所描述的可是仙人洞外風景。游玩後出了仙人洞的西側洞門,在洞門哢嚓了兩張,就得跟錦繡谷說Byebye了。仙人洞洞門出來後右側不遠處可看到還有一景點叫御碑亭,明太祖朱元璋所建,亭有一門鎖住了,只見亭內有一塊大石碑,模糊不清。依稀記得游完錦繡谷的時候已經是中午12點左右。

游玩提示:1、錦繡谷(天橋到仙人洞)一線也是廬山傳統一線游的前半程,名頭呢好像很大,其實並沒有太多可圈可點之處。不過第一次來或是喜歡觀看地質構造的游客還是要去看看的:)

2、這一站我推薦的是進出錦繡谷的兩處景點:天橋和仙人洞洞外的“縱覽雲飛”,可能有少數游客不願意走太遠的路,那麼有一個辦法,進入錦繡谷後走到天橋就回頭,然後在馬路上坐車到錦繡谷的另一頭仙人洞,走到仙人洞看看險景後就回頭,這樣中間那段長而乏味的路程就節省下來了。


(1)



(2)



(3)



(4)



(5)


精選遊記: 廬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