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塔爾寺去感受藏民族的虔誠

作者: 心清任去留

導讀我們都是喜歡旅游的朋友,到一處去觀光,可以說要看的東西太多了,到底應該通過游歷領略到什麼呢?根據我的經歷,我覺得,應該把要去的地方的主題挖掘出來,然後,圍繞這一主題去看,去感受。這樣的旅游才不是盲目的,才是有意義的。所以,去旅游,除了有錢財,有時間,還要有欣賞水平,否則,什麼也得不到。就像去看有歷史感的地方沒有導游,不了解歷史。 最 ...

我們都是喜歡旅游的朋友,到一處去觀光,可以說要看的東西太多了,到底應該通過游歷領略到什麼呢?根據我的經歷,我覺得,應該把要去的地方的主題挖掘出來,然後,圍繞這一主題去看,去感受。這樣的旅游才不是盲目的,才是有意義的。所以,去旅游,除了有錢財,有時間,還要有欣賞水平,否則,什麼也得不到。就像去看有歷史感的地方沒有導游,不了解歷史。

最近,去了一趟塔爾寺,把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記下來。相信會對要去塔爾寺的朋友有幫助的。也願意與大家交流到一個地方到底應該去看什麼,怎麼看:

青海的塔爾寺是一座著名的佛教寺院,這裡是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創始人——宗喀巴的誕生地。據說,宗喀巴大師六、七歲時就表現出異於常人的智慧,16歲到西藏拜訪各家名師,研習佛理。宗喀巴去西藏學法6年,其母思兒心切,來信請求他還鄉一晤,信中還有一縷如同海螺般的雪白頭發。宗喀巴含著眼淚回信說明了為佛教事業決意不返的信念,附帶回去的只是一幅自己的畫像,而他,終究再也沒有回到自己的家鄉。他苦心修行,終於成為一代宗師,而後,人們在他誕生的地方建塔以示紀念,取名“蓮聚塔”。1560年(明嘉靖三十九年)禪師仁軟宗哲堅贊於塔側建一小寺,後規模不斷擴大,由於是先有塔,爾後有寺,故人們稱其為塔爾寺,這便是塔爾寺漢族名稱的由來。

去塔爾寺,你一定會被藏族人的虔誠和藏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所感動。它不僅是中國的喇嘛教聖地,而且是造就大批藏族知識分子的高級學府之一。寺內設有顯宗、密宗、天文、醫學四大學院,保存了數以萬計的有關佛學、藏族歷史、文學、語官方面的文獻圖書,是研究藏學的珍貴資料。

塔爾寺可以說是藏族文化藝術的寶庫。寺內諸佛殿裝飾的堆繡、壁畫和酥油花,被人們稱為藝術“三絕”,其中尤以酥油花最為有名。酥油花是用晶瑩潔白,松軟細膩的食物精華——酥油塑制而成的藝術精華。由於酥油一遇熱就會化掉,因此制作酥油花是在每年最寒冷的季節。為便於雕塑成型,制作酥油花的僧人們,要不斷把雙手放到冰水中浸泡,等到雙手冰涼之後才用幾近麻木的雙手,捧起酥油開始艱難的雕塑。所以,這一件件藝術珍品裡面融入了藏族藝僧們的虔誠和信仰。

塔爾寺最著名的建築要算大金瓦寺了。大金瓦寺的整個寺頂全部由鎏金銅瓦覆蓋,相傳康熙時就耗用黃金1300兩,後代又不斷裝飾,最近政府又追加了160公斤黃金進行修繕。 如今的大金瓦寺,金光燦爛,耀眼奪目,蔚為壯觀,大金瓦之稱,已然名至如歸。寺內供著11米高的純銀的“大銀塔”,傳說下面罩著宗喀巴降生時臍血滴落處生長出的一棵菩提樹。四周牆上嵌著無數的珍珠、瑪瑙、金銀、寶石、翠玉,金碧輝煌,寶光四射。

大金瓦寺門前,擺滿了前來朝拜的虔誠的藏民,他們都磕“長頭”。叩拜時,雙手合十高舉過頭,移至面部,雙手移至胸前,然後雙膝跪地,全身俯伏,兩手前伸,額頭輕叩地面,叩拜時口中不斷念誦六字真言。他們赤著腳,手裡拿著念珠,每拜一次,撥動一顆念珠,緩慢挪動的念珠,記下了人們的虔誠。聽說,像這樣的跪拜,一次朝拜要做十萬次,意味著他們要連續數個月每天堅持,毫不懈怠。門前厚厚的木板上,已經有幾道深深的槽,那是套著牛皮護掌的雙手反復滑行的結果。但不要以為看到的這是他們全部的虔誠,也許,他們早已開始了艱難的旅程,到這不過是剛剛到達目的地。在藏區的大小道路上,你會經常看到信徒們從遙遠的故鄉開始,不畏千難萬苦,沿途三步一磕,用身長丈量著道路,耗時數月甚至數年至寺院、聖山、神湖。他們一絲不苟,絕不用偷懶的方法來減輕勞累,遇有車輛阻道或因故晢停前行,必劃線或積石為標志,就這樣一步步趨向他們心目中的聖地。 有人曾用一生的時間去跪拜,去丈量。也許為實現願望,也許為憧憬來世,也許為祈求人生的平安,也許為悔贖自己的罪孽。

從宗喀巴大師的執著,到藏族信徒們的向往;從大金頂寺的奢華,到酥油花館裡的艱苦勞作。都讓我們感受到了藏民族九死而未悔的虔誠!他們的虔誠已經上升為對其文化的一種信仰。

從本義來說,虔誠是面對神聖之物的一種恭敬謙卑的態度,這種態度本身還不是信仰,而只是信仰的一個表征,凡真正的信仰,那核心的東西必是一種內在的覺醒,是靈魂對肉身生活的超越以及對最高精神價值的追尋和領悟。歌德說得好:“虔誠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通過靈魂的最純潔的寧靜達到最高修養的手段”。一個人倘若始終停留在這個表征上,對神聖之物毫無領悟卻竭力維持和顯示其虔誠的態度,我們就有理由懷疑他的這種態度是否是真實的。所以,我認為歌德接下來說的話是一針見血的:“凡是把虔誠當作目的和目標來標榜的人,大多是偽善的。”

察看《新約》中記載的耶穌的言行,也同樣在詮釋著這樣一個道理。他的一個鮮明特點是漠視律法。他把信仰的重點從遵守律法轉移到精神修養,從外在的虔誠轉移到內在的覺悟,不但自己帶頭破除了許多戒律,而且常常無情地抨擊那些死守律法的人。他揭露道: “這些人佩戴著大的經文袋,在教堂裡總是坐在最顯眼的位置上,以此誇耀自己的虔誠。他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給別人看的,律法在他們手中成了壓迫教眾的工具”。“他們熱中於儀式的細節,拘泥於律令的條文,但是法律上真正重要的教訓,如正義、仁慈、信實,你們反而不遵守。” 耶穌憤怒地譴責道:“連調味的香料都獻上十分之一給上帝,你們其實並無真正的信仰,你們把杯盤的外面洗得干干淨淨,裡面卻盛滿了貪欲和放縱。”

在塔爾寺的廣場前,我見到一藏族男子,蓬亂的頭發,滿臉的汗水,襤褸的藏服,手下面墊著已經磨損的木板,匍匐著走出寺院。他可以沿著牆根躲避熾熱的陽光,卻一絲不苟的磕著長頭,不願自己的身體錯過每一塊聖土。我不由感嘆,這是怎樣痛苦的折磨!但旁邊的導游卻說:苦只是旁人的感覺,他內心並不感到痛苦。我相信這句話,看他那虔誠的樣子——俯下身體,旁若無人;站起來,滿臉的汗水,卻一臉的執著。

塔爾寺的一尊尊聖靈啊!人們對你叩首,人們對你祈禱,人們用血汗錢來裝飾你的金身……無願無悔的是內心是對你背後神力的敬畏和祈求,對你功德的崇拜和向往。他們為心中的虔誠,耗去了藝術、金錢、健康、生命……不知他們心靈得到的是怎樣的幸福和慰籍?這繁衍生息在雪域高原上的藏民族可能是世界上最神秘的民族了!

走出塔爾寺,我們立即被一群商販包圍,拽著你的衣服討價還價,一種強烈的反差在精神的層面顯現,寺廟裡縈回的梵音讓我們沉浸在崇高而偉大的境界裡,恍如回歸到一種久違的精神家園,有一種從骨髓裡都被震撼的神聖。而生活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有太多的油滑、浮躁和玩世不恭,有太多的懶散、馬虎和三心二意,有太多的偏激、尖刻和貪嗔痴慢。

宗教信徒可能痴迷於他們的信仰,而我們則對除了金錢和權勢之外的一切都嗤之以鼻,世界上再沒有可信之物。這是一個利欲薰心,金錢無所不在的時代;一個物欲橫流,四處充滿銅臭氣的時代;一個笑貧不笑娼,價值取向錯位的時代。輿論和教育巨大的副作用,使時代的價值觀離人類本來追求的理想目標漸行漸遠。這個觀念的核心是只看重成功,不承認過程,精神價值在人們的判斷刻度值上幾乎等於零,物質是豐富了,精神卻枯萎了。難道“任何社會的進步都是以道德淪喪做代價的?”

藏民族的宗教和信仰映襯了我們的醜陋,當我們在叩拜時,我們的內心到底有多少虔誠與執著?我們甚至於消失了悲天憫人的本性。我們有責任虔誠地向我們上古的祖先祈禱,為我們的罪過和浮躁。這祈禱不僅僅是寬慰混沌的心靈,也是為了明天還能延續人類的生存。

我們如果以虔誠之心對待我們的同胞,我們的同類乃至一切生命,人類就有永遠和平安寧的未來;我們如果以虔誠之心對待一花一葉,一草一木乃至大千世界,人類賴以生存的星球就能綠水長流,鮮花常開;我們如果以虔誠之心對待我們的事業、職業和從事的每一件細小的事情,並將這作為我們的本能去加以發揮和擴大,為之獻身,努力將這個世界建設的日臻完美,人類就會真正無愧於萬物之靈。

虔誠不是縹緲的執著,不是無度的貪婪,不是物欲的饕餮,虔誠是一種美麗的境界。

以上是我的游記,其實也是與游覽地一次心靈的交流。到一處地方就是邂逅一位朋友,而不應是匆匆的過客。


精選遊記: 西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