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站——文殊台+龍首崖+懸索橋+石門澗+電站大壩
看完錦繡谷的最後一個景點御碑亭後,就沿著台階下去,來到仙人洞出口處的停車場(去廬山的朋友要注意了,不要以為一線就游完了就坐車走了,錦繡谷的景點僅略占一線的三分之一,後面還得繼續步行游玩呢),由於已到中午時分,而停車場範圍內有沒什麼吃的,雖然在仙人洞休息時隨便買了點東西填肚,也帶了點餅干之類的食品,但後面畢竟還有大半行程,就在一山民那裡買了兩斤前面提到的夏威夷果帶著(實則一斤),隨後我們徑直穿過停車場,走上了那條去龍首崖的碎石路(應該是有路標的,不過因為我熟悉也沒注意看,其實這條路很顯眼的,但是路面沒有整修過,所以大家也要注意羅)。靠近路的入口處有滑道,因為去的時候是冬季屬於淡季,游人不多,滑道也沒有營運,此滑道我在99年夏天到廬山的時候坐過一次,其實節省不了多少路程,不建議大家坐。碎石路(又叫陽明路,相傳明代王陽明曾走此路到龍首崖)基本上都是比較平坦的,在經過天池炮台(沒什麼看頭)不遠處,就是滑道的盡頭了,再往前走就有一分岔處(碎石路到此基本結束了),有兩個路牌明示,一條路是直接到龍首崖,另外一條路指向圓佛殿等景點(也可到龍首崖,不過繞了些路),考慮到老婆沒來過廬山,既然來了就盡量把所有景點走到(不管好不好玩),便選了圓佛殿方向繼續前行。這條路行人不多,不過因為天色正亮也不覺得怕,經過圓佛殿(其實就是一個圓型的建築物,而且門是鎖的)、天池塔(很普通的石塔,高五層,不過如有陽光從天空中透過樹林斜射下來的話,還是適合拍照的)等景點後,就來到一個比較寬廣的平台,這裡就是文殊台,此台始建於東晉,後屢毀屢修。台下有石突出,像角如虛凌霄,叫“凌霄石”,上面建有一亭,號“老母亭”,也稱聚仙亭,因為廬山民間又叫黎山,說是黎山老母修行的地方,文殊台的周圍環境雅致,樹蔭宜人,令人產生“不登此台,不窮此勝”之慨,此處既是觀賞雲海佳地,又是偶然可看到佛光之理想去處,個人是比較喜歡這個景點的,因其有兩個特別的地方:一是這裡確實是一個旅途中休息的好地方,即適合休整(旺季的時候很多賣吃的,有供休息的桌椅)又適合觀景;二是這裡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除了觀景,還是去往兩個廬山名景的分岔處,往左邊就進入廬山猴谷,直走不遠就到廬山四大名景之一的龍首崖。雖然人不多,我們還是要在這裡休息的,畢竟廬山一線中這種大型游客休息平台就此一處,這時候我發現介紹文殊台的石碑上面有一個東西吸引著游客們的注意,呵呵,好大一只猴子,正津津有味地享用著蘋果呢,恰好游客又遞來了一個蘋果,於是把那個啃得差不多的蘋果放在腳邊,便先享用剛得到的蘋果,估計是怕其他猴子看到了搶了去,蠻聰明的:)跟猴子合影一張後,突然從猴谷方向跑出來近十只猴子,雖不凶猛但也是惹不起的,於是猴群人群也就此散了,估計也沒有多少游客敢孤身走猴谷,都是選擇了去龍首崖的路。文殊台到龍首崖是段下山路,台階坡度也慢慢開始陡峭起來,但還好並不遠。
前行不遠,只見前方形似兩塊巨石,一塊直立,深不見底,一塊臥其上,直插天池山腰。上覆勁松,下臨絕壑,似蒼龍昂首,欲呼嘯而去,這就是廬山極具魅力的標志景觀之一——龍首崖。這裡給大家說幾個傳說吧:一是明代王陽明曾在此瞻顧左右,躬身徐步直至崖端,俯視絕澗,繼而轉身返回,依然心地平靜,成為千古佳話;二是古時曾有僧人為修成正果而縱身潔白的茫茫雲海,轉生西方淨土,飄然而去,故又稱此為舍身崖。明代地理學家、文學家徐霞客,為探廬山奧秘,即從崖下只身牽藤攀援而上,登臨天池寺,並進而周游廬山。龍首崖同崖下曲折奔瀉的石門澗飛瀑、對面相拱峙的鐵船峰組成了一幅驚險壯觀的畫卷,當谷中雲霧升起、風光隱現時,神秘莫測,而當雲海如絮平鋪,巨大峽谷消失時,人立崖上則如在雲上,在龍首崖留影還是要膽量的,無風時倒好說,如果有些風的話那可真是嚇人,畢竟崖下是萬丈深谷。 在龍首崖照了幾張照片後,便下台階到了懸索橋,橋雖現代,但卻如山澗兩邊的險峰架起了一道彩虹,甚為壯觀,懸索橋橋面是水泥預制板的, 兩旁有欄杆,走在上面的話有一些顫動,因此橋頭有提示行人嚴禁齊步走,走到橋上,膽稍大的人可依欄俯視石門澗。
過橋後,一當地人緊跟著我們問寒問暖,主動勸說我們去坐纜車上電站大壩,否則就只有原路返回到仙人洞停車場,雖然我肯定也是坐纜車上去(我記得可以有小路可步行至大壩,但此次未能核實路是否還通),但總覺得太熱情了心裡不免有抵觸情緒,就沒有理她,但她仍然緊緊跟隨,於是同老婆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去石門澗(這是第一個沒有出現在此次旅游計劃裡的景點),這樣她總不會跟著了吧,便把母親安置在纜車站處等候,我跟老婆以最快的速度前往石門澗。之所以說這個決定大膽,當時畢竟是冬季,已經下午三點多了,最後一班纜車是五點的,我也是第一次去石門澗,也不知道前路有多漫長到底需要付出多少艱辛,但既然選擇了就只有走一步看一步了。我本喜歡登山,體力耐力都比較強,老婆呢也順著我即使累了也跟著,但石門澗的艱難遠遠超出了我的想像,畢竟當時游玩了一整天也很累了。從橋頭往下走,經過一小屋子,有人值班收費一元給一個紀念章以在游客返回時證明是從廬山風景區進入石門澗的(石門澗屬於九江縣,廬山的門票只包括廬山風景區管轄範圍,並不包括該景點,而去石門澗還可以從山下進,此舉就是為了防止從山下進入石門澗的游客免費進入廬山風景區,大部分游客游玩石門澗是自下而上游玩,我們則是反方向),再走不遠就到了收費處,門票一人42元(含了保險),進入後我們才發現從懸索橋看到的石門澗只是一小部門,往下還深著呢,為了對得起42元的門票,便順著台階往谷底一路小跑,一氣呵成跑到了觀石門澗大瀑布的位置,雖然很累但總算完整的看到了瀑布也算對得住那門票了,即使我覺得這瀑布並不如想像中的那麼美。石門澗因天池山與鐵船鋒對峙如門,內有瀑布垂落而得名,石門澗的瀑布可以算一個很散的小瀑布群,雖然落差比較大,但是很細窄,所以不太壯觀,其實石門澗景區是比較大的,下面的景點還有很多,但考慮到時間和體力,我們再往下走了一段後覺得沒什麼好風景,便又開始了爬台階之旅,一開始我們還比較擔心天色晚了,但在沿著石門澗瀑布往上爬台階的時候還碰到四五個年輕人下來,就放下心來,邊返程邊看看兩邊的景色,這時才發現石門澗景區的人性化之處——景區內有不少怪石構成了一些奇特景觀(如洞裡白蛇、石猴觀瀑等等),一般的旅游景區往往就是一個指示牌,告訴你某個方向有塊石頭像什麼東西,游客呢往往找半天不知道從哪個角度欣賞,但石門澗景區卻在台階的扶欄上的景觀指示牌上弄了一個圓形的小孔,你把眼睛放在小孔觀察就一目了然了。
返回懸索橋上方的纜車站,母親已被纜車站的工作人員請到房間裡面去烤火(工作人員看到母親一個人在纜車排隊的那裡坐著,冬天冷就讓她進去了,令我感動),母親說“你們再不來別人就下班了,纜車馬上就關了,人家還打了你的手機你又沒接,後來又發了短信”,其實是手機准備接的時候沒電了,短信自然也沒看到,雖然我們也在5點前趕了回來,但是還是很感謝纜車站的工作人員。這時母親還告訴我們,當地人之所以跟著游客一起買纜車票,是因為他們可以在纜車售票處拿到幾元錢的提成,原來如此,可惜有些當地人不願意明說,隱隱藏藏的反而讓游客有抵觸情緒。坐最後一班纜車上到電站大壩,天略略有些暗了,一下纜車走到大壩就有的士在那等著要拉我們回牯嶺街,我突然想起了什麼,拉著老婆過了馬路,站在大壩上指著龍首崖方向的山型(側面),問老婆,你看那像誰的頭部側面像,老婆思索了半天,說好像像某個人的但是想不起來是誰了,為了節約時間我只得公布答案——列寧。回到馬路這邊,一個現實的抉擇擺在了我的面前:冬季的下午5點鐘,我們一家三口在廬山一線游還有最後一段沒有完成,而的士司機說天色已晚不能再繼續玩了,考慮到母親的體力,是回牯嶺街還是繼續旅程?我也猶豫了……
游玩提示:1、從仙人洞出來後建議全程步行經圓佛殿、天池塔、文殊台到龍首崖,無需要坐滑道更無需坐車(此次出行因有老人所以游玩速度較慢),此段路雖然有些乏味,但文殊台、龍首崖、懸索橋以及電站大壩上回首看列寧頭像都是一些亮點,還是值得一走的。
2、文殊台(廬山猴谷)的猴子個人覺得攻擊性並不強,一般不會主動攻擊人,與峨眉山那些猖狂的強盜猴、流氓猴相比還是屬於比較和善的群類,當然還是不要惹惱它們為好。
3、石門澗是拓展運動的好地方,主要是滑索和攀岩,喜歡這些極限運動的游客不妨在旺季去一展身手(周邊省市有很多專推石門澗特色游的線路,當然淡季人少是沒有的)。如只是去看景的話,除非你沒見過多少瀑布,否則石門澗可以不去。由於我在中國瀑布最多最壯觀的省份之一貴州呆過多年,如黃果樹等瀑布群都去過多次,所以覺得廬山的所有瀑布都不怎麼樣(都是因為山上一股股溪流由於落差大而形成的,而世界知名瀑布都是奔騰的河流因落差大形成的),如果非得選擇的話只推薦三疊泉。去廬山要注意一點,整個大廬山景區只要有瀑布的地方都會對外宣稱是李白筆下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其實都是假的,真正的李白瀑布是在秀峰,但去了秀峰也只能嘆息我們的大詩人過分運用了誇張的修飾手法。
4、游玩廬山時會碰到很多當地人免費充當導游,雖然她們不願意說之所以免費的原因,但無需有抵觸情緒,因為大部分確實是免費給你帶路並介紹景點的,只是為了在你坐纜車或到其他另需購票的景點時拿一點回扣,不影響你買票,也並不強求你一定要坐纜車或去其他景點。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