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藏自駕行】(3)翻越折多山
在海螺溝三號營地住宿一晚,第二天上午游覽了冰川奇觀後,在住地餐廳用了午餐,乘坐景區旅游車又回到了溝口的停車場。下午2點,我們離開了海螺溝,這天的目的地是四川雅江。天氣有點熱,明晃晃的陽光照射使得車內溫度提升很快,昨天在海螺溝還花錢租滑雪衣,現在卻要打開車內冷空調。幸好本次出行特意去買了一頂大帽沿的遮陽帽,不然高原紫外線的威力,對皮膚的殺傷力足以讓自己平時對護理面容的“投資”打水飄。2點50分,我們途經瀘定縣,看到矗立的路牌標明離縣城不遠,於是一致決定去看看那座大渡河上建起的第一座有名的橋梁----瀘定橋。我們這代人,對瀘定橋的初始認識莫過於毛澤東的那首《長征》中“大渡橋橫鐵索寒”的詩句了。那時候,總是通過想像橋梁的艱險,去領悟中國工農紅軍飛奪瀘定橋,突破大渡河天險,取得陝北會師的來之不易。於是,對這座載入歷史史冊,成為紅軍長征史上的一座裡程碑的鐵索橋就有了慕名瞻仰的欲望。
汽車進入縣城,沿著大渡河開沒多少路,遠遠就看見了懸在河上的鐵索橋。到達橋邊,好不容易把車停穩,興致勃勃地向河邊走去。,只見鐵索橋的一端對著熱鬧的縣城,橋口有門樓,一看就知道過橋是要收費的。橋長約一百多米,橋那端的山崖上有古建築。天氣太熱了,且車子就在路邊停下,不宜滯留太久,我們匆匆地在河邊拍了照片便離去。因為瀘定橋早已刻在腦海裡,所以來到它的跟前除了滿足好奇心外,似乎沒有太大驚喜。倒是對著橋門的小城廣場讓人開了眼界。簇新的民居,熙攘的商街,來往的人群,對處於青藏高原東部邊緣之峽谷山區中的小縣城,有如此熱鬧繁華的發展規模是令人興奮的。也許是這座帶有紅色意義的清代古橋給這座小城帶來無限的發展契機吧。離開瀘定橋約半小時後,我們進入了康定縣,此後遇到了第一個武警檢查站。要求每輛車做實名登記,身份證,駕駛證,行駛證缺一不可。雖然思想有所准備,但遇到如此戒嚴,仿佛感受到了緊張局勢。但我們的車上貼著統一的車標,一看就知道是自駕游,檢查的武警淳樸可親,提醒一路小心,這倒給了我們一種安全感。過了康定,我們開始了此行中真正意義的翻越雪山,那就是川藏線上第一座高峰----折多山和其後的高爾寺山。它們分別海拔4298米和4412米。我們沿著迂回曲折的山道行駛,隨著海拔不斷提升,汽車明顯有了“高原”反應,腳踩油門似乎失去了平時的感覺,只能慢慢地爬行。我坐在車內看著窗外觸手可及的雪峰有點激動,這是真正意義上的置身雪域高原。只見山峰連綿,白雪皚皚,蒼穹下,伸展著逶迤的雄姿。天離地那麼近,仿佛伸手便能相擁高原白雲。那是什麼,散散點點,親吻大地,綴在天邊。犛牛----高原上頑強的生靈就這麼撞進了我的眼簾。它們無聲地在這裡生存著,那麼安祥,日日夜夜,任陽光撫育,憑雨雪洗禮,與藏家人相伴無怨無悔。下午五點,我們到達了折多山頂,忍不住的喜悅,讓下車的我們急切地去近距離接觸峰頂風光。雖然高海拔讓我們都覺得氣喘噓噓,但飄動的經幡,矗立的白塔,還有寫有海拔高度的石碑,一切都讓我們感到無比興奮,因為這是我們此行翻越的第一座雪山!離開山頂後,下山的路況很差,約有40公裡的路全是碎石路,大家小心翼翼地開車,生怕車胎損壞,這段路足足行駛了2個小時。晚上7點30分我們又翻越了高爾寺山後,於8點50分經過雅江檢查站,9點到達雅江大酒店。這天我很累,由於海螺溝引發的高原反應還未消失,又上下兩座雪山,人感覺很疲憊,頭昏腦漲。到達酒店,我連隨車友們一起出去用晚餐的精氣神也沒有了,簡單洗漱,趕緊入睡。當天行駛裡程254公裡。寫於2008-6-19

(鐵索橋)

(盤山公路)

(折多山頂)

(雪山犛牛)

(逶迤雪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