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拜印像

作者: 中年抒情

導讀迪拜很多人都曾去過,因為那裡畢竟是中東的第一大空中交通樞紐。它的物流水平應該說是世界級的。也因此在阿聯酋七個酋長國中第一個實現了經濟轉型,是中東地區最具有持續性發展的地區。 但是,正所謂“觀景不如聽景”,眼前的真實迪拜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美好(因為所遇曾去之人對迪拜幾乎都是贊不絕口)。空氣污染可以說是相當嚴重,比北京好些,但是空氣中那 ...

迪拜很多人都曾去過,因為那裡畢竟是中東的第一大空中交通樞紐。它的物流水平應該說是世界級的。也因此在阿聯酋七個酋長國中第一個實現了經濟轉型,是中東地區最具有持續性發展的地區。

但是,正所謂“觀景不如聽景”,眼前的真實迪拜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美好(因為所遇曾去之人對迪拜幾乎都是贊不絕口)。空氣污染可以說是相當嚴重,比北京好些,但是空氣中那種“霾”的感覺非常明顯。據導游說迪拜幾乎每天都能見到太陽,但是,也是幾乎每天都是霧蒙蒙的。看,像不像北京?

從迪拜的地圖上看,在這樣一片大沙漠中建立出了如此壯美的城市,實屬人工改造自然之奇跡。不過,我們手中的地圖只是張規劃,大部分的建築還只是在建設或者規劃中。可能由於正在發展,而因幾十年前發現了石油而富起來的當地人又不可能再去從事那些艱苦的工作,所以,迪拜大街上隨處可見各地勞工,印度的、巴基斯坦的,當然還包括咱們中國人。據說在迪拜的中國人目前達到了20多萬,而且,可能由於這20多萬人中素質偏低的人較多,迪拜人對中國人不太友好。出門時接待單位就此提醒過大家,過關的時候也的確有些感覺,多少對我們有些找岔兒的味道。比如,過關的時候要進行視網膜拍攝,愣說我們中國人眼睛小,查不准,扣下了兩位。致使接我們的大轎車在迪拜機場周圍轉了三個圈,最後還是無奈先回酒店,領隊留下繼續和海關交涉。在去酒店的路上,坐在我後面的一位上海來的團友慶幸的告訴我們:幸虧在家時聽說有此項檢查,太太給出了個主意,要我到時候對著攝像機用手指使勁兒撐開自己的眼睛,保准沒問題。哈,看來真有效,因為這會兒我才發現他老先生的眼睛的確比在海關被扣下那倆老兄的眼睛小多了。

住的還行,為何只說“還行”呢。是因為駐地是按合同規定“四星級酒店”,但是,只是一個號稱“四星級”酒店的大套間。三室一廳,有廚房和全套做飯的家伙什,看來是給歐美人全家度假配備的。六個人用一個洗手間顯然會有些不方便,好在還有一個沒有浴室的小廁所,成為本人的專用,因為這個套間內只有俺一位男同胞。雖然配備的電水壺換了三次才算能用,但是好在總算能用了,後來店家又送來了每人一套大、小毛巾,否則,那可憐的兩套毛巾怎麼分配呀!?大廳內到是有電視、DVD機和Free的網絡連線,廚房裡冰箱、微波爐、各種盤碗瓢勺一應俱全。樓頂上還有露天游泳池,池邊的房間裡還有應急包什麼的。應該說,夠四星。只是家庭度假更合適些。

迪拜的所謂“七星級”酒店是當地人最為引以自豪的物件兒。導游說它有三個名字,因為整體外形如同一架帆船,所以也有“帆船酒店”之稱,而又因它是迪拜酋長控股的朱梅拉(Jumeirah)集團的標志性建築物而被當地人昵稱為“朱梅拉”酒店,第三個名字就是所謂“七星級”了。

酒店建在阿拉伯灣內,之所以說是“內”,是因其整體建築的地基是人工在海上堆積起來的。在國內曾耳聞其入住價格,據說是最少2萬美元一夜,每間必配服務管家。擁有世界上唯一的海底餐廳,食客要乘潛艇前往,光是入內參觀,平時的門票都要120美元一位噢。等等,簡直是神乎其神了。

我們有幸在飯店內吃了一頓正統的“阿拉伯”風味餐。

在去往酒店的路上,導游告訴大家,入住該酒店沒有國內說的那麼貴,最便宜的房間在淡季的時候只需美元1600元,最高的也只需5000美元左右(不知道她說的包括總統套不)。而且並不是每間必配管家。海底餐廳也沒有什麼潛水艇接送的神話,只不過是在大廳旁邊的一架專用電梯下到最下層,因為酒店是海上建的,所以,下面的餐廳就直接處於大海中了。至於“人在海裡的魚兒包圍之中就餐”的描述也有言過其實之嫌。導游說只是在餐廳四周有些大魚缸而已。不過,那架電梯可不是什麼人都能坐的,不去餐廳就餐的主兒一律被擋駕。

說真的,當我們踏進酒店大門時反而感到有些失望。

大廳的面積比北京一般5星級酒店大不了多少,整體裝潢也沒看出有超出異常的豪華,只是通向二層餐廳和住房的電梯邊的巨大魚缸和兩部電梯中間的斜坡噴水池不同程序的水簾倒還是有些特色。當然,大廳內的裝飾還是蠻顯阿拉伯風情的,透著些精致和華美。

阿拉伯風味餐是個自助餐,西式擺法,沒看出比其5星級酒店內的自助餐有什麼特色,其阿拉伯的特色可能恰恰是那些人們不喜歡吃,也不知道怎麼吃的各種調味醬拌的沙拉吧。去過南極的朋友老衛來過中東多次,可惜還不能愛上它們,他形像地把它們叫做“看菜”。既只能看不能吃的菜。中國人大都舉著最大的盤子雲集在擁有皇帝蟹腿、金槍魚、黃貂魚和手指粗大蝦的海鮮餐台旁。我在裡面轉了兩圈才在當地服務員的建議下,在盤子裡盛了些許淺黃色的米飯並澆上了一大勺咖喱羊肉羹端回去嘗了嘗。別說,還是挺有特色的,並且不難吃。後來的路上才知道,那淺黃色米飯原來就是大名鼎鼎的藏紅花煮成的。哦,對了,按規定餐廳裡還不許拍照,啊哈,阿拉伯人清規戒律就是多。

第二天乘車在迪拜市裡轉了一大圈。除了“霾”味十足外,整個城市看不出什麼特色。房子的外裝修顏色趨於一致,很像多哈,就是比多哈擁擠些。來前據稱到迪拜在路上“看車”也是一條亮麗的風景線。不是想炫耀自己有多麼見多識廣,是實實在在的沒感覺到什麼豪華的驚異。說不好聽的,比北京上海的街頭好不到哪裡去,只是偶爾竄出的世界頂級跑車比北京多些,但大多數車型和牌子無非就是大眾和本田級的。應該說比起歐美街頭的感覺差多了。也是,迪拜人雖然富有,但只占中人口中的少數,大多數是來自其他國家的打工者,雖然不能說這些打工者都是窮人,但是,夠上中產階級的畢竟還是少數。他們怎麼可能舍得買豪華車呢?這樣一想,就理解為什麼迪拜的街頭不能和中產階級占大多數的歐美國家相比了。

從地圖上看,迪拜在阿拉伯灣中人工填建了三個具有極高藝術造型的現代居民區。統稱為:棕櫚島(The Palm)。其實,那只是規劃,現在建成的是圖中中間的一個。而且,也只是“樹杆”上已經成形,“棕櫚枝”上的建築還在建設之中。不過,要是10幾年後都建成了,從飛機上看一定是很具有世界級觀賞性的。既是獨一無二,又會非常美麗。

迪拜灣中的夜游船還行,兩岸的夜景不比巴黎差。尤其是自助餐中發現了一種形狀不雅,但很好吃的肉類食物,後來到了伊朗才知道它的名氣,等到伊朗再做介紹吧。

不管怎麼說,迪拜可是說是令人驚嘆的:在幾十年的時間從一個充滿阿拉伯帳篷的小村鎮變成了富得流油的石油城,又轉眼之間便成了一座中東地區最大的空中中轉站和世界最大的物流中心之一。乘夜航進入迪拜上空時,城市輝煌的燈火完全可以與世界上任何國際大都市相媲美。這些現實的成就完全值得迪拜人驕傲。

有人說,那還不是因為歐美人莫名其妙地喜歡這裡(迪拜很多有名的建築和規劃都是出自英國人之手),是國際投資扔出來的;也有人說,那還不是因為上帝眷顧阿拉伯人,送給了他們唾手可得、極其豐富的黑金;也有人說,那還不是靠了占人口大多數的外國建設者的努力才有了今天。這些說法都有其一定的道理,但是,決定因素還應該是迪拜人自己。要不,為什麼阿聯酋國旗上圍繞大星星的具有幾乎相同條件的七顆小星星中,只有迪拜這顆才這樣的光彩奪目,而且還將持久不衰呢?!哈,這也許已不是我輩談論的範圍了。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