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汶川地震後螞蟥說,進入西藏地界後,有個龍坡村,那裡小學校裡的孩子們特別可憐,什麼都沒有,一個小皮球就能讓他們高興半年的。。。吃過早飯,我們在街對面的小店裡買了一些糖果和練習本等(摘自《跟著《德拉姆》去怒江-4》)。四月下旬的一天,在怒江上游的深山峽谷中,我們沿著崎嶇的山路,從察瓦龍往丙中洛,正午時,到達一個路邊人家門口,站在路沿,在地平線下我們的腳下,看到錯落的房屋和一塊塊黃綠相間的田地,龍坡村到了(見本文注1)。沿著泥濘的下坡路往村裡走,開始跟在我們身後是幾個孩子,不一會兒就變成一群;同伴拿出事先准備好的棒棒糖,發給每人一支,有的好像沒見過棒棒糖,不知道可以吃,看到其他小朋友吃了,又不知道怎樣拿掉糖紙;當我們舉起相機時,有孩子主動站出來維持秩序,讓大家排排好,很有組織紀律性;孩子們無一例外地臉上沾著泥,好像很久沒有洗過臉,無一例外地身上沾滿了泥,好像不知多久沒有換洗過衣服,無一例外地舉著棒棒糖,露出天真無邪甜蜜的笑。 在一個小山坡上,我們看到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學校到了!校園看上去還沒有一個籃球場大,教室窗下種著鮮花,很美!破舊的校門上,有人用紅筆畫了兩個佛教的萬字符。這是建在山坡的學校。在拘促的校門口,靠山坡邊斜著一根獨木梯,從山底下上學的孩子要下獨木梯進校門。正好是中午,老師和學生們都回家吃飯了,學校大門上了鎖。村長,瘦高個子,笑嘻嘻地去找老師;老師來了,個子不高,同樣笑嘻嘻的,和村長一樣身上臉上泥巴巴的。走進教室發現,一切簡陋到了極點,簡陋的教室、簡陋的課桌、簡陋的教具,一切都簡陋到不能再簡陋的地步。(見後附圖四) 龍坡村三年級以上孩子都要求到察瓦龍鄉中心小學住讀。龍坡小學大約三十余名學生,全部是小學二年級以下的;如果有孩子家遠無法回家吃午飯,就在學校燒火熱飯,熱飯用的和當地家裡用著一樣有支架的鐵圈火塘;曾經有孩子離家太遠,只好自帶鋪蓋在學校住宿;看著孩子們熱飯和住宿的地方,我們的眼睛都在本能地躲閃,不忍直面那樣簡陋艱苦的境況,更不忍直接與村長和老師的目光對接。這裡孩子的生存條件之簡陋艱苦完全出乎我們的意料,更是我們自打出生以來就不曾想像過的! (見後附圖一、圖二、圖三)學校只有一名代課老師,教所有的課程和所有的孩子。他唯一的願望就是上面盡早派個專職老師來,擔心這樣下去會耽誤孩子們。村長在一邊補充道,做代課老師啥也干不了,家裡經濟狀況差多了。我們在一個教室的黑板上看到老師粉筆寫的字以及旁邊標注的拼音和聲調,感覺他非常認真,但實在勉為其難,存在耽誤孩子們的可能。遲遲沒有專職老師來,應該是一個長久沒有解決的問題;孩子們小學前二年級的基礎非常重要,如此教學條件,從一開始就被外面的孩子們甩得落後一大截!人生的不公平有時是天意,也有時可以人為改變或改善的。龍坡孩子們的學習條件有可能在近期得到改善嗎?(見後附圖五)受前蘇聯電影《鄉村女教師》的影響,我曾經夢想當一名鄉村女教師,覺得能聽奶聲奶氣類似“你好,瓦爾娃拉!”之類的問候,是人生的一種享受。平心而論,在龍坡住下來支教一段時間,對我來說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當地村民艱苦的生存條件是我有生以來從來沒有想像過的。LG面向校園裡飄揚的國旗,對老師說,你真了不起,你正在做的事情是我們想做又沒能做的,你是真正為這個國家做出大貢獻的人!我們應該向你致敬!LG說著說著,眼圈紅了。
離開學校,我們沿著泥濘的山坡向上爬時,剛才見過面的二年級小女生追上來,說老師讓她送點核桃給我們。同伴對她的印像特別好,作業本字跡工整認真,本子非常整潔,她說她喜歡念書,同伴為此唏噓不已。同伴曾想給見到的學生發些糖果和本子,螞蟥認為還是交給老師統一分發。返回的路上,同伴念叨,那點東西別讓村長和老師拿回自己家吧?螞蟥說,這裡民風淳樸,老師會平均分給學生的,一直都這樣,況且山坡上有人家在翻修房子,人來人往,村民都看著呢。終究我們和龍坡村民似乎來自不同的世界,難以用我們的思維去理解他們的行為,他們對我們也是如此。我們願意接受螞蟥的解釋,希望那一點點小禮物,在那一天,能夠給龍坡的孩子們增加一點點甜蜜和快樂!其實,在怒江峽谷沿線,有著無數類似龍坡小學的學校和孩子們,幼小的孩子為了上學,天天獨自溜索飛渡滔滔怒江水。螞蟥家旁邊的丙中洛鄉中心小學,也是一所住讀學校,聽螞蟥嫂說,幾乎所有的住讀學生都靠政府二免一補政策上學,這意味著,孩子們住在學校的伙食完全靠政府的那一點點補貼維持,今年以來物價上漲,孩子們幾乎沒有肉吃,明顯營養不良。螞蟥嫂有時受托,拿著朋友捐贈的現金,到菜市場買肉送到學校的食堂,看著食堂師傅燒好,分給學生吃。從怒江返回不久,汶川地震!全國人民心系災區,全民慈善捐款捐物,我也不例外;由於遠離災區,也由於災區重建需要統一規劃等,很多人感到有勁使不上,不知該從哪裡下手可以把自己的心情落實到具體的災民身上,我也不例外。離開怒江已經二個月了,靜下心來,重新整理沿途所見所聞,忽然發現,我似乎把龍坡的孩子們忘記了,龍坡的孩子們同樣需要關注和慈善的陽光雨露! 孩子們的家庭幾乎都是務農為主,沒有多少現金收入,衣服、書本、學習用品等統統需要;如果我們打算去旅游,就響應驢友們的呼吁“多帶2公斤”;如果我們自己去不了,我也不知道怎樣做最妥貼。我沒有嘗試過,但打算在今年秋天學生開學的時候,給螞蟥嫂寄些東西(見本文注2),麻煩他們在車子經過龍坡的時候,把這些東西交給龍坡小學,但我不確定這樣是否可以,也不確定我們在上次怒江行時帶給螞蟥嫂的一批書最後是如何處理的。不管怎樣,汶川地震喚醒了中華大地慈善的心,但中華大地需要慈善的地方不僅僅是地震災區,慈善有別處,龍坡小學以及怒江沿線的學校同樣需要關注,就在落筆的此刻,龍坡孩子們渴望的眼神又一次在我眼前不停地晃動。“你原來在哪兒,就從哪兒開始,不要一心想做什麼名流,要想行善,首先就得存一顆善心”(摘自梭羅《瓦爾登湖》(《Walden Pond》))。(怒江行照片存放地址:http://picasaweb.google.com/hellowf2)注1. 察瓦龍鄉隸屬西藏自治區林芝地區察隅縣,丙中洛鄉隸屬雲南省怒江州,龍坡位於察瓦龍至丙中洛沿線,地處怒江上游峽谷深處,交通極為不便,村裡有藏族、怒族等少數民族。去龍坡村,要先到丙中洛,然後搭車或包車前往龍坡,車程大約需要4個小時。注2. 聯系螞蟥嫂地址:雲南省怒江貢山縣丙中洛德拉姆螞蟥郵編:673502電話:0886-3581165手機:13618861651

(圖一.聽說我們來了,孩子們蜂擁到校門口,拿書的女孩子上二年級,她說她很喜歡讀書。)

(圖二.學校的學生都是小學二年級以下的孩子,離家遠的中午在這裡自己熱飯吃。)

(圖三.離家更遠的孩子夜裡自帶鋪蓋在這裡過夜。)

(圖四.代課老師,村長,簡陋的教室。)

(圖五.教室的一角,注意到老師寫字工整,拼音和聲調標注有誤。)